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到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所画的一幅漫画:漫画上的四位男士高大而威武,而且一个个都衣冠楚楚。最前面的那个人胖胖的,双手插在大衣两旁的口袋里,一副旁若无人人样子;第二个人个子高高的,眼睛微闭着;第三个人戴着眼镜,像个知识分子;最后一个人戴着口罩,显得十分斯文。这几个人都站在写有“母子上车处”的通道里,好像看不见头顶上五个醒目的大字,而真正应该站在那里的那对母子却被挤在一旁。难道是那些人不识字吗?不,这幅漫画的名字作了回答,他们不是“文盲”,而是“假文盲”。
在我们身边,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呢?公园草坪上竖着写有“请不要践踏草坪”的警示牌,但是依然有人假装没看见走进草坪玩耍;医院墙壁上贴着禁止吸烟的标志,可仍有人在哪吞云吐雾。这些事例都强调假文盲是多么自私,不讲公德。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少年儿童应高学会奉献,才不会做华君武笔下的假文盲!
龙应台 文章目送读后感 600字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写在书的封底的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龙应台已经年过半百,她的阅历要多过我很多。作为一个母亲,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这位母亲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在我年少离家求学的时候,她是否也期待我远去的背影能回头看她;她是否会在我坐的汽车启动的时候追过来,和我能多呆一会。但是我却和龙应台的儿子一样,弃母亲的感受不顾,做着一切我该做的并且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次去机场送我母亲,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长队去安检。我就这么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顺利,身上的化妆水不要因此被拦截。等她结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诉我都OK了,我走了。原来目送中的一个回望会让一个人心安。
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
这又让我想到我的父辈们,我现在所经历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一次次目送... ...
2.
龙应台女士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喜欢他叙事的方式、很细密的用语、以及文章中缜密的心思,读它的书总让我有无限的想法,总让我灵魂在心灵深处摆汤,一面读著书,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里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这次选了很喜欢的龙应台的作品—目送,为我的阅读主题。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得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心的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一开始觉得要批判这本书实在很难,母子的亲情哪有批判的馀地? 後来,当我在一次的仔细阅读,很惊讶的发现,这一次的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以前的这本书,在心中是惊不起多大的波澜的,而现在,读完这本书,种种思绪却纷纷如潮水涌入。上了大学之後,离乡背景之後,对於一切的观感都变了,对父母的爱也不再认为是理所当然,很珍惜回家的时光,
对於父母,总觉得对他们亏欠许多。
其实这本书中常常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离去的叹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叹?因为有自己的命运,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们身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尽绝时,默默的流下思乡的眼泪,每一次回家,都觉得父母为何以如此衰老?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渐渐离去? 总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很好,游子在它乡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总是在告别时微笑的说再见,在上车时独自在心中流泪。
想讨论的第一点,这本书可能是叙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个倔强的青春期孩子做对比,却总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母亲的离去,对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开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书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归类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对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头发,而父亲因为工作产生了无尽皱纹的双手,每一次回去总是担心,是否他已渐渐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苍老。
每一次返家总是仔细的为他涂上层层的护手霜,因为平常的他总觉得,手已经有了厚厚的皮涂上去也是没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时候,他辛劳的双手可以不因冻伤龟裂,其实我一直明白,我们常常在目送著他人远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总是知道父母对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却总是不知道,目送著他们渐渐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离乡了,总会有回来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却是再也换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为目送,龙应台女士想必也曾经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离去,是否,是否这种感觉已经随著年龄增长而渐渐消失了?
3.
感人至深的背影
-------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感情细腻丰富的人阅读的好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暑假,我花了大量时间,终于读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书未读完时已被深深感动。
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
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4.
读《目送》有感
《目送》是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如今的社会迅速发展,但人的精神文明却并不如此。华君武爷爷用绝妙的画笔勾勒出了一幅极具讽刺性的漫画——《假文盲》。
我看了这幅画后,颇有感触:画上有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瑟瑟发抖地站在旁边,看着四个大汉站在“母子上车处”。这几位大汉都识字,可为什么还会站在“母子上车处”呢?因为,他们是“假文盲”,有文化,却又是“文盲”,已经忘记了文明,道德。
失去了文明,失去了道德,站在画中的那四个“假文盲”,只不过是几具没有灵魂的空壳罢了。现实生活中,“假文盲”不一样比比皆是吗?广场上的标语写得清清楚楚,“请勿随地吐痰!”可还是有人熟视无睹;草坪前立着广告牌“请勿践踏草坪!”仍有人心安理得地走进草坪;电影院的墙壁上贴着“请勿吸烟”但依然有人抽着烟“腾云驾雾”……
中国,是个文明的泱泱大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一名中国人,怎么能给自己的祖国抹黑呢?
