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每年假期,学校都要布置一项作业就是要写一篇读书笔记,所以就想选一本跟音乐有关的书籍。很早就听说过,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不仅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学者和艺术家。他兴趣广泛,有着深厚的学养,对文化艺术也有着诚挚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先后被国外数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从领导岗位退休以后,他还身体力行,积极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创作,致力于文化艺术尤其是高雅音乐的普及推广。于是,我就去百度搜了一下李岚清的在多所大学的讲话视频,一看就是两个小时,引人入胜。他说,人一定要有爱好,这样的生活才能够丰富,人活着也就比较快乐,从他的讲座里感到李岚清的音乐修养极高。
想不到,他老人家在过去的一年半中,跑遍中国20多个省市,300多所中小学,与超过10万名年轻人,齐聚一堂,让歌声、掌声和笑声连成一片海洋。他的讲座已成了视觉、听觉和心灵的盛宴。看过视频,异常激动,特意跑到图书大厦买了一本《音乐·艺术·人生》仔细研读,并做了摘录笔记,同时我也建议大家有时间都去看看他写的书。
摘录笔记:
1、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乐”具有很高的地位,常常与“礼”一起,并称“礼乐”。“礼”的功能是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乐”的功能则是调节人的内在精神,使之平和中正。孔子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就体现了这种礼乐观,同时强调了“乐”的教化功能。“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礼乐并重,才能使整个社会具有和谐的秩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就是“礼乐文化”。
2、科学上的创新思维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所以,我认为音乐的知识和修养,对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有帮助作用的。在这里,我主要强调音乐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作用。有很多事例表明,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就必须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若要成为某一方面的大师级人物,就更应如此。
3、最近有一些现代认知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音乐认知能力本身,而且对记忆能力、手部运动能力的提高等都颇有好处;音乐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儿童时期就对孩子进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训练,这不仅能提升他们的乐感,而且会有益于他们的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发展,即使脑的功能得到更多的开发。
4、人们对音乐的喜好虽然有主观因素,但音乐本身也有高雅和低俗、好听与不好听的区别。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音乐呢?我们通常把经过人们的长期欣
赏而筛选、保留下来的,能够“久盛不衰,百听不厌”的,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称为“经典音乐”。这种音乐通常艺术语言丰富,表现技法精湛,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纯正的艺术品质,以及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欣赏这样的音乐,能够提高人的审美品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5、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能帮助我们所有、开发大脑的功能,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其实,还可以进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启发得来的。”在他的科学创造过程中,音乐确实给了他许多启发,从而激发了他的创造热情和灵感。
6、好的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可以陶冶人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激励人们去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好的音乐,我们都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思想上的提升。我们不要太介意“懂不懂”音乐,更不要让它成为享受和感受音乐的障碍。
7、音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经典音乐的内容往往深刻而丰厚,是人生体验的升华和思想情感的流露,能够满足个人乃至整个人类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而流行音乐的内容一般较为浅显,有追求外在形式美的倾向,往往满足的是人的浅层次的精神需求。因此,我认为,“经典音乐”这一课,青年朋友们迟早要补上,要提高音乐审美的修养,否则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8、音乐不仅有助于长久记忆,而且对于当下的工作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直接的`作用。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在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中轻轻播放适合自己的优美音乐,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9、在看书、写作、休息时,轻轻的播放一些背景音乐特别是轻音乐,不但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培养我们对音乐的兴趣。
10、我认为,任何人都离不开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音乐与语言一样是人类所不可或缺的;音乐可以培养人们广阔的胸襟,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群体意识;同时,好的音乐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我在职的时候,音乐是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除在办公室等公共场合不听音乐之外,我在家无论是办公、学习,还是休息,总是喜欢轻轻地放些音乐。现在退休了,音乐则成了我整个生活的一部分了。
最后,李岚清将自己对音乐的爱好与理解以及音乐对工作的帮助、对人生的启悟,以深厚的音乐素养和睿智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崭新的视野:我想送给大家的几句话是: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学习更有实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音乐爱好者!
