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风景优美,一年四季景色迷人。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小草绿油油的,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
夏天,树木长的葱葱郁郁,五彩缤纷的花开的非常美丽。假山上的瀑布飞流而下,溅起一朵朵浪花。人工湖里有许许多多的金鱼,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全身都是红色就好像一面面小旗帜,它们你追我赶,好像在玩游戏。
秋天,秋风把法桐树叶吹成黄色,像蝴蝶一样飞落下来,地上像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一排又高又大的银杏树,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人工湖里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小朋友们开心的打雪仗、滑冰。
我爱人民公园,它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未到红头船公园,就听导游说,“以前大多数潮籍华侨离别家乡,告别亲人,乘坐红头船到海外谋生,寻求发展。它是史诗,象征这人民对海洋的期盼。”一路上,同学们欢歌笑语,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红头船公园。
走进大门,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树木,好像一个个守卫的士兵笔直地守卫着公园。向远处望,一艘长40.8米,宽10米的红头船巨型石雕映入眼帘里。巍峨的船头高达13米,高耸的.桅杆长28米头。红头船还特意在船头画上像鸡眼的黑圈,人们认为画上眼睛,船才不会迷失航道,而这炯炯有神的船眼就用黑色灰岗岩制作。船额上还刻着“海不扬波”及“顺风得利”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红头船的头之所以要涂染成红色,是为了区别开海上船只的省界标志以便于管理。其实,红色也表示着吉祥平安,应该也是渔民祈求平安的讯号吧。
拾级而上,来到船头,向下看,整个红头船公园尽收眼底:有供人们休息的亭子、长长的鹅卵石小路,又松又软的草地、圆圆的花圃里鲜花朵朵……向远处望,就能看到外砂大桥下的水面上有一条条浮动的船,这使我的眼前浮现出几百年前,我们祖先乘坐着红头船,到海外谋生的场面。“红头船”既是苦涩的回味,又是美好的向往;既是万千赤子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桥梁,又是海内外潮人团结的纽带。
“艰苦奋斗、诚实守信”这就是红头船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潮汕后辈的子子孙孙,这种精神也成为了潮汕人拼搏创新精神的象征。
这真是一次难忘而又令人受益匪浅的秋游!
我们城市有很多公园,比如:火炬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人民公园,因为人民公园的春夏秋冬都很美丽。
春天,人民公园早早的就有很多的人晨练,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踢毽子,还有的跑步……热闹极了。树木换上嫩绿色的衣裳,小草也从土里钻了出来,就像铺了一层绿色的被子,小花也开了,有黄的、红的、白的、紫的……小朋友也脱掉了厚厚的棉袄。
夏天,树木变得更绿了,也更茂密了。小鸟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叫着。很多小朋友叠了小船,放在水里玩,小朋友高兴极了。
秋天,树叶都变黄了,一片片叶子像小飞机一样落到了地面,地上全成了黄色,小草也黄了,像一床黄黄的地毯,很多小朋友用落下的树叶来堆小山。
冬天,树上一片叶子也没有了,光秃秃的,要是下雪了树上就会有一层白白的雪,非常的美丽,地上也全是白白的雪了,很多小朋友跟他的好朋友一起打雪仗,堆雪山、堆雪人……打打闹闹一片欢声笑语。
我喜欢这个景色宜人的人民公园!
双休日,我悠闲地坐在床边,陪伴我的,还是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透过窗子放眼望去,城市的天空,已被灰蒙蒙的雾遮挡,留给我的是一个灰暗的世界,似乎所有的人都被灯红酒绿的城市俘虏了。
毕飞宇向我讲述着一种不一样的流浪生活,从猪的出生到死亡,从“我”到桑树,从九月的云到蒲华棒,一个个精彩的流浪生活的画面向我们慢慢展开。从我被城市的灯红酒绿诱惑的那天起,当我在网络里沉迷不醒的时候,却不知我同时停下了与诗歌同行的脚步。
读着毕宇飞,我知道了有一种生活叫流浪。
“我们贪玩,贪玩的孩子就有许多装备:弹弓、弹弓的子弹(种子、赌博用的白果(银杏、糖纸、陀螺。在童年与少年时代,我们局促的口袋就像一个杂货铺,永远鼓鼓囊囊的,随便一掏都将琳琅满目——其实是垃圾。”突然,一种不安袭上我的心头,我们这些远离乡村的孩子早在童年的时候就已经被网络俘虏了心,现在我们的心里还装得下一片绿叶、一只甲虫吗?
这时,一阵阵汽车喇叭声惊扰了我,都说想要过不一般的生活就到农村去,可是现在一辆又一辆的汽车开往农村,一家家工厂平地而起,宁静的生活还会有吗?现在还有孩子是在玩弹弓中度过休息日的吗?不,没有了,双休日都在上补习班,空闲时都在玩电子游戏!
