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这样一段对话:有人向大师请教,人活着到底靠什么?大师回答说靠呼吸。那人不解,大师解释说,呼者,为出一口气;吸者,为争一口气。
大师的话,看似充满玄奥,其实只要略加思索,便可领悟其真意。
这使我想起一句非常通俗的话:树争一张皮,人争一口气。树皮的作用不仅是保护树木免遭伤害,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吸收光热、传递水分,为保持树木枝繁叶茂、由与小草比肩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源源不断的提供养分。如果树皮被砍掉扒光,虽然看起来光滑细腻,但不久之后,这棵长势喜人的树木就会因缺乏养分而日渐枯萎,直至死亡。
树木生命的维系,靠的是树皮;而人的生命之树要长成遮天蔽日,成为栋梁,则需要“争一口气”的精神!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成了俘虏,受尽屈辱;如果勾践就此服输,甘做亡国之君,不去争一口气,哪还有后来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兴兵伐吴,最后一举击败夫差,成就自己的霸业?
2011年感动中国10大人物之一的刘伟,12岁时不慎被高压电击中而失去双臂,从一个四肢健全的少年变成一个无法穿衣吃饭的残疾人。是向命运低头、做一个一辈子靠别人穿衣喂饭的寄生虫吗?
面对这意外的灾难和残酷的`现实,刘伟也曾经绝望过。但是,他很快就振作起来。“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他在心里无数次的这样激励自己。正是这种“争一口气”的精彩的活,使他不仅学会了用脚趾拿筷子吃饭,学会了自己穿衣服;而且学会了游泳,在中国残疾人运动会上登上了冠军领奖台;更让人们惊讶的是,刘伟还自学了钢琴,用双脚弹奏出了美妙的乐章。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他用双脚征服了亿万观众,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了奇迹!
争一口气,不仅使勾践反败为胜,成为一代枭雄;更使刘伟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成为当代青少年走向成功之路的楷模。为争一口气,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的《史记》;为争一口气,鲁迅毅然弃医从文,用文学唤醒沉睡的国人;为争一口气,张海迪学会了四种外语,创作了《轮椅上的梦》等几部催人奋进的文学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为争一口气,我国运动员一次次使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会的颁奖台上;为争一口气,我国科学家把一颗颗人造卫星送入了太空;为争一口气,我国的渔政船开进了南海,宣示着中国领海神圣不可侵犯!
人争一口气,方能改变昏庸度日的状态;人争一口气,方能为生命注入无穷的力量;人争一口气,方能越过人生路上的重重障碍,拨云见日,创造生命的辉煌!
“柴米油盐”这四大项,曾经是普通人家日常生活的代名词。民以食为天,“吃”永远是天下百姓的头等大事。古语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明显地强调了“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试想,如果缺少了“柴”,在那个长期以来“谁家烟囱不冒烟”的岁月里,又该如何去“炊”呢?至于“盐”的重要,更不必说,它自古就是国家控制的专卖品。西汉时期的政论家桓宽就著有《盐铁论》,具体论述了盐铁专卖在稳定国家政局中不可小觑的作用。