音乐的修养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读了这本书,再加上平时自己的音乐积累,我现在感觉听一些经典的曲子,如果真正能够深入进去,就好比在读书,只不过是靠耳朵来“读”,那些有明的作曲家无不有着坎坷的经历,通过听他 们的曲子,通常能给我们以鼓舞。有时间就来听听音乐吧?音乐让你的生活更精彩!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我提着行李来到站台,突然我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没想到全班40多个孩子全在这里为我送行。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孩子们发现了我,突然冲了过来,把我围在中间。调皮鬼小胖泪汪汪地问:“苗老师,你办完喜事可以带他一起回来吗?”孩子们紧紧地盯着我,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唰唰滚下。我的心又酸又慌,能告诉孩子们我患了白血病将不久于人世吗?不能啊,孩子们怎么能接受呢?我残忍地摇摇头。孩子们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悲凄地立着。多想为你们轻轻擦去眼角的泪水,可是我怕这么一擦就再也离不开了。
远处传来了列车的长鸣。
班长说:“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歌声在夜空中响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
这歌声,低沉悲哀,像让泪水滤过似的。这是孩子们真诚的祝福啊!
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我只能不停地眨着眼睛,硬把泪水挤进肚子里。心里头有两种声音在喊,“快走吧,再不走就走不了了,留下来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悲伤”,“别走,你怎么狠得下心抛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们多么需要你啊……”我的心像被人揉碎了一样,泪水几乎夺眶而出。
该进站了。我不顾一切地向列车跑去。孩子们像一阵旋风随我跑着,我却不忍回头……
列车徐徐地向前开动。我的好孩子,老师对不起你们!我失声痛哭。
夜幕沉沉,细雨蒙蒙,灯光明亮的生命科学学院三楼报告厅,传出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歌唱声。歌声回荡在美丽的河大园,萦绕于我们每个人的耳边,这就是我们五十六连嘹亮的歌声。
每一首歌都能当起心中的涟漪,唤起我们的热情。台上是老师耐心而又标准的领唱,台下是同学们有节奏、响亮的歌唱声。我们品味着校歌中河大人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河大辉煌的成绩。《黄河大合唱》以一种明快的节奏,鼓舞人心的气势,使我们仿佛真的看到英雄儿女在后方的艰辛、拼搏,甚至是牺牲,更有一种亲临战场之感。
优秀的歌曲总能激起我们的共鸣的,所以我们的歌声才响亮、明快、富有节奏感。嘹亮的歌声已经成了我们军训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火车终于开到了,苗老师依依不舍的上了车,列车徐徐的开动了。
孩子们舍不得老师走,却将这最真挚的歌声留给了老师作为纪念,这歌声在默默祝福老师。
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随车跟着,班长带领大家一起唱《祝你平安》:“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太在意,洒脱一些过的好;祝你平安,噢,祝你平安;让那欢乐围绕在你身边,祝你平安,噢,祝你平安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
这歌声是孩子们真诚的祝福,那是孩子们的心声,是热爱着他们的老师的.山里的孩子们对老师最深切的爱意。看着窗外的树,热情的摇着树枝,好像在祝福老师。
苗老师失声痛哭起来,她是多么的不愿意离开这块热爱着的土地和这些她深爱着的朴实的的孩子们呀。可是,苗老师没有办法,她不得不离开,白血病夺走了她的生命,只留下半年时间啊!于是苗老师静悄悄的选择了先走一步。
突然,手机铃声打断苗老师的思路。“喂!您好,请问您是苗老师吗?”电话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是,我是,请问您是?”不敢大胆推测的苗老师问道。
“我是县城里的医生,上次真是对不起,病历单拿错了,您并未得白血病。”苗老师高兴极了,耳边时刻回响起《祝你平安》的歌……
一、《古诗十九首》作品简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大约是建安以前东汉末期的作品。
所谓古诗,一般地说,是指流传已久,难以确定其绝对年代的无主名的诗篇。《古诗十九首》则是汉代“古诗”许多类型当中的一个类型,和一般的“古诗”相比,它主要由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十九首》篇篇都是咏叹人生的抒情之作。从内容来看,自成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古诗。第二,《古诗十九首》完全是文人的创制。从作者来看,彼此间的情况又是大致相同的。第三,就的形式来看,彼此间也是相近似的。由于上述三个特征,就使得《十九首》在汉代古诗系统中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类型的意义,这个类型的古诗,就是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是游子和思妇,它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二、《古诗十九首》诗作赏析
(一)、《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古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人。
思还故里间,欲归道无因。
