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朋友介绍,看了徐静蕾导演的片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的是女主角一生痴缠的爱情故事,用句后现代的话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男主角(职业作家)在他四十岁生日时收到一封“陌生”女人在死之前的来信,信中述说自己打十几岁开始几次与作家邂逅、短暂生活而这风流作家却一次次将她遗忘的事,随着他们儿子的夭折,女人决定离开这冰冷的世界,在死之前留下了这封信向男人告白自己一生倾情甚至坠入风尘,历经苍桑却从未改变的爱,可悲的是这男人自始至终还是想不起这女人到底是谁。印象颇深的是信的开头“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应算是称呼,觉得这后面的一个“啊”字夹杂了多少情感在里面哟,我所能联想到的词有压抑、苦闷、忧郁、隐忍、孤独,更多的应该是无奈,对生活也对自己。
另一处打动人心的便是《琵琶语》——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
豆子的个性签名确是很个性“再牛B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我不知道是怎生的悲伤以至连肖邦都表达不了,但林海大师创作的这支《琵琶语》绝对能够映射陌生女人一生的悲苦,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描述商妇的话“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来形容最为合适不过,结合故事情节去感受更为震撼。曲子开始部分是个只有三个音符的和声,可惜听不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我是一标准乐盲),反正就因为这和声一下便把人给拉到一个较为悲苍地境地,空旷、自我、孤单的感觉接踵而至,心随之慢慢的收拢,仿佛被纠起来一般,当你快要透不过气来的时候琵琶声合适的传出来,轻轻的、脆脆的,根根挑动的都是心弦。钟跃民说:“好的音乐在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还会在你脑中产生画面。”而此刻脑中尽是女孩那种欲言又止的神情,略带着几许羞涩,很朦胧,看不清脸庞,却能在她呼吸中轻易的捕捉到不经意发出的叹息。发丝随着柔风的拖起,她开始缓缓诉说这一辈子的苍桑,看似平静的话语实难隐藏心底那屋深深的忧伤……庄子有言“夫哀莫大于心死”,也不外乎于此,只是她的哀似乎更浓,更深。心死便罢了,充其量也不过失望而已,最大的悲哀应是徒有一颗不死的心,却无回天之力。它更似慢性毒药,不小心便滋生出来侵食你整个身心,折磨得半死的时候再慢慢的退回角落去,伺机重来。
陈圆圆的一首《圆圆曲》曲调柔媚宛转,琵琶声缓缓荡漾,犹似微风起处,荷塘水波轻响,令韦小宝也听得着迷(金庸《鹿鼎记》第三十二回)。印象中的琵琶声总是关乎女人,较苦楚的那种:梨花带雨,我见尤怜。当然,《西游记》中的琵琶精不列入其中,其实琵琶的代表作品《十面埋伏》也不是体现女人柔弱的一面,最开始这种乐器是人们在马上所奏,“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豪放中夹着苍凉,是为武曲。估计后期此物大都为娼女所精,她们感于身世将情感注于其中导致它的转型产生了所谓的文曲。这只是个人臆测无任何根据,现在我所接触到都是一些文曲,且都为今人所作。譬如吕秀龄的《情咒》将热恋少女心中柔肠百转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次次想放弃之后却只有俞来俞深的爱意,感情似被下咒,还有范宗沛《杨柳》里风中飘荡的薄凉、《琵琶吟》中望尽天涯无路的苍寂。原以为《情咒》是古筝演奏的,它们的声音好像,都是令人心碎的柔。在弹法上古筝是摸,较为平静似是女孩在你耳边柔声轻诉,时刻关注着听者的感受;琵琶是挑,声音更似在自言自语,个人色彩浓烈,旁若无人的讲述着自己的一切,很容易穿透心事掀起最底处的那层伤,就如陌生女人一般。
昨日晚上,等一个朋友从阳江过来,本以为五点左右就能到,最后却等到八点。好在附近有家大超市区,就在超市的图书区看起了书。无意中看到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先是粗略的翻了一遍,这是一本他的作品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只是其中的一篇,篇幅不大,就有想把它看完的感觉。
很早就听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名子,但他的作品还没有看过。最先听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因为曾有部根据其资料拍摄的同名奥斯卡获将电影。几年前,老徐自导自演了一个中国版的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也不想看,我认为让姜文去演里的的男主人公本身就是个失败。
茨威格的心理描述很细腻,我几乎是一气呵成的读完的这部小说。女主人公从他十三岁起就爱上了风流倜傥的男主人公,一开始也就明白他虽才华横溢,但也是采花无数,处处留情。当她十五岁的时候,因母亲另嫁,离开她初恋之地的时候,她竟然晕了,最后临走鼓足勇气,去按男主公的门玲,向他表白,却没有人在家里,那段的心理描述最不错,看着就让人紧张。
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因为有了她对男主人公的爱,她看了很多很多的书,成绩也突飞猛进,对她以后的人生的成长,气质塑造作用巨大。成人之后,为了见到朝思暮想的爱人,女主人公到维也纳,租住在男主公公寓附近。最后有了机会,两人相约一齐吃饭,进而发生了关系,经过三夜的缠绵,她竟怀上了爱人的孩子。她从孩子身上看到自我爱人的影子,活的虽清苦,便很充实。
为了孩子,为了自我的爱人,她出卖肉体来改善自我的'生活,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她说她的灵与肉是分开的,她的心里唯一爱人的位置只是男主人公。之后,她也曾以自我贵妇人的高雅气质,又打动过男主人公,可惜当两人在一齐时,男主公却认不出来她了,还要给她钞票。最后因孩子因伤寒去世,女主人公所有的爱破灭,心灰俱冷,才决心把这自我,把自我十三岁以来的心理和人生轨迹写出来告诉男主人公。
已过中年的男主人公,却是想了好久,也没人想起女主人公的样貌,他从不明白她的名字,和他在一齐的女人有无数个,到底是哪一个,他也分不清了。到底是谁,或许永远是一个谜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完美,纯洁的初恋。初恋是青涩,酸楚的,而女主人公却把自我的初恋融入了自我的`一生。我个人认为是不值得的,但时代不一样,先择差异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生。
读后我在想,作家本人茨威格会不会就是小说中的男主公呢?他出身豪门,受教育完整,十七岁就发表作品,一样的年轻有为,风流儒雅。早年看过《茶花女》,里面的女主公的命运和本小说中女主公的命运有些相似。前些天,看到一篇关于歌德的传记,说73岁的歌德喜欢上了19岁的乌尔丽克,频频的书信进攻,最后还向乌求婚,因家人的反对,歌德只好做罢,郁郁而最后魏玛。而美丽的乌尔丽克也是终生未嫁,以95岁的高龄仙逝,想必她的内心里也很多的故事,若展示出来,肯定也很感人。
又看了一部好的小说,犹如又登过一座山,一座不高,绿色,让人简单的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