这样一来,普通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只有“油”了。常言道:“油水油水,油离不开水。”是的,油离不开水,但水也离不开油。据说,人体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水,那么“油”对于人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没有了油,饭菜就没有味道,生活就缺少滋味。可是在那个极端贫穷的年月里,乡亲们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割块猪腰身,抽取肋骨,除了大块款待客人之外,剩下的连汤带水熬得半盆猪油来,一年四季,一家人就全凭这个了。
实在是馋得忍不住了,才用锅铲轻轻地撆上薄薄的一层,或用筷子戳上一点。记得当时我们都把这种冬天粘成块的猪油称作“大油”,它属于动物油,吃起来虽香,但总感觉到它没有植物油来得正统,从心理上感到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香油”。要说称得上“香油”的,在那时的乡村,只能是小磨芝麻油了。现在想起来,当年的小磨芝麻香油,那才叫做真正的“香油”。不说别的.,就是生调个萝卜,哪怕像点眼药似的点上一点,香味顿时就会弥漫整个饭场。
记得小时候,油梆子“梆梆梆......”一响,整条街都动起来了,也不用谁说,大家都知道是换香油的来了。无论换与不换,无论大人小孩,都慌慌张张地从自家院里跑了出来。不待你走向近前,那略带焦糊芝麻味的清香,便扑鼻而来。有的清清口腔,干咳一声;有的伸伸懒腰,做做深呼吸;还有的“阿嚏”一声,精神为之一振。不管这顿饭吃什么,相信你准会胃口大开,吃得又多又香甜。
想当年,我清楚地记得,左邻右舍,无论哪家,厨房里都会有一个香油瓶。瓶子极为普通,常常是人们头痛发热时输液用过的葡萄糖玻璃瓶,洗洗刷刷也就用上了。不过,这种瓶子确实有个好处,瓶塞儿是一个类似于奶嘴样的,肉黄色的皮囊,质地柔软,具有松紧性。塞在上面,能反卷过来,把整个瓶口封得严严实实,连一点气也跑不掉。
当然,人的性格习惯不一样,经营家庭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别。像那种使用软瓶塞瓶子盛油的,一般是传统的比较讲究会过日子的人家。不过,在当时也有随性的,自由灵活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那种,临时随便找个酒瓶或酱醋瓶,瓶口塞个木塞或纸塞什么的。但无论是那种,大家好像商量过一样,香油瓶一律放在灶台靠里面的一角。
我想这样,一方面是保证了做饭时不容易碰倒,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小孩子忍不住时随意乱倒,但最重要的还应该是,离灶台近,对一家人来讲,来回盛饭闻香的机会就多一点。有些时候,香油瓶子明明是早已空荡荡的,但人们依旧不愿收起,还毕恭毕敬地放在那里,虽然看来只是个摆设而已,但过过眼瘾,心里就好像舒服很多。
要说那时的乡村,绿树清水环绕,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自然,真的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不要说是夜晚,漆黑一片,即便是白天,大人们都下地干活了,孩子们也上学去了,村里村外一片寂静。只有到了中午饭时,各种各样的小买卖和玩意儿才会陆续出现。
说来还真有意思,乡下自有乡下的路道和讲究。无论干啥,都很少吆喝,家伙一敲,各行其道,然而没有人不知道,这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老规矩。拨浪鼓是收破烂换针线的,敲锣的是玩把戏或耍猴的,拉弦子敲鼓的是说书唱唱的,油梆子一响,准是换小磨香油的。无论看的玩的用的都有,但要说最具诱惑力的,还应该首推与吃紧密相关、能让生活更有滋味的油梆子。
