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当然是最适合尝一尝令人垂涎三尺的太湖大闸蟹了。
大闸蟹做起来十分方便,只要你从菜市场买几只太湖大闸蟹,洗净后放进蒸锅里,用不了一会儿,那些“群魔乱舞”的螃蟹们,可就成了一个个“偃旗息鼓”的“红将军”了!
“哇!真香”我欣喜地叫道。贪婪地闻着螃蟹散发出的'香味。突然有一种不知名的气味钻进我的鼻子。咦?是什么?这一定不是螃蟹的味儿。
是……呀!我傻啊!那是醋!妈妈说,谁吃螃蟹不放醋呢!我赶紧张罗起来,万事俱备,只欠蟹熟了。
我轻轻地把蟹肚上白白的块状掰掉,一边小心翼翼地吹着,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蟹壳掀开。
这时,看到了“最爱”:蟹黄。太赞了!原本想吃完蟹脚和蟹钳再吃蟹黄的,但那香味急不可耐地在往鼻子里钻,仿佛在说,快快趁热吃,立刻让你的小舌头飘上太湖之巅!
我猛地吞了两大口口水,但这并不能阻止香味儿刺激我的味觉细胞。实在忍不住了,一把抓起蟹黄沾进醋里,再放进我那张早已克制不住的小馋嘴里。
这时,不禁两眼放光,香腻腻的酥味立刻浸透了我的小舌头。没想到哇,一丁点小小的蟹黄竟能如此之香糯!我仿佛乘上了小舟荡漾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之上。
大口咀嚼着美味的蟹黄,一边把蟹脚掰下。用蟹脚尖把肥美的蟹肉捅出,外黑里白的嫩蟹肉就探出了脑袋。
啊!这蟹肉的鲜美绝对是“天下第一棒”!妈妈说吃蟹要绅士。我就轻轻地咬开,将洁白无瑕的蟹肉放进醋碟里蘸一下,一“饮”而尽。不仅满嘴都是香味,还是胃与精神的极大享受呢。
今天的大闸蟹太好吃了!而我,更是吃到了属于苏州特有的味道,这更是美丽太湖的味道。
或许是因为第一次在外地过年吧!别样的年味,让我感动、憧憬、期待。这里没有了往年家里的那么多忙碌。家乡过年最注重吃,从腊月二十镇上的年集开始后,就要开始忙碌准备食材。到过年家家都要准备带有地方色彩的“臊子、肘花、带鱼块、麻辣鸡块等”多种美食。小时候最期待的是过年,简单原因——吃好吃的、挣压岁钱。这样的节奏伴随着我长大。
“妈,今年你就随便准备点,不让自己太劳累了。去年就因为太累感冒都住了好几天医院。”“没事,就累那么两三天,再说过年不就是个吃啊!只有吃好了大家开开心心的才有年味呀!就是你今年回不来,吃不上最爱吃的臊子面了,你在那边要吃好,睡好…”。听着母亲慈祥的关心话语,我的心暖暖的。我知道母亲特别累,因为家里的亲戚特别多,每年都需要准备大量的美食。春节前的那几天,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这些年因为油烟吸的太多使她容易感冒,身体越来越不好,但是固执的母亲从来不听我的劝解,每年总是这样的忙碌着,为过年准备着大量的美食。每当看着大家高兴的吃着饺子、臊子面,小孩子欢乐的领着压岁钱时。我觉得或许就是因为母亲的忙碌,家的年味,在母亲的臊子面中得到了挽留,在母亲可口的饭菜下被升华。
如今家的年味在工作与距离中慢慢消散,入口的饺子失去了专属于母亲的那种味道,但是也具有了别样的滋味。远离家的我们给予了饺子思念的味道、祝福的味道、责任与义务的味道。别样的滋味让我们拥有了别样的年味,我们因为品味它,我们才懂得了、成长了好多好多。
年味,或许就是我们一年的工作累了、困了,回到家或在聚在一起去寻找最初的心灵的港湾,去停靠那里,在哪里吃、喝、玩对自己压抑内心的一种释放,去寻找最原始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从其中去品味珍惜。
美食给予味蕾不同的感受,让人爱得彻底,爱得真切。——题记
自古中国就是一个美食国度,古有“民有食为天”的理论,今有“吃货”一新名词。可见,人们对于美食的依赖,已不再是单纯的喜爱,更是一种追求,追求生活的爱,追求爱的享受。
难忘海边的鱼丸,几张简单的桌椅,一把把遮阳伞惬意地在路边等待着顾客,热情的主人拿着扇子,用笑脸去迎接每一位顾客。取一只普通得白碗,拿一只勺子,从那煮得冒泡的汤中,带着南方特有的慢捞出鱼丸,放入碗中,略带口音的声音同时响起:“慢点儿!烫!”热气笼罩住了双眼,但是遮不住那颗心。煮得浓白的汤汁,碧绿的小葱,又白又大的鱼丸,更像一幅画作,犹如江南女子的清秀,此时,那普通的白碗也变得高雅起来。
捺不住,拿起汤勺,捞一个鱼丸急忙送入口中,但是又烫得小嘴通红,待微凉,朱唇轻露鱼丸之上,咬一口,汤汁四溅,浓香四起,刺激着味蕾,洁白的.鱼丸皮中包着诱人的馅料,让人食欲大开。品一口浓汤,有鱼丸的清香,猪肉的新鲜爽滑,小葱的独特,更有一份细心、贴心,让人爱上了它……
