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何为精彩?何处有精彩?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变亦不少精彩,只是缺少了发现“精彩”的眼睛。而我又何尝不是这样,从来都会忽略身边的那些小事,从而错过它们有可能带给我的惊喜与欢乐。
不过,从我开始与这篇文章起,我不会再与生活中的精彩擦肩而过了,因为《端午的鸭蛋》正让我体验了一回由小事而引出长篇大论的“精彩”,让我的味蕾上都残落着咸鸭蛋的美味。
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小孩儿们还用“鸭蛋络子”挂起鸭蛋,又给美味增添了许多明亮的色彩。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忆找到了熟悉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与作者汪曾祺是老乡,而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我是江苏扬州人,而高邮是扬州市里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邮咸鸭蛋的香味。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彤彤的鸭蛋黄,这种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何时才能再吃上家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禁后悔为何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隐约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了苋菜、虾、咸鸭蛋外,好像还有菱角、红糖棕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原来童年进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平日的时光呢?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精彩,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的精彩吧,不要等到以后,失落地在回忆中翻箱倒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天,鸭蛋气冲冲地把数字“0”告上法庭。
开庭了。猫头鹰法官问鸭蛋:“为什么要告‘0’呢?”鸭蛋气愤地回答:“都怪‘0’的名声不好,人们经常把它和我联系起来。考试得了0分,人们会说考了个‘鸭蛋,o甚至有不少人认为,谁吃了‘鸭蛋’就会考‘0’蛋!现在没有人敢买我,养鸭的农民损失惨重。最可怜的是,许多鸭妈妈被宰***,变成了烤鸭……呜呜……我要‘0’赔我的损失,恢复我的名誉……”鸭蛋越说越伤心。
猫头鹰法官转过脸问“0”:“是这样的吗?”“0”一脸茫然,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一降临人世就一无所有,我有什么办法呢?有些孩子学习不用功,考了‘0’蛋却来怨’我,我也很冤呀!”
猫头鹰法官见此案十分难判,便请松鼠陪审团认真讨论。松鼠陪审团成员们嘀嘀咕咕了一个多小时,结果出来了。猫头鹰法官庄严宣判:“虽然鸭蛋长得像‘0’,并且因此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但是‘0’没有责任,责任在于人们有错误的想法。所以,本庭宣判‘0’无罪,当庭释放!”
鸭蛋知道自己错怪了“0”,表示愿意接受判决,和“0”握手言好。不过,鸭蛋并不罢休,它决定再把那考了0分的人告上法庭:自己学习不努力,考了“0”蛋,还怪别人,非要让他们记住这个教训不可!
消息不胫而走,立即吸引了各家新闻媒体。电台、电视台、家禽日报社都派记者抢新闻。
摄影记者动作最快,“咔嚓嚓”拍了一张公鸡和鸭蛋的大特写,迅速在《家禽日报》头版刊登。报刊记者也不示弱,围住公鸡追根究底,希望能找到公鸡变性的蛛丝马迹。
“公鸡先生,下蛋之前,您有什么异样的感觉?”
“感到肚子胀胀的,像是食物中毒那种感觉。”
“公鸡先生,今天打鸣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吗?”
“身体不大舒服,忘了打鸣。”
“是忘了打鸣,还是不想打鸣?”
“想不起是怎么回事。忘了打鸣与不想打鸣有区别吗?”
“根本性的区别:忘了打鸣是失职,不想打鸣是变性的征兆。公鸡先生,您再回忆一下,究竟是忘了打鸣还是压根儿不感兴趣?”
“噢,记起来了,我已经打鸣过了,只是嗓音没昨天亮,有点沙哑。”
“是不是像母鸡叫蛋的那种声音?”记者们急切地追问。
“那也不至于吧,大概是昨天多吃了一些胡椒粉的缘故吧!”公鸡努力回忆。
……
正在记者们追根究底的时候,一只母鸭一摇一摆地回来了。看到记者们正在采访公鸡下鸭蛋的新闻,便哈哈大笑起来。
“鸭蛋是我下的!”母鸭十分肯定地说。
“不要冒认,你的蛋怎么会下到我的鸡窝里?”公鸡急了。
“早晨下水前,肚子胀鼓鼓的,才想起昨晚忘了下蛋,回鸭舍时,见门已关上,赶紧钻到鸡窝里下了蛋,便匆匆去追赶鸭群,忘了告诉你。”母鸭的解释合情合理。公鸡的脸“唰”一下红了。
“哇,原来是母鸭下的鸭蛋啊!”
