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高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人”这个字,笔画简单精炼,一撇一捺,是站立的姿态,是生命最简单的生存姿态。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如此,方不辱人之本性,与猪犬异。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一开始就瞧不起司马师家族,坚决不予当权者合作,拒绝做官。怎奈,小人从中陷害,因为嵇康为好友辩护,遂被处以死刑。
赴刑之日,嵇康笑对苍冥,如仙而至。他从容地坐在天地间,双手抚琴,心在芝兰。琴声悠然,落叶纷飞。慷慨激昂的琴声响过,嵇康仰天长叹:“《广陵散》从此绝矣!”遂谈笑赴死,颜色不少变,留下了千古佳话,让后世的志士为之扼腕。
人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大动***心。支持变法的人仓皇逃窜,唯谭嗣同,坚决不去扶桑,毅然决然留在国内。他说:各国变法皆从流血始,中国无,请自嗣同始!语调之铿锵,惊天地泣鬼神。
被***当天,谭嗣同面不改色,依然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壮。大丈夫,死则死矣,不苟且,不奴颜,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们可以排出一张很长的单子,来记载正人君子的名字。他们之所以不畏死,用屈原的话来说就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心之所善,当是天地正气,像人那样活着,像人那样死去。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不是一张奖状,而是同日月一样光辉的品格。
想当年,项羽兵败垓下,原是有机会渡乌江东山再起的,但是大丈夫当世,何惧一死!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是啊,怎能让自己愧疚于人呢!不要脸的事情是大丈夫坚决不***。相比刘邦而言,项羽活得坦荡,死得壮烈!正如李清照所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俯察当世,为牛毛私利而不惜出卖人格者比比皆是。当官不为民做主,欺上瞒下,鱼肉百姓;贪赃枉法,死不当罪。还有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不惜大量制造伪劣产品,在食品中、在蔬菜中疯狂添加化学制剂,情何以堪!良心何在?人性何在?
作为当代中学生,理应不畏浮云遮望眼,理应效法古代名士风度,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做一个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的人。但是,有不少青年沉溺于网吧沉溺于享乐,无情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情何以堪!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做人要光明磊落,靠侥幸只能暂时避免灾祸。正直,心才足够坦荡;坦荡,生命才足够快乐。而快乐,不是我们一生要追求的吗?
女大十八变,这是人知常理,我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高中学生,面对着一门门的功课,一堆堆的作业,真是烦恼透顶,自己也觉得判若两人。
有时冷静,我也会想,再变也不能没有规矩。于是我必须要了解“规矩”一词的意思。据《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有两个义项,其一,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如老规矩,立规矩,守规矩,按规矩办事啦;其二,是指(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如规矩人,字写得规矩,等等。由此,我想到了学生在学校的规矩就是遵守学校制订的一些规章制度。
规矩是必须要的,但我却作了大胆的假设,并不应全盘接受。
因为规矩不一定都是好的,即使是有一些是好的,还有一个时代问题。也就是说今天认为是对的,明天就不一定认为对。社会是发展的,观念也是随时代的发展变化的。比如过去不主张学生上网,看电视,阅读课外书籍,认为那是学生分外的事情。现在学校还开设了微机课,又说多看电视书籍有利于写作和交际水平的提高,不愿看书的学生才是不好的学生。
至于坏规矩,犹如一棵棵毒草。它会抑制一个人成长,我们必须摒弃它。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青少年最应“敢为天下为先”,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学什么做什么没有规矩是不行的.。这是多少年来形成的普遍认识。但这句古话不适应当今青少年的教育,规矩说的都是用来磨练技术。练技术是需要技术标准的,技术的级别是通过练功取得的。如体育。而青少年的却无技术可练,可指导的地方也只是在认识上、审美上。相反,写作忌的就是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如果同学们的作文都象流水生产线上的钢精锅,个个是一个模样,那可就惨了。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有个性的作品才是美的。艺术贵在与别人不一样。既然青少年的作文没有统一的标准,哪里还有什么规矩呢?
有些家长要求老师严厉管教,这种愿望固然是好的。可是自己整天忙着赚钱,甚至还耽误子女的课程。还有不跟老师请假却带着子女去喝酒什么的,这不是破了学校的规矩了吗?
