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步入小康社会的农村,仍然有不少的红砖瓦房,也有的房顶不是红瓦而是黑瓦的,我家的就是黑瓦。
那已经不是专一的黑色,而是有些发青,瓦间长着一片片的青苔,本来房子已经很老了,这样一来,更让人有一种封建旧社会的感觉。由于房顶厚重,夏天的时候,屋内还是比较凉快的,即使是没有空调,在最热的天气里,吊一架电风扇也就够了,这点让钻在在密不透风的楼房里的人们所艳羡,也是我喜爱它,不愿搬走的原因。其实如果住着这样的房子,周围是一定不能少了花草树木的,一来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房子不会光秃秃的显得单调,二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大茂密的枝叶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晒隔离”作用,所幸我家院子里至少有不下五棵树,有粗壮的,也有刚长二三年的,我妈又是个喜欢种瓜栽豆的人,墙上爬着密密麻麻的豆架,放眼一望,满眼底的绿,满院的生机与希望,而年代久远的老房子则安静的坐落在层层树影后面,为众多枝叶所掩映,乍一看,真有几分淡雅与神秘。
这样的房子也是有其不足之处的,例如狭窄拥挤,家居摆设总不能整齐大方,锅碗瓢盆总是挤在一起,屋子里更放不下大物件,倘或遇到下雨天,就更为糟糕,闷热潮湿的气氛先不说,地面上泥水践踏一片,并且更让我不舒服的是,在我吃饭或喝水的时候,头顶上猛然掉下一块东西,落在碗里,定睛一看,原来是泥土,但也已经污染了东西,于是这种时候我会生气,甚至想立刻搬进新房子里,但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类似这样种种的小问题,并不能消减我对老房子的特殊感情,在那片绿荫下,曾留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树下乘凉说笑的回忆;在那丛豆架前,曾留下母亲辛勤劳作的热忱希望。
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这些,叫我怎能忘记,这陪伴了我二十年、这么善良可爱的老房子。
穿新衣,蒸馒头、贴对联、拜年------这些记录了我们祖先礼貌的一个个符号,不仅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胎记,更是每一个人记忆中的“年味”。这天,就让我们一齐走进牛年春节,感受一下那赋予了现代情感、充满了书香情调的新“年味”------
也许受爸爸爱看书的影响,我这个“小书虫”有先天爱看书的遗传,每年大部分压岁钱都被我用来买书了,这不,大年初四,我已准备选购新学期的教铺资料了。
我来到南京新街口书城,店里红红的中国结和大灯笼衬托出浓浓的“年味”。书城内人来人往,很是热闹,为读者准备的座位已座无虚席,找不到位置的我只好站在书架前看书。然后一些“小书虫”干脆就席地而坐,地面虽然很冷,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看书的热情。
听旁边的工作人员说,今年春节每一天来书城的人都很多,早晨书城还没开门,就有不少孩子等着进场了,不少像我这样的“小书虫”在书城一呆就是半天。等我精心挑选了几本自己喜欢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鲁宾逊漂流记》,结账的队伍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龙。我惊喜地发现其中不少孩子是爸妈陪同来购书的,手里拿的是沉甸甸的新书。
新春的“年味”里融入了书城暖暖情调的书香味!
大年初五,我和老爸、老妈一齐出游,首选景点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秦淮八艳、乌衣巷、王谢故居、六朝烟雨------旧时的秦淮曾让那些文人墨客留念不已。
在石头城公园外秦淮河游船码头上,已经是人山人海,聚集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然后码头上停靠8艘张灯结彩的画舫,聚光灯巨大的光束游移在水面上、游船上、岸上、灯影桨上一片辉煌。我迫不及待地用数码相机摄下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处处是景、移步换景,最后连自己也融入了这个美丽的画卷中。
忘不了秦淮河上的万盏荷花灯竞艳的美妙夜景,忘不了精美的仿古“秦淮画舫”群众亮相的美丽瞬间,忘不了大人们喜笑颜开、小孩们欢欣鼓舞的激动场面-------
“嘭、嘭、嘭”天空中不时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烟花,火树银花不夜天,然后更是增加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就连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似乎都融入了“年味”!
新春的“年味”里融入了夜游秦淮、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火药味!