这首诗是作者看到北邝山的丘墓而触发的客中之感。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所描写的阴森萧瑟的环境。“古墓犁为田,古柏摧为薪”慨叹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有物是人非之感。人活着的时候,尝尽人间心酸苦辣;人死以后,连坟墓也不可能永久存留下去。《古诗十九首》多是文人失意、游子思乡之作。这一篇也不例外,外出求仕,背井离乡,看到这番景象更是难掩心中悲痛。在外面的日子不好过,更容易让人想到家里的好。于是眼前之景就很白然地触动了作者思乡之情。屈原在《九章·哀郢》里说:“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返之何时?鸟飞反(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他乡异客,飘泊异地,特别是处于困境的人们,尽管在生活上和恩想上不尽相同,但这一点则是共同的。朱筠曰:“末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日月易逝,岁不我与,不如早还乡里??安可蹉跎岁月,徒羁他乡?无如欲归虽切,仍多羁绊,不能自主,奈何,奈何!此二句不说出欲归不得之故,但日‘无因’;凡羁旅苦况,欲归不得者尽括其中,所以为妙。”(《古诗十九首说》
这首诗一开头就以极为概括的语言,写出羁旅愁怀,带动了全篇。朱筠说:“茫茫宇宙,‘去’、‘来’二字括之:攘攘人群,‘亲’、‘疏’二字括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今之来者,得与未去者相亲,后之来者,又与今之来者相亲,昔之去者,已与未去者相疏,今之去者,又与将去者相疏,日复一日,真如逝波。”(《古诗十九首说》这种人生的感慨,多么沉痛而深刻!下文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展开的。中间六句是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从其中点出一个“愁”字,这样就把中间的写景部分和前后的抒情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而中间写景部分,完全材托出心理活动的过程。而且全诗景物的描写很有层次感。“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紧紧地承接上文,用‘但见”不仅是写坟家累累,别无所见,而是说,人都一样,坟就是人生的归宿。“古墓犁为田,古柏摧为薪”,连最后归宿的坟墓也是有“去者”和“来者”,有古今的更替与变迁。这样空虚的人生,对着“白杨萧萧”,
如此悲凉的眼前景物,当然会深深引起客中孤独的愁怀,眷怀乡土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欲归道无因”是说想回家而没有回家的方法,当然这中间包涌了许多现实处境的悲哀,诗人是不可能具体说出的。而这种悲哀与辛酸,在“无因”二字的表现下显得格外幽远,这种悲情是远非文字所能表达的。
总之,从表现手法上说,这首诗情景交融,用悲凉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心无无限的悲哀。从情感内容上说,诗人在这里所表达的哀情绝不是他一个人的独自感受,而是一群人甚至是所有人共同的悲哀,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排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鹊,奋翅起高飞。
这首诗是听曲感心之作,写出了黑暗时代所带给一切被压抑者的苦闷与悲哀,以及他们不甘于现实,想要有所作为的想法。
诗人的心中本来就充满了苦闷,无意间听到有人在高楼弹曲。曲声中透漏着悲凉,这是因为弹曲者的心情是悲凉的,这就和诗人的感情形成一种共鸣。 “弦歌声”,发自重重深锁的高楼,“音响”之“悲”,只是弦歌人掩抑不住的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井不是向谁申诉,根本也不曾设想到有人在听。可是她的悲哀,却引起了听者的驻足仿徨,而听者并不知道,也不须知道歌者是谁。二者似乎毫无关系,但又因为曲子而紧密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情感的表现,似乎是偶然的,但却又是这样的自然。诗人从曲声中感受到弹歌者的悲哀,进一步体会到自己的苦闷、悲哀和别人共通之处,因而对和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被压抑的人们寄予以无限的同情,终于产生了冲破黑暗的想象。由一曲歌声想到歌者,再想到诗人自己,最后想到一个群体,使得一个单一的现象有了社会广泛的意义。
音乐的表现,是人的心情的具体表现。它真实地展示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反馈者歌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首诗里,诗人对弦歌人井未作正面描写,而是诗人运用共极为高妙的艺术手法,通过间接的、侧面的暗示,给我们以深刻的想象和鲜明的印象。首先,作为这首诗里的弦歌人,是从弦歌声中听出来的人,如果不是弦歌声,她在这首诗里根本就不存在。正因为弦歌声的引起共鸣,这就使得诗人不得不抱着深切的同情和向往去描绘她,而她始终是处于“共室则迩,其人甚远”。“曲终人不见”的境界中。这就决定了诗人只能从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与她有关的足以说明她、表现她的外围事物着笔。“弦歌声”是从楼上飘下来的。楼是高楼,而且高到“与浮云齐”,这使得楼中人给人以可望不可及的感觉。高楼的方向是西北,更将这一环境染上了一层悲凉伤感的气氛,这和楼中人的心情、弦歌的音响以及全诗的内容是相适应的。诗歌中任何一个细节描写,都要求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象古乐府中《艳歌罗敷行》的故事内容,是一幕喜剧,因而诗中写罗致所住的楼是:“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而这所高楼是在西北方,楼四面的窗子,“交疏结绮”,非常华丽,而楼又建筑在台上。仅仅从诗人所看到的表象,已可断定这即使不是皇宫,也必然是“侯门深似海”的权贵之家。当然,弹弦人是和外界隔绝的。高楼可以锁住人,却锁不住哀怨的歌声。诗人不禁猜想弹弦者是谁。“无乃杞梁妻”,表现了诗人由于想象而产生的感觉,是虚叙而不是写实。因此随着“弦歌声”出现在这首诗里的弦歌人,是她的精神面貌,是悲哀的化身。在这里,人与“音响”就融合而为一体,使我们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同时,她的精神面貌已经表现出来了。然而,弹弦者的悲哀之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出来的,只有感同身受的人、经历了诸多苦难的人才能听出弦外之音。正是由于诗人自身的处境和心情,所以他才能够随时发掘出处于黑暗角落里人们所承担的精神的苦痛。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弹弦者的知音呢?