新加坡是个通用英语的国度,但公共场所的警示标语,如“请勿吸烟”,都是用中文书写。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回答说,因为有这些不文明习惯的游客基本上是大陆游客。如果这时,你仍然要当“假文盲”,试问,祖国形象何在?
“假文盲”不应该存在,它的存在只会给社会添几分混乱。“人”,一撇一捺,包含着许许多多:文化要与文明相融;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团结……
只要我们时刻记住文明,用行动表达文明,“假文盲”总会被遗忘的。希望漫画中的“假文盲”们能找回他们丢失的东西,让妇女站在“母子上车处”。
追逐。奔跑。逃闪——我们的人生
——题记
静静站在窗前,看着那一抹斜阳。它在快速掉落,掉落,它失去了原有的光亮,取而代之的是蓝色,蓝的变了黑。
黑暗再一次笼罩了我……
是的,这样的感觉不是第一次了。
记得是在我五六岁时的一个下午,妈妈让我在一个地下商场的儿童乐园里等她办完事后回来接我。我极不情愿的答应了妈妈,一个人玩滑梯、跳蹦床、荡秋千……却也玩的不亦乐乎。直到发现里面的人越来越少,我的心里开始打起了鼓,东张西望的找寻妈妈的踪影,突然,哨声响起,我第一反应:难道要关门了吗?可是又一想,会有人检查商场的,不会把我留在这里的。“啪—嗒,啪—嗒”我寻着声音的来源,才发现偌大的商场里,只剩下了我小小的身影,商场的门都被拉下来了,黑暗渐渐地朝我吞噬过来!我一下慌了,忍住将要流下的眼泪从地上窜起来,向仍然明亮的地方跑去。
我不时地向后望,那黑暗像是洪水猛兽,它会把我吃掉的。它席卷着光明,把那些商品吞噬,也折磨着我的内心,那些身后的、在黑暗中的事物,失去了生机,它们只得任由“猛兽”的摆布。我真的好害怕,以至于那些地上的衣服袋子也能缠倒我,它们是猛兽的朋友,我的敌人,我只有制服它们才能“逃生”。其实,我也可以放弃,那样我就轻松了,但是我仍然在奔跑,我不能堕落。
我在追逐,追逐着前方的一切;我在奔跑,不断努力前进;我在逃闪,躲避着生活的恶魔。
我想着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我的信念以及我的未来。我充满了前进的力量。终于,我逃到了一个类似于地下车库的地方,这里充满着灰尘。面前的伸缩门旁站着一个老大爷正要锁门,我呼唤着、奔跑着冲了过去,老爷爷发现了我,吃惊的看着我说:“怎么里面还有人呢!”把我放了出去,夕阳的光芒透了过来,那光芒是那样微弱,但又是那样的温暖。
我逃了出去,我战胜了黑暗!
我身处明亮的街道,身处明亮的卧室。是的,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面对世界的压力、诱惑,我们需要正能量,需要不断奔跑,需要一个坚定的信念。
每每在这样的场景,我总想再回到那一次,看看自己是否能感悟到更多,那是我永久的想念。
在2008年8月20日,我们一家参加了爸爸朋友组织的一日。
经过了5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刚下车,就看见前面绿油油一片,就像一条大绿毯铺在了山上,可所谓是“满地竹”啊!接着,我们跟随着导游姐姐爬上了第一站:“藏龙百瀑”。瀑布就像是一层层白纱从山上缓缓飘落。当时天气正是烈日炎炎之刻,我们热得汗流浃背,可是站在瀑布的飘落处却格外凉爽。我用手捧起清清的水拍打着脸庞,顿时我觉得爬山时的劳累减去了许多,人也变得心旷神怡。
突然,我发现旁边的水潭中有三个大西瓜,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这西瓜怎么会在水里呢?”
妈妈回答我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说着看了看我,“这是一个天然的冰箱,只要西瓜放在水里面浸着,过了一会儿,拿出来吃时就会凉凉的,过路人就可以吃西瓜来消暑解渴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呀!”我顿时恍然大悟。
接着,当我们继续爬第三层时,随后赶来的大人们都气喘吁吁吃不消了,没办法,我们想到山顶的想法也只好作罢。在下山的时候,我们还听到了许多大自然的声音:有不同的鸟鸣声,蝉声等,结合起来后,便成为了一首美妙的大自然进行曲。
大竹海的景色正是太美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