当春节的脚步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依然深深的保留对亲人对朋友的祝福。然后新的`一年,让我们在遐想的时候,感受春节的快乐;新的一年,让我们走向期望,感受春节美丽的梦幻;新的一年,让我们走向成功,更多的感受春节文化带给我们的新“年味”。
一过腊八,家家户户都淘糯米,包豆包,做年糕。乡里人还会***猪,做豆腐,然后让人们闻到了年味。
过了小年,人们便争着购买年货,一些人会到集市上购买鞭炮烟花,挑选春联;一些人会到市场上购买一些水果蔬菜,留着过年时招待客人;另一些人会到商店中挑选衣服,送给亲朋好友。年味愈加浓厚。
春节一大早,人们便起来贴春联,挂红灯,孩子们穿着棉大衣在楼下兴高采烈地放鞭炮。各大单位的门前挂上了大红灯笼,有的单位还在楼体边缘挂上了色彩斑斓的霓虹灯。街道中央隔离带中四季常青的松树也被缠绕上五颜六色的小彩灯,远看像一件色彩缤纷的纱衣。街道两旁的路灯也被人们用绳子连了起来,上面挂满了一个个红灯笼,美丽极了。春节让人们充分品尝年味。
除夕夜里,家家户户都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然后晚会从资料到形式,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全世界的华人华侨尽情享受这顿丰盛的文化大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一些人不再呆在家中过年,而是利用过年这段时间外出旅游,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一些白领由于工作忙,便会同全家人到饭店吃年夜饭,真是别有一番风趣。年味在悄悄变化着。
虽然年味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永不改变的是亲情。
寒假中的许多时间我都草草地虚度过去,唯有过年那几天我是真真切切度过去。
愈利年关,过年味愈浓。
排在年味之首就是那一阵阵浓郁的鞭炮味。从地上忽然飞向天空就是那一个个花炮,然后垂直地飞向天空,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天空中绽放,闪现出一个一个的“小星星”,转眼间又消失在黛蓝色的天空中。它完美地飞跃,完美地落下,完美地展示给我们看,又一颗接替它,在天空中绽开出一朵巨大、闪烁、晶亮的花朵,仿佛花朵上镶满了水钻,又消失了。吸吸空气,里面有氧气夹杂着那股硝烟味,虽不好闻,但是闻着闻着也习惯了,这股硝烟味还真是随处可闻呢。
年味之二当然要酒香味了,我们这城市虽不酿酒,但是十分钟爱喝酒。在过年这么重大的日子里,喝酒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家家户户会在过年的前夕准备上好的陈年老酒。在过年时,许多爱藏酒的人都会纷纷打开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也许只有在这种日子了,他们才会收敛自己对酒的吝啬。在过年,不管是会不会喝酒的人,都得沾沾酒气,这不,然后喝着喝着倒也能品出些这酒的好了。
饺子味在年味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北方人个性爱在过年时吃饺子。那肥中带瘦的馅,加上些料酒,那味儿真是让人口水流下三千尺。再在馅中加入葱、姜、蒜,那滋味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蒸煮完后,香味那真是扑鼻而来。一碗醋,一大碗饺子,可能还填不饱肚子哩。然后吮吮饺子上的醋,一咬开饺子,又会有一股汁混着醋一齐流入口腔中。
仔细想想,其实年味很多。都饱含着新年的温馨完美。想象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边吃饭,虽有些挤,但是谁都互相夹菜,这种温馨只有在过年才能得到。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它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些传统文化历代相传保留了下来。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的旧历新年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歌谣时常在我嘴边念着,仿佛就是要告诉我们腊八节一过,就要过年了,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用的物资了,打扫尘除,买新衣,腌鱼腌肉,贴窗花。可我记忆中的新年要从姥爷家那一缸缸香甜的黄酒开始的。
姥爷家做的黄酒在当地就小有名气。这一古法做的黄酒传到我妈妈这一代已记不清有多少年了。现在我就来说说我们家的酒。
农历九月九是传统的酿酒日,早在前一个星期,姥爷就开车进到山里的认识的农户家,把头年定好的糯米拉回来。姥爷说:“山里的空气好,气温低,糯米成熟的晚,也就长得好,好米才能酿好酒。”再把酿酒用的器皿洗净晾干,如果做酒的过程沾上油,哪怕是一点点油渍都会使酒变质。头天把米洗净,在水里泡上一天一夜,这是让米发胀,蒸出来的米就不会反生,然后发酵就更彻底。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第二天到来。
