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已经躺了很久很久了,就这样看着日月更替,斗转星移,感受时间的流逝,等待死神的降临,但我又抗拒着它的来临,因为我仍不甘心。
在一个微风送爽的初夏,我来到了这个世界,带着与生俱来的速度与耐力,因此在出生后不久我便被弘一法师带到了山上为以后的登峰做准备。弘一法师是我们蜗族近百年里唯一一个登上蜗峰的了,蜗峰是我们蜗族的圣峰,登上它,便可以接受神的洗礼,保佑蜗族百年里风调雨顺,福泰安康。自小我就听着法师对于圣峰的描述,自然也是心向往之的,尤其是他所说的那道圣洁的金色更是成了我魂牵梦萦的执念。所以,就算每天训练到睡觉都会被痛醒,我也可以坚持!
终于,又是一个微风送爽的初夏,我出发了。
离启程大概有一年多了吧,路上走得累了,便到蜻蜓伯伯的茶馆那儿坐了一会,那儿的生意很好,有许多的小动物坐在那里喝茶。
“小蜗牛,你是要到哪里去啊?”看到我背着重重的行囊,他们忍不住问道。
“我可是要去攀登圣峰呢!”此刻,我充满的满满的自豪感。
“哈哈哈哈,圣峰?就你?算了吧,那可是一段很艰难的'旅程呢,我劝你还是趁早放弃吧!”他们无情地嘲笑了我,我有些生气,他们这群不懂梦想的家伙,我转身离开了。
“喂,小蜗牛,你不是要去攀登圣峰吗,那是在西面,你往东走干什么?”这一定是他们嫉妒的语言,法师说过这一路上会有很多的干扰因素,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不能受到他们的打扰。
我不知道我走了多远,一路上我始终未看到圣峰的影子,反而是越来越平坦的大道,丝毫没有法师所说的崎岖险阻的小道,大概是因为我的级别还不够吧,还没有达到法师所说的境界,我一定要坚持一定可以的。于是我就这样走啊走,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了身体里的信号——有人登上蜗峰了。这是我们蜗族的心灵感应,一旦有人登峰全族人民都会感受到来分享这份荣誉与喜悦。可是我没有丝毫喜悦之情,我不懂,为什么?
我累了我倒下了。倒在这片草丛中静静的思考着。
这天,终于我看到了死神的到来。
“为什么?”我问他,“为什么我具有异于常人的速度与耐力,却并没有成功?为什么我每天都在努力地向前爬不敢有丝毫懈怠之心,却仍然没有成功?为什么我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却仍然没有成功?”
“你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圣峰在西面,你却往东边走,你只一味追求所谓的前进,而从不停下来审视自己的方向,就算有人提醒也是无济于事。就算你有着异于常人的速度与耐力,也只是让你后退得更快而已。”他冷冷地回答道。
我懂了,我甘心了,原来我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如果方向错了,前进也就是后退而已。
巴甫洛娃那种纤细,娇柔,略显忧伤的神态来表演出的"天鹅"深深地印在了许许多多观众的心里。它并没有过多地渲染"天鹅"对死的不安和绝望,而是着眼于"天鹅"对生的渴望和热爱,以其非凡的表现力,谱写了一曲生的恋歌。
《天鹅之死》,凄雅的意境伴着大提琴演奏出的抑郁的旋律,以及舞蹈演员优美柔软的'肢体动作,向我们诉说着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在宁静皎洁的月色下,一只白天鹅忧伤地抖动着翅膀,在湖面上徘徊。白天鹅身负重伤,但她渴望重新振翅飞向天际。她轻轻地抖动翅膀,艰难地立起足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飞离湖面。但由于精疲力竭,白天鹅缓缓屈身倒地,渐渐合上双眼……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震撼于她美丽动人的身影,震撼于她对蓝天渴望的眼神,震撼于她踮起颤动的足尖,最震撼于它与死神的搏斗中抽尽全力抖动的翅膀。
每一次的翅膀的抖动,都寄予它那在空中飞翔的梦;每一次脚尖的踮起,都蕴藏着它对生命的希望。它为了能够重返天际而努力着、坚持着,它忍受着痛苦,与命运在搏斗,与死神在抗争(。在它那一次次抖动翅膀,一次次踮起脚尖后,它还是没有脱离湖面,它那双虽已疲倦的翅膀仍在抖动,为了它心中的梦,哪怕只有一丝生的希望,它要坚持下去,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那么一种想法曾经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如果它没有那么努力的尝试,是不是就不会死?或者已经知道死亡临近,为何不静待死亡,静静的享受最后的安逸,而要在那之前忍受着痛苦?是求生的力量支持者它,它是与命运在搏斗,与死神在斗争。虽然结局是悲伤的,但至少有尝试过,有努力过。
