<道士塔>中的王圆箓绝对是一个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让他来承担这段历史,的确是厚爱他抬举他了,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重大的责任,连替罪羊的资格都不够。但是透过他,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愚蠢的政府,一个没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个愚蠢的民族,一种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晓得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也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写,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其实王道士也很冤枉,那么多拱手将国土资源送出去的人,都没有受到谴责,而且堂而皇之地享受着荣华富贵。王道士也很幸运,至少到今天还有人记得他,也算得上青史留名了。
抛却王道士不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不值得我们用大量的笔墨,花费大量的脑筋,我们道士想问,当时的政府做什么了?地方政府难道不知道敦煌是一个宝库吗?不知道这是地方文明的标志吗?不知道子孙后代引以为荣和繁衍生息的骄傲吗?
知道,但没有人考虑这些,官员们都在考虑自己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关系用什么东西打通,于是捧着金碗的人奉献了自己的奴颜媚骨,而上官们也名正言顺地享受着地方政府官员的孝顺,于是一个庞大的腐败系统悄悄地蚕食了这个宝藏,那个王道士即便真的是一个尽忠职守的豪侠,也会淹没在这样的交易洪流中无声无息直至终了。
看看余秋雨的描写吧: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冷的是人心,悲凉的是情感。
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一个对于文化的失落痛心疾首的人才会写出这样悲壮的文字。当所谓的冒险家强盗般地盗走属于中华民族的国粹,一个真正具有民族情感的学者如何能够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强取豪夺,这是对文人的蔑视和不屑,这是对民族的一种戕害。真不知道,这些东西即便放在大英博物馆内展示的也应该是中华文明和华人的智慧,应该是外族的侵略行径。毕竟这种文化的姓氏应该是中国。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今天的中国更不穷,说句实话,我们可以到世界各地买房购车,我们可以培育世界各地的品牌,但是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名誉,忘记了自己的产品。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他们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优秀的文化,而惟独冷淡了自己的文化,他们可以倾慕时尚任何国家的时尚,而惟独寻不到自己的时尚,他们可以走出国门为自己的骄傲,而忽略了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有甚者,还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假洋鬼子,对自己的同胞评头品足,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数典忘祖。
真的,运走一点东西,不打紧,大不了我们还可以仿制,但运走了思想和灵魂,文化的土壤就会日渐贫瘠,那时,我们只能是走在无尽的沙漠中去寻找海市蜃楼了。
最怕的,不是丢了的,而是丢过了之后,我们依然在丢失。
最近读了一本余秋雨写《道士塔》令我感到是对于中国文化与宝物损失而感到痛心。
王道士只是仅仅因为自己眼前利益,而出卖了祖国文化,卖掉了祖国珍宝,换来只是几个钱财但是却永远也换不来祖国悠久历史。因为他自作聪明将记录着中国历史壁画改成了惨白色一堵普普通通墙壁,曾自以为自己得到了财富但是他并不知道当时自己是多么得愚昧无知。王道士这个人虽然并不垂名千尺,但是他却留在了作者心中。作者利用生动笔法,使王道士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无知,他愚昧,他“笑咪咪地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银元”时自以为得意,都让读者感到无限悲伤,痛心,更让我们感到可愤可恨。
莫高窟这个地方虽然没有华丽外表,比不上青瓷但是它文化价值却是令我们惊讶。如果说王道士愚昧无知话,那么当时官员呢?他们同时也只是自己一时贪图享乐而造成了现在懊悔。他们难道只懂得自己吗?我们曾有能力去抓住那即将偷运出去宝物,但是因为他们只愿在客厅中慢慢地喝着茶,等于亲眼看着自己国家文物变成其他国家财产,却不愿意去挽救。有甚至听信了谗言相信一个外国人话,一车车批发给了西方国家。这让我们感到耻辱。自己祖国文化自己不懂保存,反而却摆在了外国博物馆中。看看莫高窟曾留下一卷卷经书和历史悠久壁画,敦煌文化显然是人类罕有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无知是无法扛起中华民族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文化责任。
那不堪回首过去已将成为回忆。我们坚信,日益强大中国,不会听任历史文物在我们时代飘零,不会再变得愚昧无知。失去不可能再回来,我们能做只能用我们双手我们思想创造新文化财富,去超越以往,国家富强,可以让新“奇迹”永存我土!