难忘家乡的饺子,一张巨大的圆桌,摆在屋中最显眼的位置。家人在厨房忙碌着,将绞好的肉,剁碎的姜末、葱末放下盆中,沿顺时针方向搅拌,拌到肉质融为一体,闪着晶莹的光泽。大家围坐在桌旁,在欢声笑语中,包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不一会儿,饺子上桌了。白白胖胖的饺子在冲着每一个人笑。一小碟醋配上香油。让人的视线不禁望向了那里。用筷子夹一个,蘸上醋,去品尝饺子与醋的完全结合,金黄的油伴着面香融在嘴中,蔬菜的清香伴着肉香在嘴中回味,香气弥漫在屋中,弥漫在家人的脸上,让人一下爱上了它……
南北方的美食纵有再多不同,但是都饱含着相同的爱,对美食无限的追求与热爱,对生活的喜爱,享受生活。享受爱。
舌尖上的年味,舌尖上的家。老家的年味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味道,在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的安吉,正上演着舌尖上的年味。
(一年糕
腊月一到,挨家挨户开始了上演打年糕的戏码。
妇女们将早早泡好的糯米洗净,放入锅灶中烹煮。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排着队打年糕。只听叫唤声“出锅了!”妇女们将煮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一个壮士立马抡起木槌,捶向石臼中的糯米,旁边有一人需要配合的翻动糯米团。你一锤,我一翻,如此默契,如此和谐。
大约十分钟后,一颗颗糯米粗糙小子在木槌的造化下,形成了一个个俊俏的白面书生。光滑的糯米团从石臼中被请上了案板上,下面的活就要交给有着二十年的老师傅了,只见他双手不停地搓,揉,按,面团好像和他很投缘,乖乖地随他折腾。等到圆鼓鼓的面团化身成长长的条子,只见他拿着一根细细的白线,用力拉紧后,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块糯米团拉成了几块大小长度,宽度一模一样的年糕。
流水线似的工序还没有完结,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就要交给我了。我拿起刻有福字的印章,沾上红水(可食用的轻轻地印在年糕上,阳光下,洁白的年糕镶着鲜艳的福字,寓意来年日日高。
大人们憧憬着来年的美好愿望。馋嘴的我却一手抓起一块没有成形热气腾腾的年糕,往芝麻糖碗了重重的沾了一下,急切切地放入口中。小嘴巴包着年糕,用力地咀嚼着。年糕的韧劲有道,芝麻的唇齿留香,好吃的让我无法启齿。
大年初一,年糕就粉墨登场了。炒年糕,汤年糕,煎年糕……但这些并不能抓住我的味蕾。我的最爱——炜年糕。生起熊熊烈火,去大缸里取几根自家打的年糕,洗净,擦干,放入火炉中,年糕开始了它独特的处子秀。竹排霹雳啪啦的作响,大火中的年糕脱去了白面书生的模样,摇身变成了黑脸大汉。掰开烤好的年糕,外焦里嫩,再沾上细腻的白砂糖。咀嚼,品味,绵滑的年糕久久在口腔打转,似乎不舍下肚。
焦糯的年糕味,伴着淡淡的柴火味,和着浓浓的幸福味,新年开始了。
(二饺子
饺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常胜将军,也是代表年味的花旦。
北方人和南方人同样对饺子情有独钟。可是,南方的饺子区别与北方饺子的是——饺子馅儿。北方的饺子馅儿重口味儿,酸菜馅儿,茴香馅儿等等,他们比较重视味道。而南方人就比较重视饺子馅儿的寓意和营养,一般都会比较清淡。南方人不像北方人那样会和面,大多是从市场买来现成的饺子皮,所以他们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饺子馅儿中了。
在安吉,挨家挨户有着不同的口味。各种各样的饺子馅儿也有着不一样的寓意。我们家的香菇馅儿代表着鼓财;你们家的芹菜馅儿,有着勤财的寓意;还有白菜馅儿的,寓意百财。过年时节,天寒地冻,当时的时令蔬菜非荠菜莫属。冒着寒冬腊月,荠菜早已吐露出绿色的小芽儿,叶片有毛,上头呈十字花冠。从根部剪下,洗净。挑几颗冬笋,切碎,和荠菜肉末一同进入南方人冬季最爱——芥菜冬笋饺里。
荠菜冬笋饺有着集财的寓意,寓意来年财运滚滚到我家。大年三十,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被老杭州人称作“子时”也叫“好、交子”所以饺子就演变而来。
