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看到这本书,是被名字吸引。查看了内容,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一部畅销小说。我印象中好像没看过什么北欧作家的书,于是就买了。读书这种事情,哪怕是闲书,畅销书,都可以随手拿来看。最近买的一些书,依然是古今中外都有,然而我自己有时候也为自己只能停留在中文世界里而感到些许遗憾,不像英文特别好的同学可以去研读莎士比亚的原著,也不像法文特别好的朋友可以捧着巴尔扎克的原著大呼过瘾。
所以如果看到一本外国作家的书,觉得还不错,首先要感谢的是译者了。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特别,像个孩子,又不像个孩子。一开始看被作者描写的那位“外婆”惊到了,真是太疯狂的一个外国老太太。之后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是从一个七岁孩子的视角在描述这个世界,以及她的所见所闻,她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对于外婆留给他的东西,和交给她的任务,等等。
说实话真很佩服作者,因为我会对比自己,我现在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了,哪怕在我心中曾经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或者超级英雄,可是我都不能写出这样又像孩子,又像大人的文字,我已经不是孩子了,而巴克曼肯定是一个特别像孩子的大人。这个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可贵。也特别幸运的。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要辅导一个孩子写作文,孩子表达的总是磕磕绊绊,甚至有时候前言不搭后语的,我们要非常耐心的帮孩子理清思路,告诉他们话该怎么说,要说的很纯真,要看起来还是孩子的语言,又不能有语法错误。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用的是非常精准的孩子般的语言在写作。
如果一个成年人,或者一个老年人,还活得像个孩子一样纯真通透,那真是特别难能可贵。只能说他太幸运了。在中国,这种基本上是没可能的。所以当我们想起自己的外婆,绝对不是书中的那个外婆的样子。我的外婆永远是端庄,安静,文雅的,和我们的交流也并不是很多,她的世界也不容我们总是去打扰,她尽管儿孙满堂,可是好像也并不引以为傲,她最关注的始终都是外公。可以说,这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大家庭的女主人。外婆就是外婆,绝对不可能是个孩子。
而这本书里的外婆,是个极其疯狂的人,无数的举动让人瞠目结舌,比如大半夜带着孙子翻墙爬树去动物园,还向着管理员丢屎。看到这里,我只能感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实在太大了。而这位外婆的这样的举动,只是为了安慰她的小外孙女爱莎,因为爱莎今天在学校遇到了很不开心的事,很低落。所以外婆半夜把她带了出去,外婆说如果想忘记一段不愉快,必须要有另一段更疯狂的,印象深刻的记忆才行,于是就有了动物园事件。
看到这里我很感动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理论。仔细想想,这也是西方人的特点,他们比较单纯,健忘,容易快乐,特别是北欧那种高冷的地方,大多数都是黑夜,人也不多,真心的很无聊,很难有什么激情和刺激,所以,或许就孕育出了这样的外婆吧。这位外婆并没有结婚,爱莎的妈妈也只是一个意外,爱莎也不知道自己的外公是谁,其实外婆的身体已经很不好,后来也不得不离开了爱莎,去世了,可是她真的很爱这个孩子,她用她的方式和方法告诉爱莎应该怎样勇敢的活着,是一个孩子能听懂的语言。
就我接触到的外国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们的那种纯粹,真的是和中国水土不同,真诚,纯粹,不论什么年龄,都可以像个孩子一样的创作,而不像中国人的文字里,写不尽的机关算尽,万般纠结。
估计还是土壤不同,中华大地上,最多的是人,人和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由此激发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让一个大人可以无忧无虑的单纯的活着了。所以很多人不想长大,拒绝成长,但是又挡不住长大的脚步,到了年龄了,也稀里糊涂的结婚生子,其实自己并未做好准备,以至于要迎接一系列的生活上的各种混乱,还怎么可能做一个纯粹的人呢?
