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第一次做家教的事来,还真是有趣。
我的学生是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男孩。从他父亲的介绍中,我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听话而又极其勤勉的孩子,可就是不知为何成绩老是上不去。当时,我的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为此,我特地从学校赶回家向我那已有三十多年教学的父亲“取经学道”。父亲的点拨,使我信心倍增。我首先对我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包括笔试跟口试的全面测试。我很快发现,由于他语文基础平平,而导致了理解跟逻辑思维能力都不能很好地发展。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便以语文科目为突破口,结合他平日在校的课程安排,对症下药,制订了一套合理的方案。这样,尽管我自己在校的课程总是排得满满的,且那些繁杂、枯燥的必考课常常将我弄得头昏脑涨,但我每次拖着疲惫的身子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走出学校,摇身一变,又以一个家庭教师的身份站在我的学生面前的时候,我竟然疲倦顿消。我向来极不主张“填鸭式”的教学,所以无论是教什么,我都不是直截了当地下一个定义,来一个概括,或是即刻道出整个解题过程与答案,而是想方设法加以旁敲侧击,让其自行融会贯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过后,我的学生不仅解题思路宽了,思维也敏捷了许多,成绩由原来的中等水平一下子跃居前茅,而且,一直很稳定地保持了下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一所重点中学录取。这初次尝试的成功,令我激动不已,因为,我终于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初次尝试的成功使我一下子从往日的消沉中走了出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跟热情去直面人生,去走好那条属于我自己的七彩人生路。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自***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梁漱溟亦两度欲自***,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每当我闭上眼睛,脑海里总能浮现出一个画面。
那天晚上,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妈妈便让我到附近的小店里买香烟和一些小零食,我握着五十元钱,慢慢地向门外的黑暗中走去,天上黑漆漆的,仿佛有人一不小心把一整瓶的黑墨水倒了,月亮和星星害羞得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路边只有几盏路灯,有的路灯坏了,一闪一闪的。让气氛变得更加恐怖、阴森。总感觉后面有人跟着我。我立即想到前几天的新闻,几个孩子被拐骗走了,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该不会真的有人盯上我了吧?我猛地回头,咦?没有,可能是我的幻觉吧。
我若无其事地向前走着,其实心是砰砰乱跳,一阵风吹过,路旁的树沙沙作响,被灯光照着的影子,左摆右摆,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昨天看的鬼片。不禁毛孔一缩,真奇怪,以前总感觉从家到小店的路这么短,走几步就到,现在好像已经走了一个小时了。我不禁加快了脚步,一定快到了,一定快到了,不害怕不害怕。我自我安慰了一下。
我又感觉后面又有人跟着我了,我又一转头,咦,又没有人?一定躲起来了。
我跑了起来,看见了前面有一个小小的亮光——是小店!我以百米冲刺地水平向前冲,亮点越来越大,终于到了,我长叹一口气。
我买好了东西,飞一般跑了回去,咦,到了?真快,吓死我了,我拍了拍自己。
我家离学校并不远,乘坐75路公交车只需要四站就可以到了,一路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平路了。
来到和平路上,车辆行驶着,但是车内安静了不少,可能是乘客都被外面的景色迷住了。向外面看去,只见路的两边长满了茂密的法国梧桐树,层层叠叠的树叶间,有几个鸟窝,几只调皮的小鸟时而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为过往的车辆奏乐。
路的左边是已经劳累了不知多少年的体育场,它已经把自己的责任交给了滨湖公园旁边的新体育场,而它自己马上要消失在人们的目光之中。向右边看,美丽的云龙公园映入了我的视野。这座从上世纪就存在的公园最近又经过了一次修整,现在已经显现出一番新景象。里面树木葱笼,湖水清澈,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天堂。在没修整以前,里面的建筑都是很久以前的,有些早已掉漆了,更有一些都被毁坏了,而现在,这些建筑大都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风景,让人们享受鸟语花香带来的快乐。
很快,公交车就驶出了这一地带,紧接着来到一段食品街。这里的食品琳琅满目,有面包店、早餐店、砂锅居、小吃店等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一家家常菜馆。一到晚饭时间,这里就会人满为患。坐车经过这里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几个厨师在饭店门口忙得热火朝天。炉火正旺,那些菜在厨师掂起的锅中跳跃着,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但是,这里不太卫生,门头上蒙着经年的灰尘。真希望他们可以改善这里的卫生条件,让人们可以来这里吃上既美味又健康的食物。
放学乘公交车回家,看我们美丽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看人们安居乐业的市井生活,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寒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一辆辆公交车开过,人们来来往往,我穿着厚厚的衣服,站在公交站台,一双眼睛凝视着不远处的十字路口,行动时像是套了一层铁皮一般迟顿。
我忽然转过头来,发现与我一起回家的`一位朋友正在小路上缓缓走来。我隔着铁栅栏门冲他笑了笑,几乎在同一时间,他也朝我微笑。他六年级了,和我是一个小区的,经常和我一起坐公交车回家。他常常戴着一副蓝色眼镜,穿着一件红色羽绒服,我们都叫他小左。
我们俩聊了一会儿天,见车还是没有来,他偷偷对我说:“这车这么久还没来,要不我们坐地铁回家吧,我记得北大桥的地铁好像是开通了的。”我思考片刻,便答应了小左。
我和小左说走就走,在路上,我们说说笑笑,指指这里,看看那里,好不开心。在快接近北大桥时,我们望去,那边有一片地方在施工,仿佛在造地铁。这意味着,如果地铁真的没造好,我可能要和小左走回去了。我心想:唉,真倒霉,地铁竟然没造好,完了完了。忽然,我想到了最近看的《老人与海》,心想:书里的老人经过坚持,终于战胜了大鱼,我坚持往那边走一走,说不定也会有“大鱼”。我又重拾信心,激动地对小左说:“我们往那边看看吧,说不定会有惊喜。”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肯定还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忽然,我们在施工不远处发现了一个公交站。我和小左跑过去,仔细地查看起这里的站牌。这时,我们发现,这里有好多车是通往5号线,我们欣喜若狂。一转头,就发现有一辆车来了。我和小左坐着这辆车,来到了地铁站,经过一番辗转,我们回到了家。
这次冒险让我更加独立,学会了遇到困难不要放弃,找找身边有没有其它选择,也许路就在前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