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是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瑞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徜徉其间,常令人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
刚走进大门,就看到了又高又打又壮观的张择瑞像,我们走过宋都广场时,看到石壁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清明上河图”,园中有身穿宋装的艺人,天上有许多白鸽在自由自在的飞翔。我们走过中国十大古桥之一,著名的木拱桥“虹桥”,来的了露天看台,欣赏了精彩的高跷表演,旁边还有吹糖人、剪纸、风筝等民间工艺。
走过上善门我们来到马球场,只见骑手们个个身着宋式服装,拿着马球棒,拉着马缰绳在一片冲天锣鼓声中呼啸而来,马儿围着球场飞快地奔跑,演员在马背上用各种姿势进行马球表演,让人看的情绪高涨。我们在园中还欣赏了精美的汴绣、木版画、官瓷、捏面人、吹糖人等古老艺术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清明上河园给我们展示了北宋时期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和文化,愿我们大家的生活沿着古代文明的轨迹,共同去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在我的印象里,清明总是潮湿的。雨水笼罩着天际,笼罩在心头,雾蒙蒙的。
这也仅仅是我对清明的印象。小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墓地与死亡离我很远,虽然它们是生命的终结,但我从没见过它。那时的我可能并不明白死亡的意义是什么,只是老老实实的记下了名字——是死亡,是离去。
大了一些,我去了烈士陵园。闻着浓烈的艾香,我第一次见到了墓——只有我身体一般大小的石坑。难道,我们离开后只能在这狭小的地方安眠吗?
上了六年级,背得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才知道为什么清明的街道上总有一些失了魂般的人在徘徊。他们在什么中徘徊?忧伤,痛苦,以及一个人的回忆。清明的雨、清明的墓、清明的人,总在不时地透出伤感,或许清明的作用便是衔接相隔于两个世界的人,让那些可能被遗忘的人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记忆里。
我曾遥想,千年前的杜牧也许曾在清明时节的某个城中徘徊,提着壶酒坐在街头看世间百态,雨纷纷地下,人痴痴地望。而千年后的我无所事事地趴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雨滴轻抚尘埃,打落玉兰。清明雨在飘洒,人们在对亲人景仰与怀念,一次又一次重温那随着人的离去即将消散的回忆。
上初中了,我才隐约发现——原来从小到大我从未感受过在清明的忧伤中回忆一个逝去的人的滋味。并不是因为没有亲人离开,而是那种辛辣的像酒,苦涩的像泪的滋味可能无法在我这个少不经事的年纪懂得。
墓志铭总是默默记载一个人的生平,清明雨总是默默洗刷着每年的灰。它拂去了灰尘,却无法拂去时光的痕。或许当人在每年祭奠时看到碑上新长的青苔,总会感叹一声——他离我们又远了一年。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除了捏寒燕、扫墓、踏青、还会放风筝、做手工或制作彩蛋……而我选择了自制风筝。
制作时需要准备一个空白风筝、铅笔、橡皮、记号笔、水彩颜料和排笔,我准备在风筝上画一幅山水画。首先用铅笔把山水的轮廓都画出来,再用记号笔把他们勾绘出来。把山脉分层次涂成青灰色和淡灰色,在山河水相接的地方泛起青绿色的苔藓,淡蓝色的湖水上游来一条棕色的小船,山上的垂柳随着微风翩翩起舞,一朵朵桃花粉嫩醉人,到处散发着花香,船上的游客陶醉在青山绿水之中,恰逢清明时节,他们不由得开始吟诗作画。看着这幅山水画,我也不由得诗兴大发,于是在风筝上写下了宋代诗人王宇偁写的《清明》这首诗,随后又在左下角写上了我的心愿“好好学习,考入理想的学府。”
下午我和妈妈来到了金沙植物园放飞自制的风筝,我一边放线,一边奔跑,过了一会儿风筝飞起来了,正当我高兴的时候风筝又“嗖”的掉了下来,我非常失望,妈妈告诉我不要灰心,‘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嘛!听了这句话,我不再气馁,而又鼓起了勇气,我一连试了好几回都没有成功,但我仍然不放弃,继续放风筝,正当我非常失望的时候,吹来一阵风,风筝缓缓上升,啊!终于飞起来了,我的心里别提我多高兴了!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上有小蜜蜂,有蝴蝶,有猫头鹰,有蜻蜓……简直是一个动物天堂,美丽极了!
2020年的清明节与往年不一样,我们能够如此健康幸福的享受生活,是因为有多少抗“疫”英雄在一线仍然坚持战斗着,又有多少白衣天使为此付出了生命,我之所以放飞风筝,是为了纪念不顾生命安危的抗“疫”英雄,向奋勇前进的战“疫”叔叔、阿姨们致敬,让风筝带上我的祝福,带上我的心愿,带上我的梦想,一起飞翔在广阔的蓝天上,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做接班人,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