“清商随风发”以下四句,是“一弹三叹”完整的奏曲过程。所有关于回环往复的旋律的叙写,都是围浇着“音响一何悲”,为了强化主题而作出必要的刻画。“慷概有余哀”一句,用“慷慨”来形容“余哀”,不仅表现了弹弦者的技艺之高,功力之深,而且加强了情感的强度,深深寓有抑郁不平之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的感概,显然是对一切被压抑者的同倩,而不仅局限在弹弦者一人身上。
最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经历了生活的苦痛后,对现实的黑暗和丑恶有了深刻的认识后,却依然能够向往美好和光明,这在《古诗十九首》中是不多见的。“愿为双鸿鸽,奋翅起高飞”就是《诗经》“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之意。至于怎样“奋翅高飞”,又飞到那里呢?作者没有也不可能答复这一问题,但作为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和理想来说,这两句结束语所表现的积极的反抗意识,使全诗放射出异样灿烂的光辉,打破了低沉的悲哀倩绪,诗的主题就表现得更为坚强有力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个部分和每一句都服从于诗的基本的构思,都不是偶然的,可有可无的。诗从“高楼”写起,以“高飞”结尾,前后遥相呼应。既写出了黑暗中的生活感受,又表达了黑暗中的生活理想。诗人的构思是很精妙的。如果诗人先写自己远大的志向、光明乐观的生活态度,再写自己听到的悲怨的弦声,这首诗就显得过于低沉,浇灭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然而,结尾的“奋翅高飞”却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重新点燃了人们生活的希望,给我们传达了正能量,这也是这首诗在以幽怨苦闷为主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个闪光点所在。
三、悲剧与《古诗十九首》
我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艺术价值与“悲”是分不开的。比喜剧相比,悲剧、苦难凸显出一种巨大的力量,可能是因为悲剧承载着伟大崇高的使命、因为它磨砺了人的意志,让人学会直面人生的悲苦、直面死亡?亦或是生活本身就是悲剧?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四大名著,除了妖魔志怪小说《西游记》外,其他的都是悲剧,这绝不仅仅是巧合。
叔本华说:“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看待之。” 叔本华肯定意志,但否定生命,他认为意志的唯一本质就是努力,我们所称的苦恼就是意志和一时性的目标之间有了障碍,使意志无法称心如意。所谓满足和幸福,即为意志达到了它的目标。在他看来,努力永无终点,苦恼也永无休止,一切生命的本质也就成了苦恼。 叔本华认为,***和努力是人类的全部本质:所谓人生,就是***和它的成就之间不断流转,就愿望的性质而言,它是痛苦的;成就则会令人生腻。目标不外是幻影,当拥有它时,它即失去魅力,愿望和需求必须再重新以更新的姿态出现。没有这些轮替,人便会产生空虚,厌倦,乏味无聊。——如果愿望和满足若能相继产生,其间的间隔又不长不短的话,这时苦恼即最少,也就是所谓的幸福生活。叔本华认为,意志(***)的永无止尽和快乐的暂时性构成了人生全部悲剧的基础,妄想幸福是愚蠢的,他认为人生计划越是不为追求现实幸福的妄想所纷扰,实现其目的的可能性便越大。在叔本华看来,只要人的***不除尽,人生的悲剧就不会结束。西方的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努力就是为了赎罪的,只有赎罪了,死后才能进入天堂。人类还是有“善”的,但如果“善”不纯,再加上盲目的不可知的外在的自然、社会命运相驱迫,就会犯下不可挽救的罪戾,于是陷入凄凉惨苦的境地,甚至死亡,于是就形成了悲剧。西方悲剧中,有的人只是犯了一个小过错,甚至没有犯错,结果却是最悲惨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他的“善”不绝对纯粹,另一方面,人的生存意志本身就有罪。这一点与基督教、叔本华的解说是一致的。悲剧之所以使人流泪而感乐,是因为悲剧一方面使人生有解脱感,另一方面使人生有净化感,直接关照精神世界的纯价值或纯善。
西方悲剧都直接关涉个体人物或人格的悲剧;而中国的悲剧意识,则为“人间文化”的悲剧意识,它所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人间。中国的悲剧意识是虚实结合的,返虚入实,而且悲中有壮,转出了更高的对人间之爱和人生的责任感。