煮饺子也是个技术活。生火,煮水。直到水咕噜咕噜冒泡泡时才能请我们的主角——荠菜冬笋饺下锅。饺子以婀娜的姿势进入这个大舞台。旋转,悦动,翻腾,舞动。饺子的“纱裙”变得透明清亮。饺子,也开始她的魅力人生……
(三笋宴
安吉素有“中国竹乡”的美誉,笋宴在年味十足的节日是必不可少的。
笋宴是否丰盛,需要集聚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今年是大年,那笋的产量会大大减少。大家会很自觉地不去采挖嫩笋,只是在竹子的'最底部,挖几颗小笋来解解馋,因为要保证竹子能够有产量的成长;如果今年是小年,那我们就有口福了。各种笋,各种口味,都能让你一饱口福。
笋宴的品头在于品种繁多,开胃消食,老少皆宜。
冷盘有五香笋丝青豆,原味手剥嫩笋,麻辣惊雷笋,多味毛笋干。小品后,让你打开味蕾,就要大开吃戒了。
油焖春笋,油光滑亮,鲜艳欲滴,浓浓的酱油汁裹着糖味,伴着新鲜的笋香,美妙的诠释了笋的意境。
腌笃鲜,是冬季里最有代表性的菜肴。春笋被剥去厚厚的外壳,冷水中浸泡20分钟,这样能够锁住它雪白的肌肤,真是一个美白的好法子。腌肉是入冬后就备好的,这时候就有用武之地了。三层的五花肉放入温水中洗净,去污,倒入砂锅中。笋要滚刀切,确保味道能深入骨髓。好菜是需要慢慢地炖出来的。滚开10分钟后,小火慢慢的炖着,腌肉的香味已经弥漫了整个屋子,肉的油腻早已被笋狠狠地吸走了,即是对手又是伙伴。保存了笋的原汁原味,又混入了肉的香气,真是极其融洽的伴侣。
爆炒二冬,即是冬笋和冬腌菜,咸淡适中的味道,嘎巴嘎巴脆的口感,也是下饭的好选择。
清炒笋衣,红烧笋头,蘑菇笋片汤……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做法,这里应有尽有。所谓笋宴即是家宴,笋家族的外姓的,本性的,全部应邀而聚,欢庆一堂。
年味是过年能够彰显春节气息、氛围的万千气象;年味是人们表达内心欢愉、祥和的特殊的节气味儿。我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品到的都能留存在自己的记忆中。
舌尖上的安吉,舌尖上的年味,让我记忆犹新。
经过漫长的等待,继《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之后,续集《舌尖上的中国2》也终于播出了。作为它忠实的观众,我和爸爸每周都会收看。
顾名思义,《舌尖上的中国》描述的是食物,并且,是中国的食物。
所有人都知道,中华文明悠悠5000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然而,从人类存在的那一天起,便都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所以,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从人气火热的重庆麻辣火锅,到金灿灿的菜籽油和香甜可口蜂蜜,没有哪一种美味,是可以简简单单地获得的。
当人们热火朝天地吃着火锅,享受着团圆的'喜悦与火锅的温暖,火锅店的老板耗费一个通宵与无数晶粒翻炒三大锅辣椒,作为火锅店五天的底料。
当村民们从油坊买取菜籽油,炒出香气扑鼻的菜,菜籽油经过了道道工序,正由人用尽全身的力气,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压榨。
当我们闲来无事,泡一杯蜂蜜,独坐一隅,享受这清香甘甜的滋味时,千里外的一名青年正爬上相当于10层楼高的大树,取得最自然、最甜美的蜜。
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也需要人们去发觉,去寻找,去加工。“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努力,才会获得汇报,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需要汗水的浇灌。
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自己的食物,维持自己的生命,这种坚毅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土地上的人们一直所坚信的,一直在发扬的吗?