如果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补习班,也没有电子游戏的诱惑,只有大自然的呼唤和九月的云朵,那该多好。我急于想要将它们找回,因为我曾经失去了它们。
或许我该去草地上追赶红蜻艇了,因为有一种流浪在于唯美,有一种生活叫流浪。
毕飞宇的小说就是这么无厘头,可是在无厘头中却蕴含着深意。小作者读后的感悟与我读毕飞宇其他小说获得的感悟如出一辙,可见,阅读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的文风,并从内容中深切感受自己的心已然被俘虏。
不管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眼前露拙。却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实在,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而言,他们已不再象小学生那样以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假如在学生眼前伪装甚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假如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能够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很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间隔一下子拉近了很多。另外一方面,假如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读,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先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立刻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明白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这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超多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明白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
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完美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个性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情绪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能够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取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最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最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资料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
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个性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齐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我和爸爸来到候青公园看夜晚的风景,我刚走进一看,“哇”,我情不自禁地失声叫了起来,“太美了。”这里仿佛是人间仙境,一下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五彩的桥,桥两边是由玻璃做成的,好像要掉下去似的,真刺激呀!我们才踩着木板拾级而上,“嚓嚓”踏板声好像欢迎我们的到来。站在桥上,环顾四周,看见河水两边由灯组成的图形在黑夜的衬托下显得更绚丽动人了。河道上的彩灯倒映在水面上,想给水姑娘脸上画了一个美丽的装,让人们来欣赏,河水好像也显得特别高兴,微波荡漾,倒影也不断地变化,变出一张张美貌的脸。真是满江涌着金银珠宝,满江涌着五彩绸缎。
再往里走,只见一块写着“候青公园”四个大字的大石头,在灯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啊”我建交一声,由水柱喷成的桥,从一头喷成弯形到另一头的水洞里,时不时水花四溅,原来是几个调皮的`孩子在戏水,真是太神奇了,让人惊叹不已!钻过水桥,我们来到水池旁,只见一个大水池有一个石球滚出水来,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磨黄豆的东西,但他们不同的是石球石旋转的。泉心不时涌出串串水泡,使水面荡起层层涟漪。鱼儿们在水池里快活得嬉戏。在水池后面,阶梯上闪着五彩的灯,一闪一闪,而水从最高处直泻而下,这场面太壮观了。不但泉水很壮观,绚丽多彩,连花草树木也高大挺拔,娇艳多姿,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在灯光的照射下,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色彩,在微风吹拂下,他们摇曳着,一股股幽幽的清香沁人心脾。他们各具特色,有的县红似火,有的澄黄如金,有的洁白胜雪等等好多颜色亮丽的花朵。
树木在黑夜中高大耸立在草地中,好像一位位绿色卫士保卫祖国大地,在树下是淡褐色的草坪,人踏上去,软绵绵的,有“席梦思”的感觉。孩子们在追逐奔跑,引得活泼可爱的大树瞪着眼睛偷看,大概它也想加孩子们的行列中吧!看到候青公园这么先进的设备,这么美丽的风景,让我觉得这是一幅精美的绣锦:水天一色地,明月、星光、彩灯和桥是画中美景,而清新的江风贯穿整个画面。
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几次三番地强调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来说尤其厉害。他曾经以歌德、达·芬奇、陀斯陀耶夫斯基等为例,把他们的作品与他们的童年生活一一对照,说出了许多惊人的秘密。如果这位医生的话是对的,那么,了解一位作家,或者将他的作品读透的最好方法就是去翻看他的童年,不管是大事小事,都会意味深长。
所以,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首先的意义是精神分析学的,是创作学的,肯定会被那些搞传记批评的评论家抓住不放,深挖不止。事实上,我们确实从毕飞宇的往事中看到他作品的许多原型,虚构的生活与实体的生活在这儿得到了草蛇灰线样的印证。故乡与童年是那么强大,不管他小说的风筝飞得多高、多远,那根线总是系在苏中的那块洼地上。我们不难从毕飞宇的回忆中寻找到他小说的蛛丝马迹。
