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呼应是作文构思的惯用手法,开头提出观点,经过论证,结尾再次照应观点,强化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合,严整完美。
[例1]
[开头]自嘲,大致意思是自己开自己的玩笑。不过要真探讨起来,这样解释就不能说明它的内涵了。自嘲是一种生活哲学。
[结尾]究竟是自嘲让苏格拉底成了哲学家,还是哲学家让他学会了自嘲,弄不清楚。但自嘲确实是一种生活哲学。
[例2]
[开头]当漫天的黄沙遮盖了远行的身影,当滚滚的浓烟升腾成不落的信念,当咫尺的天涯跨越了时空的阻隔,我看到,大片大片的红色,笑对风霜,在历史的每一个年轮上傲然绽放。
[结尾]当风沙覆盖了唐玄奘的脚印,当历史湮没了林则徐的音容,当人们送走了连战的身影,我站在历史的天空下,看到一片片花红从每一个历史的年轮上蔓延开来。
(《今年花胜去年红》
文章开头就以一组韵味深长的排比造成先声夺人之势,并以一句“我看到,大片大片的红色,笑对风霜,在历史的每一个年轮上傲然绽放。”引出下文对历史的思考。结尾又以一组韵味绵长的排比和一句“我站在历史的天空下,看到一片片花红从每一个历史的年轮上蔓延开来┅┅”照应开头,如幽谷回响,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例1]《选择真善美》的结尾:
选择真,我们拥抱蓝天;选择善,我们渴望丝雨;选择美,我们呼喊大千世界!心灵包容了真善美三色,我们就能更加快速地奔向七色的明天!
文章在前面分别论述了选择真、选择善、选择美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例2]
开头:中国的圣贤先哲大都强调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认为做学问就要把它弄明白,搞透彻,不能浅尝辄止,似是而非,因而孔子韦编三绝而精通周易。今日之时,商
业化的文化如快餐般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我们确实失去了什么,也许就是文化的厚重感。
结尾:文化快餐只能作为一种尝试,一种体验,它不能替代主食。重拾遗落的厚重,沉潜宁静,到知识的海洋中开拓一片全新的天地。重拾遗落的厚重,让民族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会看到真正的崛起与复兴。
(《重拾遗落的厚重》
对读者的劝诫、要求、希望等,在文章的最后表达出来,起到教育、鼓舞或者激励的作用。
[例1]
人类啊!醒悟吧!别再破坏大自然,还母亲一个美丽的容颜,还同根生的兄妹,安然生存的一个家园。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让母亲痛苦的***变成欢愉的微笑,让母亲的肌肤更细腻,脸上绽放欢快的笑容。(《地球在***》
[例2]
结尾:总有一种成功被误读成“偶然”,然而其背后总氤氲着“必然”的辛酸!
没有一种成功只倚仗着“偶然”,通向它的路上一定有“必然”的血汗!
没有一种成功只青睐着“偶然”,成功往往铺堑着一块又一块努力的金砖!
偶然的成功?
请用必然的毅志绘就!(《偶然?必然!》
结尾部分往往是中心论点所在或者结尾再次提出中心论点。
例1: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悲观与乐观》
[例2]
[开头]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结尾]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变化多端,观念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渊明一样“出”,也不一定都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必理会污浊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市》文章结尾引用苏东波的名句和俗语,最后说“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必理会污浊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照应题目和开头,强化了中
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