油梆子,一般是上面由一截上好的木头镂空而成,下面装有一个一握多长的光滑的木把,敲槌则是一节一头稍粗一头稍细的结实木棍。在我老家那里,油梆子大多是用枣木或榆木等硬料做成,雕凿起来相当讲究,通常需要特别的工艺。否则,就很难敲出浑厚而响亮的声音来。若真要追溯起来,这油梆子,还应该属于我国早期响器一类的广告。据说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找到敲油梆子的场景。可见其历史悠久,流传甚广。
那时候,经常游乡到我们村里的,是一个五十多岁姓孙的老头。他常常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后座上,一边挎着个黑黑的渍泥的油桶,油桶里放着一大一小两个油葫芦;另一边挎着一个带绳结的竹篾细筛子和一个喇叭筒状的油制子,前边车把上挂着一杆不长的称,油梆子就插在车把靠外事先用铁条固定好的把手上。
一进村,老孙头先将车子靠在墙上或一棵大树上,停好,拍打拍打衣服;然后取下油梆子,“梆”“梆”“梆”的敲起来。他的敲打,很有特点,不急不缓,节奏分明。一般是三下一轮,敲三下,停一会。见有人出来,才扯着长音,“换——香油——来了——”。那声调,总是让人感到意味丰厚,情趣绵长。他敲梆子是三下,吆喝起来,节奏也是分成三个音部。于是,不远处就会听到小孩的学舌。
时间长了,听听梆音,大家都知道是他。人们说着笑着走来,大声地问道:“您这老头,是卖家来了,买家来了,还是香油来了?”老孙头也报以微笑。咕哝着说:“不是都来了吗?”这时,有饭早的已经端上了碗,走上前来说:“老头,你这油,香不香啊?”老孙头嗫嚅着:“香不香,你还没吃过?”“吃过,但那是上回的;不尝,谁知道这回的!”“你说的好像还真有理,要不尝尝?”“尝尝就尝尝,都是老客户了,谁还客气啥?”接着便拿筷子往油桶里插。
老孙头忙说:“筷子不是膏油的家伙,靠前点,看我的!”说着操起油葫芦,往那人碗里轻轻一抖,几个油嘟噜,顿时在碗里炸开了花,香味浓郁。那人急忙笑着说:“好,好,好了,真香,真香!”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有的还差点闪了腰。也就在这时,有人送上了芝麻,老孙头麻利地伸过筛子。只见他熟练地晃了几下,拣去几颗细小的碎片,拿来称一吊,斤两油数便清楚了。
对于乡亲们来讲,那时的芝麻,多是自己路边坑沿开点荒或自留地种的,尽把力,收获不大,相当珍贵,但人们似乎并不怎么特别在意。按老孙头的话说,他卖的是门头,卖的是信誉,人老几辈子打下的地盘,他可不想在他手里有个闪失,对不起自己的祖宗,打死他也不敢瞎胡来。他还常说,做买卖论的是公平,讲究的人心。以心换心,都是血汗,谁也不容易。称芝麻是,他总是把称放平;灌油时,他总是把油葫芦盛得满满,让大家都清楚明白,各自满意。
该往瓶里注油了。只见老孙头左手接过瓶子,插入油制子,将胳膊伸出老远;马步蹲裆,姿正气圆,如练功一般,右手则根据斤两多少,事先已选好定好操油葫芦的次序。一旦开始,抡起右臂,如画弧一般,油一条线注入瓶口,丁点不洒。动作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堪称一绝。而且每完成一次连带动作,其间还都作一下短暂地停留,似乎专意让人看到起落有致,满无分明。尤其是最后的收束,敛气缩身,缓缓而至,绝无拖泥带水之嫌。
老孙头卖油,一向坚守本道,从不变通。芝麻换油,油换芝麻,似乎是不变的通例。谁也从来没见过他收别人的其他东西,也没有见过别人拿其他来换油的。当然,那时的乡亲们都缺钱,很少有人拿钱灌油的。但有时遇到哪家有事急用香油,暂时手头没有芝麻,老孙头却很仗义,也有主动赊账的。不过,那时不像现在,欠账的是爷。记得当时欠账似乎是不光彩的,事过之后,不要说赖账不还,就是还的晚了点,就感觉到极为不舒服。
社会变化真快,现在人们都吃桶装油了,很少享用纯粹的、真正的小磨香油了。油梆子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梆梆梆”清脆悦耳的声音,再也很难听到了。没有了油梆子,油没有原来的香了,人没有原来的实诚了,很多东西变得似是而非,有时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想想当年,那香油梆子,真纯啊!那香油梆子,真亮啊!我怀念那清亮淳厚的香油梆子声,我怀念那欢乐温馨的团聚场面!
