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前面传来了哇哇的大哭声,男孩和妈妈顺着声音向前走去,看见了一个趴在地上嚎啕大哭的女孩。仔细一看,原来是被石子绊了一跤,腿被擦破了,看上去红红的一片,伤势非常严重。小女孩儿就一直在那儿哭啊,哭啊,哭的喉咙都哑了,旁边有许多人都在围观,可却无一人扶女孩站起来。
男孩儿多么想去扶女孩啊,他快步的向前走去,正要碰到女孩时,他感觉有一只手把他向后拽,原来是他的'妈妈。男孩儿的妈妈一把将男孩儿拉到自己身边,快步的离开了人群。妈妈头也不回的说:“别管,别人会以为是你撞倒的……”男孩儿却还迷惑不解,听了妈妈的话,他也只好嗯了一声。
母子俩继续向前走。妈妈似乎没有看路,一个没有窨井盖的下水道就在她面前,她一个不小心掉进去了,她大声呼救,希望有人救她,儿子在一旁,不但没有大声呼救,竟然自顾自的逃跑了,因为他想着:“别人会认为是我推下去的!”
扶不扶,这个词,是近些年来大家共同的一个话题。到底扶还是不扶,扶了吧,觉得会被人诬陷,不扶呢,又觉得良心过不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任何人都应该尊老爱幼。妈妈为什么不让儿子去扶女孩呢,她害怕事情会摊到儿子的头上。其实社会也是这样,仿佛变得冷漠了。但是我觉得人们的内心并不冷漠,有许多好心人都还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愿意去扶,去尊老爱幼,去帮助他人。但是这社会上有太多的诬赖与碰瓷了,我想正是这样,才让人们的心变得越来越冰冷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还感受到了其实冰冷的心是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妈妈教育孩子不要去扶受伤的女孩,给孩子的心里定了一个理念:有人摔倒,我一定不扶!所以才导致了儿子看到妈妈落进下水道,但还不救的悲剧。
我希望世界多一些温暖,不要再让扶不扶成为大家议论的话题。即使行善面临风险,甚至不能立刻得到他人的理解,也不应该放弃自己正确的道德观,不能忘记中华的传统美德,因为如果不扶,我们会失去更多!
不久前,在街头看到的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我。近几年来,媒体报道了多起老人讹人的事件:扶起摔倒老人反而被讹诈的事频发,让很多成年人宁愿冷眼旁观也不敢施以援手,还有的人即使上前帮助也要找认证或是用手机录下凭证,以备不时之需。
但即便是这样,也挡不住一些乐于助人者的热情。我在大街上走着,看到一辆车子没有来得及刹车,撞倒了一个老人,我目睹了整个过程。当时的目击者很少,看到的都离开了现场。事发后,许多群众都围在那儿议论纷纷。“肯定是碰瓷的!”“不像啊,你看他穿得那么好。”“这都是干这行的新装备呀!”……总之,都是些讽刺的话。过了许久,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去扶,我也没有勇气。这时,过来一个年轻的阿姨她大步上前。边上的人都劝她不要去,但她依然果断地去扶老人。这位阿姨问老人:“你还好吗?”老人痛苦地说“帮我叫救护车……”后来,老人被医生接走了。
阿姨这种难得的勇气感动了我。
不要把世界想象得那么糟糕。其实,很多人都是无辜的。当时的情况很危急,迟一秒救助就多一分危险。我可以从旁观者的对话中听出,并不是所有人都误会老人,但就是没有勇气上前扶。如果没有这位阿姨,老人真不知道会怎样。正因为她的勇敢,让我们看到了人善良的一面。
拐杖,支撑,支撑了人,支撑了家,支撑了国。
人生的路上充满这形形色色的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拐杖,它们支撑了整个世界。
人需要“毅力”的拐杖“岁寒,然后之松柏后凋也”要达到较高的修养,就要经过艰苦的磨练和锻炼。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以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完成一个伟大的目标,必定是脚踏实地地通过毅力慢慢实现的。在一场事故中,他双手残疾,没有双手人还怎么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用脚在钢琴上弹出不一样的乐章,成为了上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的一名国人,他就是刘伟,感到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用他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会陪伴他一生的噩梦,他用不一样的方式绽放了人生之花。
力”拐杖支撑了人。
要“宽容”的'拐杖。人与人交流会有各种摩擦,能宽之就宽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汪洋恣意的大海,因为有了不择细流,不拒大河的胸怀,才有如是壮观。清时,张、叶两家大户因院墙发生纠纷,张家派人寄信给远在外地的张英。张英回了信,信中说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遂退让三尺地。叶家很受感动,也令人退三尺。这也就是后人所知的“六尺巷”唐太宗李世民能创造“贞观之治”的辉煌与他重用人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密不可分。魏征曾鼓动李建成***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夺取政权后非但没有***掉他,反而重用他,并称他为自己的“铜镜”试问,张英,李世民若没有宽宏大量,张叶两家从此成为仇人,李世民也不能听到如此肺腑之言。正因有了“宽容”这个拐杖,他们让人生更加平坦。
“宽容”拐杖支撑了人。
人需要“责任”的拐杖。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没有谁不要负责任。也没有谁能够逃脱责任。能够承担责任的人,他会实现人生。有了“责任”的拐杖,就是他人生要背负的东西。
“责任”拐杖支撑了人。
随着世间流逝,我们也会需要拐杖去走过人生。但是,“精神”的拐杖一直在我们的心中,它支撑着我们去超越自我,去实现人生,去绽放属于我们的骄傲之花
去拥有精神的拐杖!
