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好书犹如一杯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一本本好书犹如一盏盏导航灯,在人生路上为我指引方向。
一路走来,我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从幼儿时的《童话故事》到现在的《中外名著五十篇》,其中,《海伦。凯勒》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主要写了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老师安·莎莉文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一口气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一个又盲又哑又聋的女子竟然能够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考上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让其他正常人也对她刮目相看。是啊,海伦的身上有缺陷,作为一个残疾人,他不像其他大多数残疾人一样天天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而虚度一生,而是勇敢地想命运挑战。在这过程中,她经历了多少风雨,成功地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不只是如此,她还写了多部小说:《我的一生》《海伦。凯勒传》等介绍了她一生中的经历;《我的老师》介绍了伴她50年的莎莉文老师……她还到处为残疾人演讲,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多么有爱心的一个人啊!她希望自己有三天光明,在这短短的三天内,她不会浪费一分一秒,对世界的一切一切进行粗略的扫描,使它们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可是,看看我们的身边,多少拥有明亮眼睛的人,三天不是一晃而过吗?打电子游戏、睡大觉、吃喝玩乐,一点意义都没有,直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的人是最愚蠢的。
当我读到“海伦。凯勒这个女孩的潜能被心中的另一个信仰所挖掘而开始开发,她进展缓慢,饱收痛苦,有时停止不前。她向命运宣布失败了吗?没有,她继续努力……可是她却有不同的选择,她要战胜自己的缺陷而决不向它让步屈服!”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她,平时打一个喷嚏就说是感冒,不做作业叫家长写回条,甚至向学校请假,在家“养病”;打一下预防针就吓得哇哇大哭。这跟海伦·凯勒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如果这些同学能够看到《海伦。凯勒传》这本书,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被海伦·凯勒的坚强与勇敢、执着与努力所震撼,会受到启发,遇到困难会迎头赶上。
像海伦。凯勒一样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不是很多吗?你看:全身瘫痪的霍金;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失聪的贝多芬……他们意志坚强,勇敢地向命运挑战,最后终于成了世界伟人!他们用青春与热血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
海伦。凯勒的故事让我折服,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伴我成长,伴我一生,让我做个坚强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每一本好书都能伴随着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
早就听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充满着真知灼见,只是一直没有心思拜读。直到最近,在等考研成绩的百无聊赖之中,才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竖排繁体的历史教科书。不过,钱先生的文笔显然比我们的那些苗正根红的史书要好读的多,再加之条分缕析的分析和多如浩海又恰到好处的史实,任何关心历史的人都会爱不试卷。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钱穆先生想做的就是这一点。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公民。要对本国的历史有一种敬畏之心,知道本民族繁衍生息之不易,同时又要明白中国落后之根源。作为一本教科书,《国史大纲》达到了目的,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先生理性、进步的历史观,那它和现在的教科书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国史》反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阶梯式进步的历史观,这是最大的不同,因为文明的延续不能用某种标准斩断,让前后之间截然不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明,这样的观点来源于历史不断进步这一乐观主义的信念,以为社会是从低到高慢慢演化的。这种划分历史阶段的思维是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产物,划分的依据是劳动工具的不同,举个例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开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我们书上的标准说法是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的分野为标志,之前为奴隶社会,之后为封建社会。但是,铁器的使用是一个过程,什么时候占主导地位这不好判断,占了主导之后是否引起了上层的.变化这个也不清楚。先生举了《盐铁论》中的一段话,说明到了西汉仍有一部分农民用石器进行耕作,而在南方有些地区,春秋时期就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
随后,钱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而真正的进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他用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对比证明这一点。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托克维尔说,自由是大革命的合法子女,但靠着百年的努力才赶走了专制暴政这一革命的私生子,使得自由民主成为现代政治的首要原则。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将政治家关进了笼子,我现在是站在笼子里给你们说话。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多么的可贵。
“上帝给了我们生命,是让我们在凡间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蓝天。让我们把这些阻拦我们人生的岩石推开。”读完《不向命运低头》后,这句话就一直在我耳边萦绕。
在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一位因病瘫痪的小女孩盼望能和正常小朋友一样走进美丽的校园,面对朝气蓬勃的太阳公公。开始的时候,小女孩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到后来,小女孩积极面对人生,立志学医。结果,她被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还取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收获不少。既然连病瘫痪的小女孩也这么积极面对人生,不向命运低头为什么我却如此向命运低头呢?小女孩遇到了挫折不畏缩,不低头,不流泪,永远昂然前进,直至取得成功。她----值得我学习。
合上书本,我的心像水平如镜的湖面上荡漾起了圈圈漪琏,久久不能平静。想着,想着,脑海了浮现出一本关于海伦*凯勒的巨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个给黑暗世界带来光明的女性,无声,无语,无光的孤独岁月的一个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对于正常人来说考入德克利夫学院毕竟是很不容易的。海伦用生命的力量到出奔走。建立一家家慈善机构。在海伦心中,希望上天赐于自己三天光明,是她梦寐以求的.心愿。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明白了,原来成功的取得在于辛苦的汗水,在于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意孜孜以求的精神。
是的,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的曲折,就像大海一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揿起浪滔。我必须一坚忍不拔的精神跟千万种困难博斗,不向命运低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