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的品质。看当今社会,真实已经不多了。表面上说着善的,他的心里可能不是善,不去履行善的职责与义务。这还不算什么,更有甚者把恶贴上善的标签,送给社会;社会上的人们明知是恶,却也虚伪地接受;在接受的那一刻,恶已在心中扎下深根,善的真实在其身上更没有了半点影子。
善的本质是真实的,它绝没有半点虚伪,把自己真实的一切都掏出来示人,铸成了大错,哪怕让人知道后会遭到围攻,但其仍把所有的'一切一五一十地讲出来。尽管会付出大的代价,但他活得蹋实,活得有意义,那一份坦诚令人羡慕。列宁小时侯打碎一个花瓶,因为善,他承认了;海瑞面对当朝腐败与黑恶势力,因为善,因为真实,他把所有的黑暗势力都揭示出来,把它们晾在阳光下……
“虚伪不真实是对人的最大欺骗”。拥有了真实,就拥有了善。有人犯了错误,承认了,可是过后就忘,下次照犯不误。这不是真正的真实。真实是知错,勇于认错与改错,否则不是真实,善的阳光永远不会照亮这种人的灵魂。
现在社会人们的做法令人有些失望:虚伪充斥了人们的心房,对待别人的问话极不情愿,却又装着一副很高兴的样子应付别人几句,难道就不能说一句“对不起,现在我没有心情,以后有空再专心听你讲话”;面对别人的请求,明知帮不上忙,却“以后再说”、“我看看吧”,让别人存着希望最后只能空欢喜,让事情失去了解决的好机会……面对这些,我们的内心里不禁打上一个重重的问号:我们的善到哪里去了?真实难道真的远离我们了吗?
善因为真实而会遭到非议与伤害,这吓倒了许多人向善的心。
善源自真实。不真实就无法得到善。为了善,尽管会付出代价,但请大家一定要真实。
“真实”总能使文章更有亲和力,真实的经历汇成一条河时,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精神和物质的相融。
蒲松龄,一位作家。因为自己家乡有品井。柳泉,所以自称泉居士。在村口搭了个简陋的茶棚。过路的外村人,口渴的村里人,都有了去处。不过蒲松龄的茶是不要钱的,只求人们能给他讲一个故事。时间一长,各村的人都慕名而来,蒲松龄所积累的故事也越来越多。由于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有的走过大江河山,有的尝过人生百态,有的是听别人讲的。这么多故事的沉垫使得蒲松龄为以后写的《聊斋志异》埋下了重重的伏笔。
好书的留传为我们带来了精神财富,它对人们的启发,带来了以后丰富的物质。拥有别人的经历,比沉重的携带自己的经历要轻松得多。蒲松龄的茶棚同样是我们的茶棚,是搜寻O的源泉,创造魑魅甘霖。
自己的经历太微不足道了,活过十几了,未尝了解太多,也不曾听过少许。于听的人习惯不语,沉默是金。茶棚那拘谨的绿,开出了万千朵清透的雨花,由经历汇成了雨滴,化作河,流身岁月的那头。太多痛,太多喜的相冲,在流淌的河中,时不时激起一个旋涡,一不小心,便会泣悲于此。
经历使人会更淡定,看出世间万物,都是浅浅薄薄的,像轻纱抚过你的面颊般美好旖旎,令人心醉,真不知道是它在造人吗?还是人捏造了它,让它来困住你我,甚至自己。一点一滴的回忆,重叠相映,一张张欢快的笑脸,一道道痛苦的线刻在脸上,生成了平静,安宁。经历是过程,而结果呢?是自己想要的吗?可往往现实的结果并不如当初设想般。至于这怎么者,就要看自身了,完美有时也会是一种罪,有点小缺点也才是个成功的人。
经历过”贫穷”会知道。帮助不仅仅是物与物之间的给予,而是建立在灵魂的基础上的依靠。
经历过”痛苦”会知道。珍惜现在比奢侈的想更好更好。
经历过”失败”会知道。当初的自己到底干了什么。失败的儿子叫成功。
灵感成就非凡,经历成就未来。让我们坐在蒲松龄的茶棚下,讲述自己的经历。
其实,在这场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群众而牺牲的何止“十勇士”,那个夜晚和十勇士同样壮烈的是数百勇士!