老人摔倒了,是扶还是不扶?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也莫过于此。很多人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说扶,有人说不扶,我看到的一个故事,让我心里有了自己的答案。
那是一个黄昏,太阳正踏着沉重的步子一寸一寸落下山去,天边残留着一抹紫红色的晚霞,异常的美丽。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哼着小曲,慢吞吞地向家里走去。走过一个路口,看到前面的人行道上躺着一个老人。满头的白发,枯瘦的身躯。老人用手肘支撑着身体。那时刚刚立春不久,傍晚的空气凉如水,老人只穿了一件外套,躺在冰凉的人行道上。我在犹豫着,脑海里不停的想着一则报道:三个小孩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却遭到碰瓷。扶?还是不扶?我站在街口,看着路对面的老人。老人用哀求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渴望谁能过来扶他一把。一些人看到了老人,停下来,像我一样犹豫了好久,最终还是走开了。正在我鼓起勇气,准备走过去时,老人的身边多了一个红色的身影。我定睛一看,是一个不过六、七岁的小女孩,她背着小书包,脖子上系着鲜艳的红领巾。女孩蹲下身,费力地扶起老人,老人只是坐了起来,小女孩却没有力气了。这时,一旁卖菜的农民大叔看到了,忙跑过来扶起老人。小女孩看着老人被搀扶着慢慢向前走,就放心的跑开了。我呆呆的站在那里,小女孩跑远了,我才回过神来,离开了。我看着胸前得红领巾在风中飘动,不由的为自己害臊起来。
这件事情过去了好久,每每想起总会万分后悔。一个小女孩都知道帮助别人,我为什么不能?
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文明久远,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却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在我们周围总是有这样的报道:某人见义勇为却反遭恩将仇报,助人为乐却惹祸上身。这不仅是当事人也使得我们寒心,大家心里都有个疑问,中国的传统美德到底去哪里了?大家还记得有一则报道,说是三个孩子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反遭到碰瓷事情吗?孩子,天真可爱,不懂人情世故,用自己满心的热情,伸出援助之手,却遭到这样的回报,心灵受到这样的伤害,和大人一样,再遇到这种事情只会躲得远远的。这种事一再的发生,就会慢慢磨掉人们的爱心、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知道乐于助人,被帮助要懂得说声“谢谢”,而扶起摔倒的的老人是多么举手之劳的事,只要你伸出双手去帮助别人,总有人会为你喝彩。
你要问我会怎么做,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如果看到别人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去帮助他们,不管结果怎么样。因为,这个是发自内心的,小小的善举,汇聚起来就是强大的力量。
众所周知,现在老人摔倒了扶不扶是一个社会问题。扶,可能会发生讹诈,不扶,又觉得自己良心过不去。就这样,一个话题就在我们班展开了。
关于这个话题,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要扶,不扶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对不起接受的尊老爱幼的教育;有的说,不扶,害怕自己被讹诈,承担了不必要和冤枉的责任,做好事变成了烦心事,又因此增加了经济负担,让好人都做不起好事。
春晚把社会上发生的几个真实事例全部合并在一个小品——“扶不扶”,小品里路过的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说:“这样跟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奔驰。”这个小品夸大的阐述了一个这样的反面事例,让好心人心寒,但是也真实的让人看见了社会上确实存在的一个现象。
马玺钦说:“扶!要扶,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
周恒宇赞同地说:“是呀,为别人开了扇方便之门的时候,何尝不也为自己开了一扇方便之窗呢?”
最后,有人说了两个答案:“扶的理由是,扶起来的不仅是老人,更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扶的理由是,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人被讹。”
最后,老师总结道:“老人倒地了,我们还是要去扶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好情况,做好现场证据再扶。”听了老师的话,同学都认为这才是最后的答案和解决办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