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凝望,眼前居然一片明媚的春光,沉甸甸的花朵调皮地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欢快的流水沉思的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瘦弱的小草在花下仍高傲的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我自然心中浊气全尽。真可谓今非昔比,前天我都还是那样悲观。
那天虽一路狂奔,但回天无术,只有呆呆的站在教室门外,欢迎我的是凛冽的寒风,抛弃我的是温馨的教室。我如要爆发的火山,双手紧握,目光冷漠暴躁,牙齿咬得“咯吱、咯吱”响,愤怒已到了极点。恶果就是因早晨依赖床的温馨而久久不起而延误了时间。
哎,度日如年,以往早自习一晃而过,而现在仿佛度过了一天,我默闭双眼,等待、等待、、、、、、,突然,“叮当,叮叮当,叮当叮叮当”,一串悦耳的声音响起,我欢呼雀跃,赶紧跑到教室取暖。
“蹬、蹬、蹬”,随着一阵阵清晰而熟悉的脚步声,班主任拿着一叠试卷缓缓走来,我猛然醒悟:前天了。随着心跳的加快,试卷很快发到手中,唉!80分,班上90分以上的10人,满分100的也有2人,“80”,“80”算个什么?有地洞吗?我想钻进去!名落孙山,哪有脸见人?好不容易熬过了一天、两天。
情绪极度低落,仿佛一个字也听不进去,只有一个念头——飞出去。但似乎哪里都容不下,天是灰的,地是窄的,“哎哟”,又被路边的枝条绊倒了,真倒霉,“踩死你!踩死你!”我使劲踏踩,虽然它们是无辜的。还不解恨,毅然捡起一根枝条狠狠抽打路边的花草,它们一个个都被我抽打得“缺胳搏断腿”了。
蓦然间,我发现那些并不起眼的小草虽然被一次次的抽倒,但它们并没有趴下,立刻就站了起来,我深为感动。毅然扔掉了枝条,也许出于对小草的愧疚,不,是感恩,感恩它荡涤了我的心灵,浸润了我的灵魂。
原来谁都会遇到挫折,不同的是:强者的可贵在于遇到挫折后奋起,懦夫的可卑在于遇到挫折后颓废。是的,人的生命总是夹杂着欢乐与痛苦。但是,只要你学会感恩生活,你的生命就会在感恩这些不向厄运低头之草的点缀下变得更加灿烂辉煌。
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但是我感觉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革命,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