《古诗十九首》的经久不衰与悲剧的力量是分不开的。纵观《古诗十九首》,我们看到的都是诗人表达的悲情,而且都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这不仅能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而且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价值。
四、《诗经》的《郑风·子衿》诗旨
(1)、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诗旨:《毛诗序》:“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郑玄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已留彼去,故随而思之耳。礼:父母在,衣纯以青。”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又说“谓郑国人废于学问耳,非谓废毁学官也。”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说:“伤学校废也。”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此亦淫奔之诗。”在这里,朱熹终于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但又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用“淫奔”二字来表达男女相爱之诗作。
这是一首男女相悦,幽会定情的爱情诗。
五、《诗经》的《郑风·叔于田》诗旨
(1)、原文: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2)、诗旨:《毛诗序》云:“《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欧阳修《诗本义》云:“诗人言大叔得众,国人爱之。”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说:“刺庄公纵第田猎自喜也。”朱熹《诗集传》说:“段不义而得众,国人爱之,故作此诗。言叔出而田,则所居之巷若无居人矣。非实无居人也,虽有而不如叔之美且仁,是以若无人耳。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悦之辞也。”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叔于田》,赞美猎人之歌。”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一首赞美猎人的歌”,以为“叔”指青年猎手;袁梅《诗经译注》则承朱熹《诗集传》“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说之词也”之说绪余,说:“这支歌,表现了女子对爱人真纯的爱慕。”以为“叔”指男性情人。崔述在《读风偶识》中说:“大抵《毛诗》专事附会。仲与叔皆男子之字,如后诗中子都、子充为美男子之名,孟姜为美女之名者。郑国之人不啻数万,其字仲与叔者不知几何也。乃称叔即以为共叔,称仲即以为祭仲,情势之合与否皆不复问。然则郑有共叔,他人即不得复字叔;郑有祭仲,他人即不得复字仲乎?”崔述驳得有理。顾颉刚从训诂出发,梳理“叔”字的演变历程,论证该字本来表示的是缯弋所用的短矢,以生丝系矢而射,这是男人的事,所以“叔”字被用作了男人的美称。
从文本本身看,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一位男子,他仪容健美,心地宽厚,驭术高超,深受人们的爱戴。
《雪人的歌声》读后感 假期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了《雪人的歌声》一书,我认真地读了两遍。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笨狼。
有一次,学校大扫除。他用抹布抹干净桌椅后,准备用清水洗干净带回家,突然发现他的抹布破了一个大洞。他到处找,最终也没有发现掉下来的破布。于是他去问牛博士,牛博士告诉他们:“物质是不灭的,破布平时慢慢磨掉了,棉纱慢慢变薄随着水流飘走了。
还有一次下课,笨狼和聪明兔、胖胖猪、淘气猴、小浣熊、小狐狸玩捉迷藏。笨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树顶上住着鸛鸟一家。聪明兔和淘气猴没费多大力气就找到了胖胖猪、小浣熊、小狐狸。可他们怎么也找不到笨狼,最后连同学们、校长以及爸爸妈妈都找了他三天三夜加五个小时也没找到他,是鹳鸟把笨狼送回了家。聪明兔说:“笨狼是森林镇的捉迷藏冠军。”笨狼高兴地哈哈大笑。
笨狼还有很多逗人的故事。它不懂就问、做事认真、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