十六团团长周光、政委张寰旭率团机关和部分连队突围时,发现沿途有很多群众,遂派人四处聚拢失散的群众,带领群众一道突围,结果延误了时机,拂晓时分遭遇“扫荡”日军,周团长、张政委指挥部队拼死阻击敌人,掩护700多名群众冲出了险境,而张寰旭政委和参谋长陈志英、参谋周文彬、组织股长牛文蔚等100多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十六团一营三连刘指导员带领一排20多名战士,在马石山北麓组织第四批群众突围时被日军发现,激战中刘指导员和20多名战士全部牺牲在马石山的悬崖峭壁上。
十七团二营营长孙涛和团敌工股长赛自来带领第七连突围至马石山以东时,遇到数百名群众,随即组织部队阻击日军,掩护群众突围,赛自来牺牲,孙营长被战士强行拖出阵地。三连连长丛培露、指导员黎光指挥全连百余名战士与日军展开搏***,除6人受伤被俘外,其余全部牺牲。
十七团八连、九连在马石山东麓掩护500多名群众突围成功,转移至马石店,未及突围的数百名群众全部被日军***害。当获悉小股日军宿营于海阳郭城镇,为了给死去的乡亲报仇,十七团决定八、九两连向郭城镇发起攻击。战斗发起后才发现日军多达千人,攻入镇中的八连遭到优势日军围击,力战不退,只生还3人。
在马石山南麓战斗的胶东行署公安局警卫连指导员也叫王殿元,他带领三排16名战士连夜救援千余名群众脱险,天亮后被日军包围,血战至中午,16名战士全部牺牲。王殿元负伤倒地,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枕在头下,用右手扣住拉弦,与冲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
为解救被敌人追赶至半岛最东端的群众,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和日军战斗至弹尽粮绝,剩下的7名战士宁死不屈,怀抱枪支跳入了大海。
这是一个无比悲壮的夜晚:八路军救出了被围的6000多名乡亲,五六百指战员为此献出了生命。
岂止是那个夜晚,在抗战八年的日日夜夜里,胶东八路军夜以继日地和侵华日军进行战斗,烈士的遗骨埋遍了胶东大地;岂止是胶东大地,白山黑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人民抗日武装都在进行着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战士的鲜血染红了神州大地。
这是怎样的一支军队?青山遗骨可以作证,那个夜晚可以作证,抗战的全部历史可以作证: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是世界上少有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他们用最差的武器打败了最强的敌军,他们的勇气和力量来自人民,来自他们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有了这样一支人民的军队,我们伟大的民族就能够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结论,印证着历史,也昭示着未来。
看过电影后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动,影片真实再现了先烈们战斗牺牲的壮烈场面。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他们!用他们伟大的精神时刻激励我们,让我们不要忘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作为一个灾难电影的`集邮控,我觉得《萨利机长》拍得罕见的高级。
导演有想法,演员有演技,片名有深意,编剧超聪明,角度太别致,结尾很点睛。
一个耳熟能详的旧闻事件,竟被拍出让人心悬一线的波澜壮阔感。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起飞,因遭遇鸟击致两边引擎损坏,萨利机长根据多年飞行和临场直觉,没听塔台迫降到附近机场的指令,千钧一发之际选择水上迫降,全机人员得以奇迹获救。
影片抛出一个质疑:萨利机长水上迫降的必要性是否成立。与电影名呼应,“sully”的另一层意思是:污点。
没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绚丽夺目的特效、咬牙切齿的反派,但却给我的余震很持久。
《萨利机长》,重新定义美式英雄。看着救援高效有序地进行,质疑严谨合理地解开,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转,深感脚踏实地的各司其职是灾后幸存的有力保障。
既然连电影都别出心裁了,我的观后感也可以别出心裁:萨利机长在救完世界后如何救自己。
我觉得,比起营救世界,萨利机长的自我营救显得更加艰难且意义重大。
飞机升空时遇到鸟击,萨利机长全程高能且冷静利落,把河道当成跑道,完成水上迫降界史无前例且无人伤亡的壮举。
这场壮举只花了208秒,但要证明这是一场壮举则更令人揪心。
我腹黑地想,如果根据调查组的预测,计算机的模拟,其中一个引擎仍有推力,飞机完全能够迫降到附近机场,或者证物没有找到,在听证会上他干得好但说不好,那萨利机长会面对什么?
他那些遇到意外时的泰然自若,疏散乘客时的来回排查,从行李架上拿衣服给乘客御寒的周到,最后撤离前穿上制服的体面,以及最后得知155人全部获救时难以自持的欣慰,可能功不抵过。
他一生运送过上百万的乘客,最后的208秒却将他盖棺定论,假设调查不利于他,40多年职业生涯晚节不保,提前退休且拿不到退休金,可能瞬间从一个英雄瞬间沦为骗子。
如果他内心不强大,可能重大事故后的噩梦会把他压垮;如果失踪的引擎没找到,他可能会面临肖申克那种含冤的遭遇;如果他不积极自救,可能一个冒失鬼的定罪会葬送他的声誉。
很多时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可抗力,像是大雁撞坏飞机引擎那样,突发,混乱、失控,后果严重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我认为萨利机长沉稳的自救之路是最大亮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