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香油鸡作文450字(关于化州的作文450字)

化州香油鸡作文450字(关于化州的作文450字)

首页日记更新时间:2024-09-04 15:36:06
化州香油鸡作文450字(关于化州的作文450字)

化州香油鸡作文450字【一】

我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听到了一种稚嫩的叽叽声,刚一回头看见二十几只雏鸡拥在一起,心里不觉会产生对它们的好感。手不自觉地伸向小鸡,抚摸起来。我不禁感叹道:“哇!好软的身子,那一层金毛像是披在上面。手轻轻一用力就会弄下来。”所以我更加细心的照顾它们了,心都快被萌化了!

不知过了多久,它们度过雏鸡阶段变成幼鸡,现在它们只要轻轻一飞就可以飞出它们栖息的地方,所以它们也越来越淘气了。变得健壮了,羽毛也更加黄。虽然不用给它们喂食,但它们漫山遍野的跑,懊恼的是傍晚,总是几只调皮的鸡不回来,春、夏还好,我和奶奶一起去找。秋、冬天冷了我就不愿去了,奶奶一个人去找,所以在吃晚饭时总是缺她,奶奶每次回来都只有吃冷饭,我心里想:“你们这些该死的鸡,能不能听话点,让我奶奶省省心。我恨死你们了!”

突然有一天,仿佛一眨眼的时间,它们变成了臃肿不堪的母鸡,身材严重肥胖,身形走样。实在难看,我看见我细心栽培的'花园里有土都被刨了,当时一肚子火,想看见鸡就打,可奶奶说不行,她说让我一起制作稻草窝。

“咯咯哒,咯咯哒。”随着一声叫声一窝洁白的蛋就在那里。一个星期后,小鸡生了出来,我对母亲改变了看法。

鸡,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家禽,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指导评语:小作者的文章条理清晰,详细生动地描写了从幼鸡到母鸡的过程,且对于鸡的态度也从喜欢到厌恶,很生动。

化州香油鸡作文450字【二】

“柴米油盐”这四大项,曾经是普通人家日常生活的代名词。民以食为天,“吃”永远是天下百姓的头等大事。古语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明显地强调了“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试想,如果缺少了“柴”,在那个长期以来“谁家烟囱不冒烟”的岁月里,又该如何去“炊”呢?至于“盐”的重要,更不必说,它自古就是国家控制的专卖品。西汉时期的政论家桓宽就著有《盐铁论》,具体论述了盐铁专卖在稳定国家政局中不可小觑的作用。

这样一来,普通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只有“油”了。常言道:“油水油水,油离不开水。”是的,油离不开水,但水也离不开油。据说,人体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水,那么“油”对于人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没有了油,饭菜就没有味道,生活就缺少滋味。可是在那个极端贫穷的年月里,乡亲们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割块猪腰身,抽取肋骨,除了大块款待客人之外,剩下的连汤带水熬得半盆猪油来,一年四季,一家人就全凭这个了。

实在是馋得忍不住了,才用锅铲轻轻地撆上薄薄的一层,或用筷子戳上一点。记得当时我们都把这种冬天粘成块的猪油称作“大油”,它属于动物油,吃起来虽香,但总感觉到它没有植物油来得正统,从心理上感到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香油”。要说称得上“香油”的,在那时的乡村,只能是小磨芝麻油了。现在想起来,当年的小磨芝麻香油,那才叫做真正的“香油”。不说别的.,就是生调个萝卜,哪怕像点眼药似的点上一点,香味顿时就会弥漫整个饭场。

记得小时候,油梆子“梆梆梆......”一响,整条街都动起来了,也不用谁说,大家都知道是换香油的来了。无论换与不换,无论大人小孩,都慌慌张张地从自家院里跑了出来。不待你走向近前,那略带焦糊芝麻味的清香,便扑鼻而来。有的清清口腔,干咳一声;有的伸伸懒腰,做做深呼吸;还有的“阿嚏”一声,精神为之一振。不管这顿饭吃什么,相信你准会胃口大开,吃得又多又香甜。

想当年,我清楚地记得,左邻右舍,无论哪家,厨房里都会有一个香油瓶。瓶子极为普通,常常是人们头痛发热时输液用过的葡萄糖玻璃瓶,洗洗刷刷也就用上了。不过,这种瓶子确实有个好处,瓶塞儿是一个类似于奶嘴样的,肉黄色的皮囊,质地柔软,具有松紧性。塞在上面,能反卷过来,把整个瓶口封得严严实实,连一点气也跑不掉。