九月初九这天一大早,姥爷把泡好的米,放进木桶里隔水蒸上半个多小时,熟透,再倒进大盆里,散开透气,晾一下,每次都会蒸上几大桶。每当这个时候,姥姥就会给我和哥哥捏几个大大的糯米饭团,沾上糖,好吃极了,这也是我和哥哥喜欢在这天主动帮忙干活的原因。米晾到半凉,就要拌酒曲了。酒曲是一个个比乒乓球小一点的白色圆球。拌之前,要把酒曲碾碎成粉末状,再把酒曲均匀地拌进一盆盆熟糯米中,这个过程是个力气活也是精细活,记忆中,每次都是妈妈在进行这项重要的工作。拌好以后,在慢慢加进一点凉水,这时糯米饭就会拉出粘稠的糖丝,把这些能拉出糖丝的糯米四周码好,按实,中间掏空,盖上盖子,包上厚实的棉被,放上十天左右,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叫热发酵过程。姥爷说,这个过程很重要,就像好的钢铁要经过火的淬炼,人要成才也要经过各种历练,中间不能放弃,要有耐心和恒心,就像酒在热发酵期间不能随意揭盖一样然后,十天后就要收酒了,这里说的收酒不是说就可以喝了,酒要能喝还早呢,还要把酒用大量的凉开水收进装酒用的大缸里,进行冷发酵,这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等过了冷发酵期酒就做好了,那时满屋子都散发着酒的香味,也就到了年跟前了。用自家的酒招待远方来的亲朋好友,别有味道,这就是我家年的开始。
家家的传统文化都不同,但是家家的年味却是一样的,快乐的心情是一样的,然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多彩多样,但传承的精神是一样的。我也要将我家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使我家的年味更加浓郁。
我们家的笑星是我弟弟,他才3岁,是我家一个实实在在的笑星,有了他,我们家常常传出欢快的笑声,他胖乎乎的,圆圆的脸蛋,皮肤白里透红,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张红红的嘴巴,笑起来可搞笑了。
今天下午,弟弟午觉醒来了,赶紧跑去妈妈的房间,单腿下跪,双手抱拳,说道:“给母亲大人请安!”站在一旁的我看见了,笑的前俯后仰,妈妈也来了个将计就计,说道:“我儿快快请起!”他听了,便出去玩了,玩了一下午,回来了,你看他满头大汗,便去看电视了,妈妈说:“快跟我去浴室洗澡!”他说:“不,不。”于是,妈妈便把他“抓”去浴室了,妈妈转身放水时,他溜了出来,妈妈把他“抓”了回去,只听见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哎,这次‘越浴’没成功。”于是,他只好乖乖地去洗澡了,他去洗澡了,电视就被我掌控了我调了一个台,他听了,赶紧挤了一些沐浴露,抹在身上,趁妈妈不注意,又溜了出来,他跑到客厅里,走到电视机前两手叉腰,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边看还边扭一扭,妈妈看见了这个情景,简直是哭笑不得啊。
说了这么多,。瞧我这记性,我还没有介绍我弟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叫作徐祖佑。
我们家有三栋房子,每一栋房子都是一本厚厚的书,记载着老一辈的辛酸苦辣和奋斗历程。
先说第一栋,那是座落在山村里的三间泥土垒成的茅屋,墙有一尺多厚,下面用黄泥垒成,到了檐口用土坯收边,屋顶上铺着茅草,后来又换成了麦秸,那是爷爷和奶奶在年轻时,请了好多人帮忙才盖起来的,我的爸爸、姑姑都在这座房子里长大成人,随着岁月的流逝,爷爷和奶奶在变老,爸爸和姑姑在长大,房子也在渐渐的老化。
到了九十年代,因为爸爸要结婚,所以家里又在草房子的旁边盖了第二栋房子,是用砖砌的墙,上面盖的瓦,还加了走廊,做了水泥地面,这一座房子在当时的农村算得上是高档的,为了建这栋房子,爷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到山上选下地基的.石头,然后用老牛套上板车拉回来,因为那时的路不好,所以好多砖头都是人挑的,爸爸说,为了盖这座房子,他的肩膀都磨掉了好几层的皮。再后来,又陆陆续续的拉起了院墙,盖起了厢房,但不论怎么变化,依然还是泥巴和砖结构。
这几年,因为城乡经济的发展,家里的经济也渐渐地好了起来,爸爸和妈妈商量了以后,又在镇上盖了一座二层小楼房,不锈钢的大门,塑钢的窗户,水磨石的地面,二楼还贴了地板砖,因为面积很大,所以爸爸妈妈都劝爷爷和奶奶搬过来一起住,但爷爷和奶奶都说,家里的地还要人来照应,到了镇上来回不方便,所以一直不愿意来,但是他们的那座茅屋却只能空在那个地方,再也没有人居住了。
三十年的岁月,三十年的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想,爷爷和奶奶的老房子,也会渐渐的成为历史,再也不会出现,但那个岁月的经历,会永远的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我的爷爷家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古镇,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
一直以来,我只知道西塘古镇有名,不知道我爷爷的老房子也是不简单。有一天,我跟着爷爷一起去鲁镇纪念馆,在那边参观时,居然发现里面挂有爷爷家的老房子照片。
爷爷家的老房子,距今有一百多年了,属于明清建筑。老房子占地面积有近400平米,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四合院布局,有朝门、大天井、正门、小天井,大小房屋12间,两侧间数面积对称。各屋的间隔都是使用木板,屋顶四合屋脊均起端檐垛脊,不过因年数久了,有些损坏的地方后来是爷爷自己用水泥补的。
从正门进去,里面又是一个独立的小四合院,四周围墙上砌着很好看的图案,两边还不重复的。
老房子最吸引我的还是位于朝门内泡桐树下的那口水井。夏天,井打出来的水,洗脸,洗手,凉凉的,特爽。冬天,井里的水温,有20多度。听爷爷说,井水因甘平无毒,还可以用于止血呢。
我喜欢爷爷家的老房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