这本书里的文字,一看,就是那种没有受过伤害的,从小到大都自由生长的作家的文字,没有被打压过,禁锢过,伤害过,所以,是令人羡慕的。
在我看第一部《哈利波特》的时候,我就很感慨,感慨的是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沉迷于这种魔法世界了,内心就算再热爱,也很神奇的与之发生抵触,因为当时我在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里,适应着“长大”应该具有的素质和心理,正在硬着头皮走进社会这个大染缸,所有的童话世界,魔幻魔法,都要暂时放在一边。等我真正长大和懂得之后,再回头去看,只会更加唏嘘,因为人生总是在取舍的,哪怕是非常好的东西,也可能与你无缘。如今看很多电影,都是从镜头,编剧,故事结构,演员表演,电影配乐等等方面去看,不会单纯的是为了去看一个“故事”。界定一个电影的“好”与“不好”,也不会那么轻易判断了。
或许这是一个更成熟理性的态度,可是和孩子的眼光相比,也略显无趣,所以说赤子之心可贵呢,“半生归来仍少年”也是十分的难能可贵。
所以其实,《外婆的道歉信》这本书我并未看完,就好像看《哈利波特》一样,后面的几乎都没有看过,因为一开始就已经被吸引和感动过了,并非要看到结局才能写出读后感。
要读的书真的很多,能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很快乐。最主要的,是保持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哪怕不再像孩子那样纯真,也不至于蜕变成老妇女那样无趣。
尽管我承认自己的文字是经历过“打压禁锢和伤害”的,我也不可能写出什么孩子般的语言,然而我依然为自己至今可以自由创作而感到愉快,于我而言,不同时期的文字,体现出的是不同年龄的我自己,我生长在中国大陆,我注定是和国外的作者不一样的。而与每一个写作者的共鸣,并不在于他喜欢的东西我也喜欢并且写进了作品中,而是对于写作本身的热爱。东西方真的大不同,感谢有那么多翻译家,让我们可以学习和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畅销书,学习语言在我看来,是可以进入另一种语言世界,去读那个世界的书,体会原汁原味的感觉。可是现在的很多家长让孩子学外语,并不是为了这个目的。真是可悲可叹。
我经历过很多事,有喜怒哀乐的,有酸甜苦辣的,但令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刘老师向我们道歉。我还记得,1月14日早上第一节课,同学们在为准备期末考试忙得不可开交,刘老师走了进来,顿时班上鸦雀无声,刘老师对大家鞠了个躬,说:“我要向大家道歉。”刘老师道歉?搞不懂!我傻呆呆地望着刘老师,全班同学也都愣了。
“我看了李嘉同学的作文,她很希望朋友生气时别用‘神经病’、‘傻瓜’、‘笨蛋’等不良词语,而我想起之前因为时间紧,所以刘老师急,会不经意地批评同学们,请大家原谅。我保证以后尽可能不用这些语言。”刘老师说。
一时间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持续了很久很久……此时我想:老师的话不是最有威信的吗?我转念又想: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敢于诚认自己错误的老师没有多少,但刘老师就是一个,我真为您骄傲――刘老师!
我兴高采烈地带着爸爸、妈妈来到吃砂锅米线的地方。这里的柜台就是三张学生桌,卖砂锅米线的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奶奶,还有她的助手,那是她的女儿。这里吃米线的人真多,老奶奶和她的女儿正忙得不亦乐乎。我走到老奶奶身边,像一个东道主,说:“奶奶,来两碗砂锅米线吧。”我按我们事先商量好的计划告诉她。但我转念一想,爸爸、妈妈,他们肯定饿了,我对他们说:“还是一人一碗吧,”妈妈笑了笑,表示赞同。我又转过身来对老奶奶说:“三碗吧!”老奶奶微笑着点了点头。
我找了一张桌子,让爸爸妈妈坐下等着。我呢,就去看老奶奶煮砂锅米线。我站在柜台旁边,仔细地观看老奶奶煮米线,发现老奶奶只煮了两碗。我想,老奶奶可能等会儿还要煮一碗。果然不出我所料,老奶奶又放了一个碗在灶上,我这下放心多了。我想,这肯定是我们的那三碗砂锅米线。于是,我就回到坐位上陪妈妈爸爸聊天。
不久,老奶奶给我们端来了两碗,当我们等第三碗时,可那一碗却端给了另一位坐在我们旁边桌上的大姐姐。妈妈说:“煮着的还有,可能那位大姐姐有急事,等会老奶奶会给我们端来的。”于是我们就吃了起来。
不一会,这两碗就要吃完了,我这下怀疑老奶奶只听见我最先说的话,没有听见后来我说的话。我便去问老奶奶:“我们还有一碗米线呢?”老奶奶笑着说:“哦,我忘了,请等一会,我马上给你们煮来。”
不一会儿,老奶奶把米线端了上来。对我们说:“真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没关系。”妈妈应声说道。我突然发现,老奶奶这次端上来的这碗砂锅米线要比开始的那两碗多一些,我想这可能是老奶奶无声的“道歉”吧。
我望望天空,天空更加的湛蓝,上面的星星十分亮丽,有一颗星星亮得特别灿烂,我觉得老奶奶的心比这颗星还要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