《舌尖上的中国》讲的不仅仅是食物,更多的,是食物中体现的中国,食物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坚毅的品格。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传承的文化,需要锻炼的品质。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生活根本离不开吃。什么麻辣烫啦,韩国炸鸡啦,梅姨臭豆腐啦……其中,我还是最喜欢吃港口小笼包。
小笼包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让你咬一口就对它爱不释手。小笼包貌似可爱的洋葱娃娃,可是它的体积却比洋葱小得多,当然口味远比它好,新鲜的肉质中夹着小葱的清香,美味的汤汁包上较薄的饼皮,简直是人间美食。这就是好吃的小笼包。
小籠包制作方法也很独特。首先得将肉剁烂,并把肉搓成球再将特制的面粉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水后扮成软粉团。然后把粉条搓成长方形,分切成小圆粒。接着,把这些小圆粒捏成圆形薄皮,放入适量肉丸,并用拇指和食指捏成小笼包的形状。最后就是蒸的环节了。将蒸笼内抹上油后,放入小笼包隔水蒸八分钟左右,就好了。
衣、食、住、行,我们样样都讲究。当然我们也讲究吃小笼包的方法。刚出笼的小笼包当然是香气扑鼻,让人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我已经是迫不及待了。还是按照老办法,等它们稍凉后,拿来一根吸管,从封口处插入,吸入里面的汁后,那一个个小笼包像泄了气的皮球,我正准备将它放入嘴里时,耳边仿佛传来其他伙伴的呼吸声:“先吃我啊,我是细皮嫩肉的……”
我精心挑选后,小心地咬了一口,细细地品尝着它的鲜美。记得有一次,我吃小笼包因太心急,那些小笼包将滚烫的汁通过吸管到我的嘴巴,把我的舌头烫了一个泡。虽然吃了苦,但是也没有让我痛恨它们,于是我给它们取名叫“炸满天”。
怎么样?行动不如行动,快来吃我家乡的小笼包吧!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的古国,有许多美食,而我就对小笼包非常喜欢,百吃不厌。
暑假的一天,妈妈对我说:“豆豆,咱们去豫园吃小笼包吧!”“好呀!好呀!”我听了开心得一蹦三尺高。要知道,小笼包可是我的最爱!
我们很快来到了豫园门口,一下车,我和妈妈就迫不及待地走向小吃店。离店还有点距离,我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香味,馋得我垂涎欲滴,狠不得马上冲到小店门口就开吃。可是,此时的小店门口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就等候区也人山人海。我有些担忧心想: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呀?
不过,很快就轮到我们了,我又变得活蹦乱跳了。没过多久,小笼包就出炉了,服务员端上了桌后,一掀盖,一股热气冒了出来。只见,一个个白白的小笼包像一位位乖巧的小朋友,静静地坐在那儿,它们仿佛在对我说:“快来品尝我们吧!”我心想:这小笼的味道一定十分鲜美。
早已垂涎三尺的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了一个小笼放在盘子上。由于吃过很多次,我很熟练地在小笼一角咬下一点皮,顿时,汤水全部涌了出来。我马上把嘴接上去,啊!这汤汁咸中带点肉香,是多么的鲜美!汤水全部喝完了,我开始吃馅了。我先用筷子把皮扒开,再夹出鲜肉馅儿,张开嘴,“啊”馅儿已被我吃进嘴里。这肉果然肥而不腻,富有弹性,最后我就开始吃那软软的皮。由于肉汁浸润过,皮也十分鲜滑。这小笼包真是人间美味呀,我完全陶醉于其中。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回味小笼的味道,一边想:小笼真不愧是一道美食,哪一天有机会真想自己去。尝试做一下,给大家也尝尝这美味。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今天,奶奶开始准备做馒头了。馒头是我们家乡家家户户节日必备的传统美食,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蒸蒸日上。
一大早,奶奶就准备了许多萝卜和肉,还有马齿苋菜干,剁碎,加上调料,做成了美味的馅料。爷爷用温水加发酵粉发了一大盆面,然后用棉被把它们盖住,保持温度,这样是为了让它快速发酵,一切准备就绪。到吃晚饭的时候,奶奶让我们站着吃,速战速决,因为奶奶要用桌子来放馒头,我们匆匆地吃完晚饭,便和奶奶一起做起了馒头。
首先把爷爷发好的面端过来,然后用手轻轻地揉,揉好以后,切成小小的面团,然后再用手按成薄薄的皮,接着用筷子夹起馅包到皮里,然后捏成不同形状的花纹。我看了,连忙抢着也包,于是就向妈妈请教了。
我看着妈妈做馒头,我自己也学着包了一个,四不像。虽然做得不好看,但我接着一下子连做了好几个,竟然一个比一个好,有点像模像样,妈妈和奶奶都表扬了我。我们包了很多,我和爷爷把做好的馒头放进了蒸笼。
蒸了差不多40分钟,香喷喷的馒头出炉了,热气腾腾,犹如一个个胖娃娃。我忍不住抓起一个就咬,松松软软,香香甜甜,舌尖美食独它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