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表现的情怀慷慨豪迈,体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它是一种俯仰于古今之间的内在冲动与感悟,是一种涌动着激情和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读完《道士塔》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莫高窟的神秘壮丽让我激动不已,然而王圆箓道士的愚昧、迂腐又令我痛心。当我看到王道士拿着刷子刷去了唐代的笑容,刷去了宋代的衣裳时,我又何尝不恨,恨我没能早出生一个世纪,去阻止这个蠢道士的愚蠢行为,可是就算我当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夺过他们的刷子,踢翻他们的石灰桶又能怎么样呢?当时那样一个偌大的中国都容不下这些小小的卷轴和壁画,任凭这莫高窟的千古罪人,将令人惊羡的中国艺术文化,用极少的钱财给换取走了;任凭难以数计的敦煌文化就这么流失了;任凭任凭一个古老的民族让伤口的血滴在沙漠,是敦煌文化走向黑暗……我又能怎么办!
文章中,余秋雨写道:“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面对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我在心中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这是何等的痛心,又是何等的无奈,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婀娜的体态,那些柔美的浅笑就这样被摧毁,不忍心那些历史就这样在一个道士手中灰飞烟灭。这里,我品出了这本书的名字--苦,历史重现,我们却无力改变,只能不住的惋惜,无奈的流泪,遍遍的哀叹,再次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本属于中国的文化从面前掠过却挽留不住。
千百年前的一个洞穴,开启了敦煌文化的壮丽,散发出了诱人的光彩,千百年前的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送上了驶往外国的、散发着阵阵恶臭的马车。然而,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非它外表炫目,而是因为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它蕴藏着一种深层的美,纵使它曾经残缺。
余秋雨带领我们走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深思这些古老的文化,用极其细腻的文笔写出了这趟“文化苦旅”,其中的悲痛、心酸与无奈成为了一个个惊醒炎黄子孙的惊叹号!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文化史实。它所揭示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叹息。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国宝向慕名而来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强烈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文物们,只好让强大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东亚病夫”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真理,我心在滴血,我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心。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身上,但它带来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光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上空,化作晴空中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一刹那惊诧瞪大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这样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决胜负于城下。”激荡人心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心声。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在作无谓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继续沦为洋人奴隶;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研究;还有一些人在呐喊中吼出愤怒,却永远只是呐喊,无法付诸实践。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王圆箓。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严重性,他会怎么做?依然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转做了更大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无从得知———我想象力有限。
但这次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灾难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道士塔》中的王圆箓绝对是一个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让他来承担这段历史,的确是厚爱他抬举他了,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重大的责任,连替罪羊的资格都不够。但是透过他,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愚蠢的政府,一个没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个愚蠢的民族,一种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晓得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也正如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写,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其实王道士也很冤枉,那么多拱手将国土资源送出去的人,都没有受到谴责,而且堂而皇之地享受着荣华富贵。王道士也很幸运,至少到今天还有人记得他,也算得上青史留名了。
抛却王道士不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不值得我们用大量的笔墨,花费大量的脑筋,我们道士想问,当时的政府做什么了?地方政府难道不知道敦煌是一个宝库吗?不知道这是地方文明的标志吗?不知道子孙后代引以为荣和繁衍生息的骄傲吗?
知道,但没有人考虑这些,官员们都在考虑自己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关系用什么东西打通,于是捧着金碗的人奉献了自己的奴颜媚骨,而上官们也名正言顺地享受着地方政府官员的孝顺,于是一个庞大的腐败系统悄悄地蚕食了这个宝藏,那个王道士即便真的是一个尽忠职守的豪侠,也会淹没在这样的交易洪流中无声无息直至终了。
看看余秋雨的描写吧: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冷的是人心,悲凉的是情感。
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一个对于文化的失落痛心疾首的人才会写出这样悲壮的文字。当所谓的'冒险家强盗般地盗走属于中华民族的国粹,一个真正具有民族情感的学者如何能够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强取豪夺,这是对文人的蔑视和不屑,这是对民族的一种戕害。真不知道,这些东西即便放在大英博物馆内展示的也应该是中华文明和华人的智慧,应该是外族的侵略行径。毕竟这种文化的姓氏应该是中国。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今天的中国更不穷,说句实话,我们可以到世界各地买房购车,我们可以培育世界各地的品牌,但是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名誉,忘记了自己的产品。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他们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优秀的文化,而惟独冷淡了自己的文化,他们可以倾慕时尚任何国家的时尚,而惟独寻不到自己的时尚,他们可以走出国门为自己的骄傲,而忽略了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有甚者,还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假洋鬼子,对自己的同胞评头品足,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数典忘祖。
真的,运走一点东西,不打紧,大不了我们还可以仿制,但运走了思想和灵魂,文化的土壤就会日渐贫瘠,那时,我们只能是走在无尽的沙漠中去寻找海市蜃楼了。
最怕的,不是丢了的,而是丢过了之后,我们依然在丢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