当然,人的性格习惯不一样,经营家庭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别。像那种使用软瓶塞瓶子盛油的,一般是传统的比较讲究会过日子的人家。不过,在当时也有随性的,自由灵活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那种,临时随便找个酒瓶或酱醋瓶,瓶口塞个木塞或纸塞什么的。但无论是那种,大家好像商量过一样,香油瓶一律放在灶台靠里面的一角。

我想这样,一方面是保证了做饭时不容易碰倒,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小孩子忍不住时随意乱倒,但最重要的还应该是,离灶台近,对一家人来讲,来回盛饭闻香的机会就多一点。有些时候,香油瓶子明明是早已空荡荡的,但人们依旧不愿收起,还毕恭毕敬地放在那里,虽然看来只是个摆设而已,但过过眼瘾,心里就好像舒服很多。

要说那时的乡村,绿树清水环绕,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自然,真的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不要说是夜晚,漆黑一片,即便是白天,大人们都下地干活了,孩子们也上学去了,村里村外一片寂静。只有到了中午饭时,各种各样的小买卖和玩意儿才会陆续出现。

说来还真有意思,乡下自有乡下的路道和讲究。无论干啥,都很少吆喝,家伙一敲,各行其道,然而没有人不知道,这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老规矩。拨浪鼓是收破烂换针线的,敲锣的是玩把戏或耍猴的,拉弦子敲鼓的是说书唱唱的,油梆子一响,准是换小磨香油的。无论看的玩的用的都有,但要说最具诱惑力的,还应该首推与吃紧密相关、能让生活更有滋味的油梆子。

油梆子,一般是上面由一截上好的木头镂空而成,下面装有一个一握多长的光滑的木把,敲槌则是一节一头稍粗一头稍细的结实木棍。在我老家那里,油梆子大多是用枣木或榆木等硬料做成,雕凿起来相当讲究,通常需要特别的工艺。否则,就很难敲出浑厚而响亮的声音来。若真要追溯起来,这油梆子,还应该属于我国早期响器一类的广告。据说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找到敲油梆子的场景。可见其历史悠久,流传甚广。

那时候,经常游乡到我们村里的,是一个五十多岁姓孙的老头。他常常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后座上,一边挎着个黑黑的渍泥的油桶,油桶里放着一大一小两个油葫芦;另一边挎着一个带绳结的竹篾细筛子和一个喇叭筒状的油制子,前边车把上挂着一杆不长的称,油梆子就插在车把靠外事先用铁条固定好的把手上。

一进村,老孙头先将车子靠在墙上或一棵大树上,停好,拍打拍打衣服;然后取下油梆子,“梆”“梆”“梆”的敲起来。他的敲打,很有特点,不急不缓,节奏分明。一般是三下一轮,敲三下,停一会。见有人出来,才扯着长音,“换——香油——来了——”。那声调,总是让人感到意味丰厚,情趣绵长。他敲梆子是三下,吆喝起来,节奏也是分成三个音部。于是,不远处就会听到小孩的学舌。

时间长了,听听梆音,大家都知道是他。人们说着笑着走来,大声地问道:“您这老头,是卖家来了,买家来了,还是香油来了?”老孙头也报以微笑。咕哝着说:“不是都来了吗?”这时,有饭早的已经端上了碗,走上前来说:“老头,你这油,香不香啊?”老孙头嗫嚅着:“香不香,你还没吃过?”“吃过,但那是上回的;不尝,谁知道这回的!”“你说的好像还真有理,要不尝尝?”“尝尝就尝尝,都是老客户了,谁还客气啥?”接着便拿筷子往油桶里插。

老孙头忙说:“筷子不是膏油的家伙,靠前点,看我的!”说着操起油葫芦,往那人碗里轻轻一抖,几个油嘟噜,顿时在碗里炸开了花,香味浓郁。那人急忙笑着说:“好,好,好了,真香,真香!”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有的还差点闪了腰。也就在这时,有人送上了芝麻,老孙头麻利地伸过筛子。只见他熟练地晃了几下,拣去几颗细小的碎片,拿来称一吊,斤两油数便清楚了。