人人都说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新知识观念,但遇到问题具体操作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最近我在家里被说成一个不听话的女孩,要么看电视,要么看些辅导书,难得象初中那样规规矩矩地写作业。我看得多,写得少,常被爸妈说成是走马观花,越看越叽咋。
我喜欢自己没有大人眼中的规矩。更不想做一个父母眼中百依百顺的女儿。也希望老师和父母理解我没有规矩的执着。
规矩,是约定俗成的。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校风,创建一个和谐气氛
北岛曾在《波兰来客》写道:“年轻时我们都有梦想,关于文字,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现在我们在深夜饮酒杯子碰在一起,听到的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诗人看见了未来的我们。
这个世界以一种矛盾的方式充斥冷漠,我们见过声嘶力歇的呐喊者被社会的冷冰冰磨去棱角;我们见过曾经意气风发怒马上年走上了成长的虚无消失不见;我们见过拯救地球的英雄只能在角落落寞地感受人群欢呼的余温。于是我们惧怕,惧怕怀揣理想登上高楼被恶语推搡被势力所胁,坠入深渊,果决惨烈。
于是有人提出,为何总是要做路上奔跑的人,我们可以懦弱一回,成为路边鼓掌的人。的确,以旁观者的身份存活于世,只负责惊呼与鼓掌,于人潮涌动时显现,于悄无声息时消遁,是再简单不过的保全之道。此时人人化作随风倒曳的芦苇从中的一株,汇入朝九晚五的电车流,没了尖锐与戾气,温吞吞地,对世界宣告妥协。
自然有人是坚决反对,汲汲营营于世之人一直是自古圣贤批斗最为惨烈的对象。我们有软弱的不堪一击的肉体支撑,却也有如同摒弃了一切的死士般的意志,为何突然屈服于养生求歇的贪欲之下?人活着,并不是以此般形态,“口鼻尚存一丝气,四肢仍余一丝力”,而更应该去追求灵魂的高贵。
拨开迷雾看,偌大的世界从来不缺旁观者,若是从一开始就放弃了追逐世界的信念;人只能成为冷漠无知胆怯堆砌起的躯壳;而由旁观者构建出的团结却也是一击即碎——佯装弱者充当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病残是对生命的亵渎。
跑步的人在冲向终点后获得荣誉,性情耿直者更是不会因过程中的辛酸和疲惫而后悔。当人群散去,跑到上空无一人,却也能携着饱满的泪光餍足地归去。
三大夫行吟湖畔,投江与鱼虾相伴,化作了汨罗上的一缕艾草香。若是有人询问我,你愿跑步,或愿鼓掌?我定选前者,心甘情愿被吸纳进梦想的食人花,滴翠欲滴。
议论文素材精选
1.浮世喧嚷,浊尘蔽目。人若不能克己行事,持清定之心,势必早晚都会成为盲心人。行存于世悲哀度日却全然不知。知足,知爱,才能知生命的'朴质本源。人心都满是破洞。洞外是暖腻的浮光,洞内是隐忍的真相。(王臣)
适用主题:自律,知足
2.天下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钱钟书)
适用主题:悲观和乐观,希望
3.齐白石画画——生命不息笔不辍
勤劳是齐白石一辈子艺术生活的特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不断刻苦努力,至老不衰。在70余年的画画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画。 27岁以后,只有两次害病,一次遭父母之丧才搁过笔。他的勤奋是持久有恒的,即使到了晚年,也没睡过早觉,每天照例黎明即起,吃过早饭,便要画上几幅。对艺术真是孜孜不倦。 1957年他逝世这一年的春夏之际,他的精神有些不济了,健康情况已大不如以前,还丝毫不服老,顽强地和衰老作斗争,画了一幅花中之王——牡丹,这是他一生中画的最后一幅画。
4.徐特立毕生的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徐特立认为读书固贵理解,也须记忆。要理解得好,必须记忆一些基本的东西。但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了,今天看的书,明天又忘了。因此他就把书中重要的地方,或精当的语句,用大字摘录出来,张贴在壁上,就寝前向壁朗读或默念,第二天起床,又是这样,一直到能背诵为止。 1976年,他已经90高龄,仍坚持这样做。
5.欧立希的“六零六”——医学研究也需要持之以恒
细菌学家欧立希,为了医治当时流行的“昏睡病”,发现一种叫“阿托什尔”的化学药品,可***死引起昏睡病的稚虫,但是,美中不足,这种药物又会给人带来双目失明。欧立希和他的助手坚忍不拔,经过606次试验,失败605次,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一种既能挽救昏睡病人,又不伤害病人视力的药品,取名叫“六零六”。
6.米开朗琪罗绘成巨幅壁画——恒心成就艺术巨著
1508年,意大利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接受了为罗马西斯廷教堂绘屋顶大壁画的任务。任务相当艰巨:屋顶高达20多米,面积300平方米,画中人物340多个。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多少次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还摔成过重伤。经过4年零3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幅轰动全意大利的巨幅壁画,但他的身体已摔成畸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