“这算是哪门子新闻啊!”记者一哄而散了。
“不如我们一起腌鸭蛋吧!”我说。
“鸭蛋要怎么腌呢?”爸爸问。
“我们在网上查一下腌鸭蛋的步骤,照着做就可以了!”
我们先去附近的山脚下采集了一些黄土,用筛子将黄土里的石子等杂物去除,只留下干净的细黄土。回家后,找来一块大木板,将黄土平摊开来,放在阳台上暴晒几天。爸爸告诉我,通过紫外线可以***死土里的有害细菌,这样腌出来的鸭蛋才不会被有害细菌污染。
接下来就要制作盐水了,先烧好一锅开水,再往水中倒入盐不停地搅拌,直到盐溶化在水中。待盐水变凉,将黄土和盐水倒入同一个盆里,然后用力地搅拌和成泥浆。
接下来,将洗净的鸭蛋放进黄泥盆里,让它们在里面滚几圈,让鸭蛋全身都裹满泥浆。最后,将一个个“泥球”放入玻璃罐中,盖好盖子就完成了。
“太好了,用不了几天就能吃到香喷喷的咸鸭蛋了。”
“急什么,鸭蛋至少要腌一个月才能入味呢。”妈妈说。
好吧,只有耐心地等待了。
腌鸭蛋的做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做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可多着呢!
就拿给鸭蛋裹泥浆来说吧,刚开始的`时候,鸭蛋很不听话,就是不愿意穿上“脏衣服”。原来是泥浆和得太稀了,没有黏性。还好剩下一点黄土,加进去再搅拌成稠一点的泥浆,果然很容易就裹在鸭蛋上了。
和泥的时候我手上沾了很多泥浆,不一会儿,脸上出汗了,我顺手一抹,头上多了几道泥痕,但是我却没有发现。回房间的时候,爸爸笑着对我说:“你看头上,哈哈哈!”我赶忙跑到镜子前一看,我已经变成了一只花脸猫。
一个月后,鸭蛋腌好了,切开煮好的鸭蛋,看到外面的蛋白嫩嫩的,里面的蛋黄是金黄色的,感觉好像冒出了油一样。我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感觉特别开心!
9月15日,也就是星期三。这天晚上,小主人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在我和我的那些鸭蛋兄弟中东挑西选。最后选中了我――一只又大又story的'蛋,他笑着对我说:“你就是我的重点保护对象了,不过你可不能调皮哦!”就这样,我开始了一段终生难忘的旅途。
第二天一早,小主人把我放在一个尼龙袋里,并挂在了自行车的车把上,他就骑着车去上学。刚开始,由于小主人骑得太快,害得我好几次撞到了车柄,真是疼死我了。我大声呼救:“小主人别骑那么快,我快受不了了”。他好像听到了我的呼救声,把我从车把上解救了下来,放在了手心里,我就在小主人温暖的手掌里睡着了。
突然,我被吵醒了,原来小主人正把一张漂亮的胶带贴在我身上,把我打扮得可漂亮了。他还拿着我与别的同学的鸭蛋比较,觉得我是他的骄傲。我正陶醉着呢,没想到……小主人竟高兴得把我抛到了空中,这可把我吓了一跳,还好他稳稳地接住了我,不然,我可要跟他说“拜拜”喽。
不久,上课铃响了,渐渐地,我在小主人的口袋里有些呆不住了。我也探着脑袋听老师讲课。“同学们,大家的蛋都带来了吗?”“带来了!”小主人和他的那些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大声回答。“好,大家可要好好保护好你的蛋,千万不要让他受到一点损伤。”听了老半天后,我才明白小主人今天为什么会带上我,原来他们班正在进行一个名为“护蛋行动”的活动,就是让同学们随身带着一个蛋并保护一天。
天啊!刚才听老师说话太认真,我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的半个身体伸出了口袋外面。小主人快来救我啊!可是,小主人现在正专心地听课呢。我低头看看下方,整洁的水泥地面离我整整有一尺多高,看得我头脑直发晕。对我来说,我就是在悬崖边上,一有风吹草动,我就……
还好,在下课铃响完后,小主人马上想到了我,并把我从“悬崖”上解救了下来。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经历,小主人把我看得更紧了,我也学乖了。
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小主人的努力下,当然也在我的大力配合下,小主人顺利完成了任务。晚上,我也回到了我的鸭蛋兄弟当中。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的鸭蛋》语言很有特色,体现了汪曾祺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家的特点。一是口语色彩浓厚;二是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魅力;三是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从容散淡,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也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端午的鸭蛋》对培养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充分感受生活,很有帮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