《写字》中在操场上以地作纸的男孩显然有着作者童年的影子,而蛐蛐让作者如此难忘,以至直接以其作为小说的篇名,《枸杞子》中的手电也可能就是作家童年的家电……如果不是故乡特殊的地理地貌,如果不是那一望无际的大水,也许少年时对空间的想象不会那么深刻和强烈,直到成年后还会以《地球上的王家庄》顽强地挣扎出来。毫无疑问,毕飞宇的知识是丰富驳杂的,但乡土系列始终是他知识谱系中的强项,他说如果没有少年时代的经验和父辈的传授,连他自己都难以想象会写出像《平原》《玉米》这样的作品。同时,“文革”对一个少年的影响也比人们想象的要深重得多。我很惊讶在这样一部童年记事中作者对自己少不更事的严厉态度,一个有着复杂身世的孩子在那个时代注定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歧视和压力,但他同时也有可能在有意无意中使同伴受到伤害。这样的童年经历会让作者成年后有了更多的清醒特别是自省,对专制有了更自觉的批判。谁能想到,一个人价值选择的根据有可能要追溯到他遥远的童年。
所以,我们可以将《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这部有趣的关于作者往日的纪实性作品看成作家的成长叙事,当然也可以看作一部教育叙事。不过,这首先取决于我们怎么理解教育。教育其实是很宽泛的,并不是我们所狭隘理解的那惟一的学校教育。如果按照这种狭隘的理解,毕飞宇这部作品中的许多叙述都称不上是知识,起码不是有用的知识,遑论教育?但教育就是在我们不以为是教育的地方发生了,而且,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可能远远大于学校、重于老师、多于书本。也许,我们的.一些家长会从毕飞宇的这部书中获得许多的启示,并由此调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针。我记得俄国思想家洛札诺夫就曾经武断地认为家庭是最好的学校。他认为,家庭能影响孩子的人生观,能给孩子爱和自由,能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生活--这比知识与技能,比背书与考试重要得多。洛札诺夫觉得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做人,而“只有家庭,也惟有家庭才能培养儿童最重要的文化品质,教给儿童最高尚、最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有规律的、宗教性且富有诗意的,“个人正是通过家庭、进而通过社会同整个人类溶为一体并感悟生与死的奥秘”。他这样比较家庭与学校:“家庭惟一能给孩子的是使之健康成长,使之有信仰,使之处事认真,这就是给孩子工具,工具如同给旅行者一根手杖一样。如果家庭能做到这一切,就让学校给孩子其他次要的知识吧。”仔细想想,还真的有道理。毕飞宇也许没有认真地去盘点他的家庭,也没有刻意回忆他的长辈是如何教育他的,他从他们那儿学到了多少,但他写了他的少年生活,这种生活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一种延展。
由家庭,毕飞宇开始走进村庄,慢慢地、小心地拓展着他的生活半径,这样的拓展如同中国画中的积墨法一样,不断渲染出一种氛围,这样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给了一个孩子基本的人生意识,他的好奇、他的怀疑、他对生活的兴趣、他对劳动的理解和参与……这其实都是我们生活必须遵循的精神。即使说到知识,也很难说哪种更有用。是学校课本中那些有体系的知识,还是日常生活中散漫的经验?从根本上说,学习的目的肯定是为了生活,起码是要养成运用知识的意识,如果一个人不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很难说他的语文学好了;如果他不习惯在市场上与人讨价还价,那也不能说他具备了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同样,我们还有“化学生活”、“生物生活”……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会和拥有的。想一想,在这样一个有毒的世界,这样的生活自觉有多重要。
毕飞宇早就跟我说要写这样的一本书,也许是因为我与他是同代人,所以看了之后觉得特别亲切。我知道这样的感觉除了有相似的经验外,代际间的身份认同也是原因之一。不过,我并不是过分的自恋,确实认为与后代相比,我们可能拥有比他们的生活有趣得多的回忆。我问我的女儿,你的童年是什么?让你回忆,你会说些什么?她想了想说:“猫和老鼠”、“小龙人”、“小虎队”、“超级玛丽”、“新白娘子传奇”、“流星花园和F4”……这些就是她的年轮和生命检材,只有通过它们,她才能将她的那段人生完整地串连起来。女儿特别遗憾地说,我那年没有允许她看《新白娘子传奇》,这让她的人生少了一个节点,现在同学们回忆往事到这一年,她只能无话可说并且因此受到了同学们的奚落。她不无夸张地说,她的这一段人生是无法弥补的空白!这就是女儿的童年和他们的回忆。其实,相比起她的不少同学,她与现实的联系应该还不是完全脱节,她应该记得小城的街道和小吃,知道四时节令与农事,叫得出许多植物的名字,而不完全是电视与游戏和那些由虚拟与符号构成的世界,也许她的同学们也有着相似而又相异的经历,但这一代的身份定位迫使他们对其作了选择性的遗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有一代人的成长资源,也有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从这些视角看去,我们与他们的差别实在太大。不管我是不是抽象了他们,我还是倾向于认为我们的童年更丰富。这不仅是因为现在的学校教育占去了太多的时间,也不仅仅是因为升学的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其他,而是因为这个世界正在从他们脚下将大地抽去。一个人的童年,一个人的成长最好要与日常生活相关,尽可能完整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去。一个人的知识和对世界的看法不能仅仅来源于书本,而要形成或验证于他与自然的关系,与生活的互动。他要与天空、大地、河流、乡土植物,与人们生存不可分离的动物们建立友谊,与四时节令、油米酱醋挂上钩,这样的关系应该是亲密的,带着质感与气味,甚至是肌肤相亲,用句俗话说就是“接地气”的。少地气的生活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也许,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不会看出来,但总有一天会意识到,如何让孩子们拥有全面、健康、自由和自然化的生活,是一个问题。
这也许是我的看法,连毕飞宇也未必同意。确实,否定一代人的生活,哪怕仅仅是他们的童年也是轻率的和危险的,说出自己曾经的生活,让它们流传下去才是正经事。既然每代人都做过或正在做这样的事,那就让我们继续做下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