《天鹅之死》所描绘的濒死的天鹅渴求重新振翅,孤身只影在平静的湖面上艰难挣扎,最终默默死去时的神情,也象征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与死亡,命运进行不懈反抗的搏斗精神。
生命短暂,生活中的我们却时常抱怨生命不够刺激和精彩,抱怨身边的一切都太过平淡,还有很多人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就轻易的放弃生命,以为死亡能逃避一切,然而这只是幼稚的想法,死亡能代表什么呢,或者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生如夏花。
生命存在的过程本身便富有魅力,然而,很多人总是要在失去之后方才深感痛惜,总是要到年迈时才深觉遗憾和悔恨。那些轻视生命,视其为无物的人,可知世上有多少人每时每刻在死亡的边缘与死神搏斗,那种强烈的求生愿望,足以让每个人为之震撼与感动。
我们本该庆幸自己拥有美好的青春年华,庆幸于自己还未有白天鹅那般的飞翔经历,可以毫无顾虑地张开生命赋予我们的羽翼,努力追求生活,热爱生活。即便无法做到毫无遗恨地离开这世界,也应该竭尽全力去奋斗,减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遗憾。放下高傲的姿态,用心去感悟这个本有魅力的世界,学会珍惜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趁着年轻,去拥抱生命。
无论岁月在我们脸上增添了多少痕迹,无论世事在我们胸口划过多少到伤痕,只要我们还有呼吸的权利,就不要放弃生的机会!
我们需要的是坚强的活着,即使再困难再无力,也充满意义;面临死亡,我们要做的不是平淡地过完生命的最后时刻,而是在那之前,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那最后的时刻也能绽放出光彩。只要活着,便生如夏花!
小时候,总听老师及尊长告诫:可别成了贾宝玉,聪明反比聪明误;再长大一些,又说听说了:收敛一些,不要成了杨修的下场!那时虽不知杨修是谁,却大约猜得出:人很历害,只是爱表现吧;最后很惨的吧。
上初二吧,学了《杨修之死》那篇课文,才终于弄明白杨修的问题了!因大人训诫,我读三国是很晚的,其它倒较早。
以后,从一些史料中得知,杨修竟与我等是“同乡”,应该是死于曹丕和曹植的争储斗争中;是曹操担心杨修所主谋的曹植集团会给既定的曹丕集团带来麻烦以引起政治动荡、生灵涂炭,而下决心除了这一能臣的吧?此论点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从演义《杨修之死》中观照,用一句现代话说,杨修的个性太过张扬、太能理解、并提前泄露了领导意图,最终获得了彻底被炒。
这一论点应该说与目前做事立世有违。
现在的企业求贤、个人创业,多要求要能伸张个性、尽可能地发挥才干。所谓“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无才有德,培养使用”。那么即使有德有才,如何被知道呢?依我看,可能只有去张扬表现了。
只要说你能借助企业平台创造效益,并与公司提前约定利益分配,那么,你发挥的结果一般来讲,是不会成为杨修的。
因而,在正确理解了“我从小所受之训诫”之后,又应从杨修的'所做所为中吸取有益、有效之成份。
师长们之所以不让在小时读三国,是要我以杨修为诫,是担心从小就不务实,去勾心斗角;或象杨修一样只顾表现而不注意言行的负面后果。
这样又看来,三国还是要精读,以助能理解世事的运行原理;杨修也要学些,以便领导能发现提拔。只是要能把握轻重原则。
目前,经济市场、社会运行规则已经进入了一个“销售时代”,人人都在推销自己;包括做管理、做市场、做工作;甚至做官、做文、做人;如果不去主动张扬,怕的是工作没成绩,连生活也解决不了的了。
这个论点说清楚了,大家方明白了目前以些怪异的思潮,原是如何产生的了吧。
原来这杨修是要学的,也万不可学得“过精”了!非要重一个德字的哦,要不然,曹操虽死了,“民心”二字,焉知是不能***人的?
我先借鉴吧,亦不能说得太明,不然有被“咒***”之祸!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操“梦中***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操“梦中***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