那是在我小学4年级的时候,那是一个明朗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得我睁不开眼睛,我兴高采烈的跑向学校。来到教室后,我便想放下书包,不幸的是,让我看见了异样恶心的东西正粘在我的凳子上,我靠近一看,原来是一口让人发吐的痰。
当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老师如常地叫起来上课的口号,在全班同学坐下之后,只剩下我一个没坐,有那一口痰在,我哪会往桌子上坐啊!老师见我久久没有坐到凳子上,便走到我的旁边,她看到了子上的一口痰。大发牢***的说道:〞是谁?是谁***恶心事?〞看见老师的大发雷霆,我们感受到了老师的深藏不露,原来平时文文静静的老师,发起火来是那样的吓人,接着,老师又是一连串的问话:〞是谁?吐痰的那个人最好乖乖的站出来。〞〞在不站出来,要是给我查到真相后,你可就知道错了。〞老师的怒火越来越大了,课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就连蚊子嗡嗡叫响的声音都能够听得一清二楚。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课室里还是保持得很安静。
当大家正以为没人站出来的时候,一个高高的身影突然站了起来。朝那个高高的声音望过去一看,发现原来是我们班的文明委员。大家的脑子里纷纷在猜想,不会是她***〝好事〞吧!她可是班里的'文明之星啊!学习成绩那么好,道德教育也是那么优质,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们的好朋友。这不可能是她***吧!教室里再度陷入了沉默的气氛,老师这下也没话可说了。突然,一个沙哑带着低沉的声音响起来了,打破了这吓人的宁静,那文明委员说道:〞对不起,是我不小心吐的,也不知道会吐他凳子上。我这几天都在感冒,所以就比较多痰。但是我绝对不是故意的。〞在她说完后,便快速地来到我身旁,把凳子上的糖给擦掉,从我看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可能是无辜,可能是他不小心把痰吐到凳子上的。看着她那含情脉脉的眼睛,于是我友好地跟他说道:〞没事,这是小事一桩,没什么大不的。〞她擦完之后,眼神里还是稍带点内疚,慢慢吞吞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过了好一段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纷纷把掌声送给了那主动认错的文明委员。
几何课上,善于逻辑推理的几何老师向我们传授破案要领:你们看,这个苹果上有个小小的'口红印,说明是个女子留下的。然后又煞有介事的按了按果皮说:这个苹果的皮已经变软,说明放置的时间较长了。同学们听了,都使劲地点了点头,对几何老师的推理敬佩不已。物理老师则是对这个苹果极为赞赏。早在17世纪,正是一个苹果,引导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从此,物理学才进入了崭新的一页物理老师一番话后,使一些同学对这个苹果充满了敬佩,但也使个别的人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厌恶,因为正是它的同类致使物理书中的内容变得那么深奥一时间,这个苹果竟被传的沸沸扬扬,别的班的有些同学竟也都来看这个苹果,苹果成了全年级的焦点。生物老师显然也听说了各种老师的见解,自己当然也当仁不让,不甘示弱,向我们侃侃而谈:被咬去的这一部分是果皮,属苹果的保护组织,而里面的呢?则是果肉了。
看!这周围被咬部分已经发黄,说明其已经死亡。由于长时间在空气中暴露,苹果已经被细菌侵蚀,过不了多久便会腐烂,发出异味。所以,我建议把它‘处理’掉。到了下午,讲台上的苹果已经不见了,我想:大概是做值日的同学响应生物老师的号召把它给处理了。但它却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乐趣,真可谓算个功臣。
书名:《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
所读文章:《为自己挖一口井》
感悟:我们应该向书中的第一个和尚学习。因为山上缺水,原来两个和尚天天得到山下挑水,很浪费时间。第一个和尚善于动脑筋,他用每天的空闲时间在山上挖井,用了五年时间挖成了一口井,这样他每天就有了练功的时间;而第二个和尚很死板,他还是天天下山挑水,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节约时间,时间才会助你成功!
扩大知识面,拓宽人文视野,可以说是小朋友们的一笔财富。希望提供的一年级寒假读书笔记550字,能让大家更加了解中国语言的博大精神,享用这一笔知识财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