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价值功能,这些价值功能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武术的教育价值不同于其它体育项目,它是以文化教育和身体教育有机统一的。武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同发展中,自然地融会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形成武术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术文化。在武术文化传播中有人文价值、技击价值、社交价值、健身价值及经济价值等多种功能价值,但在学校武术教育当中体现最多的是武术的健身价值、社交价值和人文价值。
2.1学校武术教育中的健身价值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技击的特性尤为突出,不管是格斗运动,还是套路运动,都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但武术在注重技击的同时,更注重养身,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等功法来达到养身的目的。长期坚持武术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普及武术,弘扬中华武术文化,通过习练武术,以及武德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奋精神,健全和完善人的高尚道德品质,使人协调、自然、平衡、和谐发展,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
2.2学校武术教育中的社交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关联的社会,而社会交际是社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枢纽,加强中小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对加快社会前进的步伐意义重大。课余武术教育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推动学生合作交往;以亲身体验为手段,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以民主参与为特点,培养学生自强意识。这种强调潜能开发,注重创新精神,增强动手能力,扩大交流和展示机会的教育手段,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3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
讲求“仁、义、礼、信”的儒家哲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并成为其基础和核心。学生通过武术文化的教育,提升了人文素养,注重了个人素质修养的提高,面对竞争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和谐是武术独特的价值取向,武术文化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和谐构成了武术文化发展的根基。运用武术文化教育,使学生领悟武术文化“天人合”的思想精髓,感悟和谐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会关心他人,宽以待人,尊重他人,认真为他人与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建立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3.1学校武术文化传播的优势
在武术传播的研究文献中,有关于学校武术传播的纵向研究中多次提到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主阵地”,武术本身的发展和普及也决不能忽视学校这块重要阵地。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在保留其基本精髓的基础上对动作和规则加以改良,使之更适合作为教学训练的内容和比赛的项目,并通过学校作为主渠道向青少年推广,从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反观他们国家在各级学校体育课中民族体育项目的比重和普及情况,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柔道馆、跆拳道馆,就不难明白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代表亚洲进入奥运会决不是偶然的。学校不仅应该成为种种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项目的推广基地,更应承担起发展民族体育、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同时,中国武术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许多其他西方体育项目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国武术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与意义,学校体育应将武术文化教育纳为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推动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3.2学校武术文化传播形式的单一性
近现代以来,学校体育的开展基本上实施军事体操模式,学校武术的开展沿袭或者仿照了军事体操的模式。从上世纪20年代开展中华新武术始,学校武术就被竞技化、模式化,甚至格式化了,体用兼备逐步淡漠,“理、法、势”渐渐只留下了“势”,武术教材枯燥,难度偏高,致使许多优秀的拳种失传,中华武术的精华濒于遗失。解放后推行的武术开展模式,重套路轻技击,重势轻法,重势轻理,从教学、训练、比赛、规则等方面基本参照西方体操模式。上世纪末虽然武馆武校蓬勃发展,高校、体院专门设立武术系科专业,然其依旧采用西方竞技体操的教学、训练、竞赛的开展模式。竞技是属于少部分人参与的活动,武术一旦唯竞技化,就远离了健身、健康,也就背离了武术的社会存在作用,其在学校的传播形式也就只适用于少部分人,即专门从事此项活动的武术教师、武术教练、武术队员,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都缺乏兴趣,只能敬而远之,止于欣赏。