对于乡亲们来讲,那时的芝麻,多是自己路边坑沿开点荒或自留地种的,尽把力,收获不大,相当珍贵,但人们似乎并不怎么特别在意。按老孙头的话说,他卖的是门头,卖的是信誉,人老几辈子打下的地盘,他可不想在他手里有个闪失,对不起自己的祖宗,打死他也不敢瞎胡来。他还常说,做买卖论的是公平,讲究的人心。以心换心,都是血汗,谁也不容易。称芝麻是,他总是把称放平;灌油时,他总是把油葫芦盛得满满,让大家都清楚明白,各自满意。

该往瓶里注油了。只见老孙头左手接过瓶子,插入油制子,将胳膊伸出老远;马步蹲裆,姿正气圆,如练功一般,右手则根据斤两多少,事先已选好定好操油葫芦的次序。一旦开始,抡起右臂,如画弧一般,油一条线注入瓶口,丁点不洒。动作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堪称一绝。而且每完成一次连带动作,其间还都作一下短暂地停留,似乎专意让人看到起落有致,满无分明。尤其是最后的收束,敛气缩身,缓缓而至,绝无拖泥带水之嫌。

老孙头卖油,一向坚守本道,从不变通。芝麻换油,油换芝麻,似乎是不变的通例。谁也从来没见过他收别人的其他东西,也没有见过别人拿其他来换油的。当然,那时的乡亲们都缺钱,很少有人拿钱灌油的。但有时遇到哪家有事急用香油,暂时手头没有芝麻,老孙头却很仗义,也有主动赊账的。不过,那时不像现在,欠账的是爷。记得当时欠账似乎是不光彩的,事过之后,不要说赖账不还,就是还的晚了点,就感觉到极为不舒服。

社会变化真快,现在人们都吃桶装油了,很少享用纯粹的、真正的小磨香油了。油梆子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梆梆梆”清脆悦耳的声音,再也很难听到了。没有了油梆子,油没有原来的香了,人没有原来的实诚了,很多东西变得似是而非,有时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想想当年,那香油梆子,真纯啊!那香油梆子,真亮啊!我怀念那清亮淳厚的香油梆子声,我怀念那欢乐温馨的团聚场面!

化州香油鸡作文450字【三】

寒假到了,我回到老家沙溪度假。听说隔壁太奶奶最近搭了一个鸡圈,于是我准备去看一看。

一大早,我便起身赶往鸡圈。只见那鸡圈有三十多平米,足有太奶奶的房子那么长,鸡圈的四周被网包围着。十五棵大树耸立在网边,把鸡圈围起来,它们高大得似乎站在上面可以望遍全镇,仿佛是一群强壮的警卫在保护鸡圈。鸡圈内有一小屋,是用砖头砌成的,门被两块木板遮了起来,我想那肯定就是宿舍了。

不一会儿,鸡圈的主人——太奶奶来了。她先解开了被挤在竹竿上的一块网,再进去搬开了那两块木板。一只公鸡首先跑出了屋子,往四周望了望,之后便飞上屋顶,对东升的太阳使劲打鸣。听到了哨兵的信号,十多只母鸡立即从漆黑的屋子里跑了出来。鸡圈立刻炸开了锅,到处都是咯咯的鸡叫声。这时太奶奶放下一盆鸡食,所有的鸡一窝蜂冲上来吃伙食。接着,太奶奶又在地上铺满新鲜的生白菜,这回鸡走到哪里都不会饿了。母鸡们一会儿欢乐地嬉戏着,一会儿又像开会似的.聚起来。公鸡则独脚站着,好像在想什么东西。一只母鸡从公鸡身边走过时,公鸡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到了母鸡身上,用嘴死死地咬住母鸡的脖子。过了一会儿,公鸡飞了下来,母鸡抖了抖身上的羽毛,缓缓地走进了屋里。我曾从书中看到过,在这种情况下,母鸡要下蛋了。果然,母鸡大摇大摆地走出来后,漆黑的屋子里可以看到一个白色的点。这时,我突然发现鸡圈里竟有只猫在睡觉,于是我往猫的周围撒上面包屑,,很快一大群鸡蜂拥而至。毛被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跳出鸡圈逃走。望着猫那狼狈的样子,我不禁哈哈大笑。

平常,我只会在电视或餐桌上见到死的鸡。这次我终于看到了活的鸡并了解了它们,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