3.3学校武术文化传播的制约性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严重缺乏本土文化的继承,制约了武术文化的传播。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整个过程中,竞没有一门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使得绵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武术也不例外,武术教育一定程度的缺失,不仅使西方体育项目在中国大行其道,就连与武术渊源颇深的韩国跆拳道和日本空手道等亚洲体育项目在中国也异常火爆,而参与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属于国粹的武术却备受冷落。青少年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武术如不能在新生一代身上得到传承发展,必定面临失落或消亡的危险。武术如在国内都不能盛行的话,何谈在世界上传播。虽然建国之初我国就把武术列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可武术在我国学校中开展得情况并不好,主要原因有:一方面体育教材中武术所占份额太少。如“中小学体育课中武术内容的比例只有8%”,有的学校体育教学根本没有武术内容;另一方面缺少武术功底过硬的师资队伍,这与我国武术发源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强调了在中小学加强武术课的问题,这为学校武术发展提供了契机。
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化扩散分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两大类。迁移扩散是一种原始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文化扩散方式,它是指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个人或集体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结果把这种思想或技术带到新的地区的扩散方式。迁移扩散是随着人的流动而传播的,扩展扩散比迁移扩散的威力与影响要巨大得多。它是指某一思想或某种文化特征在空间上通过各地的居民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如同滚雪球那样,随着接受这种思想的人越来越多,其空间分布也就越来越大。扩展扩散可细分为三种具体方式:一是通过人群像传染病那样传播的传染扩散,二是通过组织形式来建立金字塔结构般的等级扩散,三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进行的刺激扩散。
从系统观点看,人类社会是和自然界处于同等次的一个大系统,文化系统则是它的一个子系统,而文化传播又是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校园武术文化传播则是中国校园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及中国现代武术文化传承并不断推广的一个子系统。校园武术文化传播系统是由诸多要素构成并表现为一定的学校武术文化传播现象的活动过程的复杂传播系统。
从南靖县城沿山梅公路往西北约走60公里,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小村镇,她是“中国景观村落”名镇之一,她的名字叫梅林。是以梅林点缀整个山镇而闻名遐迩,两条清清的姐妹小溪贯穿山村全境,一条自东向西,一条自南向北,来到村中汇集成一条宽两百米的大溪——双溪口。它们像两条轻柔的绸带在汇合处又迂回向东漂流,几百年来勤劳的梅林人靠它生息,繁衍。这双溪交汇处是梅林八大景观之一,名叫“双溪揽月”。
从梅林村口往南约120米的地方,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庙宇,它就是名闻海内外的妈祖庙天后宫。它拱斗式的砖木结构,虽不是雄伟壮观,但布局错落有致,雕梁画柱相其见阿,真可谓人间奇观。“天后宫”的对岸岩石上矗立着一尊高大雄伟的“妈祖娘娘”玉雕像,坐西朝东,她那慈祥温和的笑容仿佛在祈祷着全镇一方百姓以及在海内外的故里乡亲大吉大利,幸福安康!
再看妈祖玉雕的南面,又别有一番景致展现在眼前,那就是梅花公园,是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大举措,梅花公园,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一棵棵梅树环绕在公园的四周,每当梅花盛开的季节,就像满天的雪花纷纷飘落其间,真是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公园的中心地面用瓷砖铺成一个巨大梅花形状,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俨然一幅巨大的梅花图。此外,公园里还建造了灯光篮球场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公园的各个角落,它给秀丽的梅林风光有增添了一个亮丽的风景。
梅林又是南靖县土楼最多的地方,其中,最独具特色的有南庆楼和保和楼。南庆楼是方形土楼的地表,它由一个高四层,每层20间的方楼和一个高二层,每层30间半圆形组成半圆楼,形如弦月伴星星。楼里的天井地面全是鹅卵石铺就,三口井,呈三角之势,间距约相等,如果用小石子分别投入三口不同井中,则会发出铜锣、骁钹、大鼓等三种奇妙的乐器声。更奇妙的是它有大门、侧门18个,寓为“十八罗汉”守大门,宛如一道道迷宫。楼旁的东边溪岸,微风习习,空气清新,冬暖夏凉,四季无蚊,真是个好去处。
保和楼是圆形楼的代表,在梅花公园的右南侧,始建于1929年春,建筑面积达5100平方米,一口井,高四层。四楼上设有四个眺望台,当地人称为“炮台”。它具有观哨、御敌的作用 。保和楼有一个具有特色的亮点:在宽敞明亮的楼内天井里,是一个用鹅卵石铺成的双鱼合抱的八卦视为一种可以驱邪的符号,从此祈求楼里居民平安吉祥,这也许是儒家文化在土楼人家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吧。
梅林足有一条三四百年历史的老街和一条鹅卵石铺成的栈道,还有一座名垂千古的贞节牌坊,还有一百多根古旗杆遍布在全村镇的各个角落(可惜文革中被毁了),这些土楼、老街、古道、贞节牌、石旗杆它们像饱经风霜的百年老人,在沉思着,在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在展望着梅林改革开放的伟大变化。
是呀,这个古老而典雅,秀丽而有着无穷魅力的梅林——中国景观村落,是梅的海洋,土楼的世界。朋友们,梅林人民真诚地欢迎您
们来到这里观光旅游,尽情享受这美好的风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