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起来就发现床上有一个克隆的我,他还听我的话,我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先把我的衣服给他穿上,把我的书包也给他背上,告诉他让他帮我去上学。我还再三叮嘱他下要和XXX玩,上课要认真回答问题……他点了点头,脚上像踩了风火轮,一下子就没了影。我就打开电视,用最舒服的姿势躺在沙发上,还不忘说一句:“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我看了几个小时电视,见放学了,就在门口等他回来。他一回来,我就让他把如山似海的作业写了。一杯茶的'工夫,作业就写完了。我打开本子一看,惊得掉了下巴。这个字写得比印刷体还好看,而且全对。我就把作业放在书包里,和克隆人说:“明天我先去学校,你一听到早自习的下课铃声你就过来。”他点了点头。我其实是这样想的,明天我去学校,老师肯定会表扬我,我被表扬完就回去,让他来帮我上课。
第二天,老师果不其然地表扬了我。我就快点跑堂,让克隆人帮我上课。我也不想那么快回家,就去了玉潭公园,看这个好玩,那个有趣,就都先逛了一遍,我看又到放学的时候了,就跑到了学校。我见他美美地坐在座位上,对我说:“今天来了领导,他们让我背圆周率,我背了一下午,老师很开心,领导走后,就把我夸上了天。”我说:“明天就由我来上学。”他就不肯,还说:“你就自己天天躺在床上,我给你吃喝得了,你也就就整天待在家里,到老了再换回来吧。”我气愤了,一下子把他丢进了垃圾桶,让他报废。哼,我才不想待在家里不干活地白活一辈子,不然我也算是个废人了。哎,看来克隆人只是生活中的帮手,可以帮我做一些事情,不是给我学习的工具。
一个学校,没有这些,对同学们来说。这没什么,没有优秀的环境我们也会用不屈的意志去奋力拼搏,我们想要挥洒汗水去加油。可是,这也使得我们学校生活十分枯燥。高中了。我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活动,不是不参加,而是没有社团,也没有活动可以去参加。我们羡慕城市孩子的你们可以拥有很多社团,可以去实践很多东西可以学烹饪,雕刻,美术,拍照。夏令营,运动会……我们学校也算是广东省的一级学校了,但是。我们却感受不到那种学习的快乐,只有烦躁的读书,我们只被灌输了一种思想,那就是努力。
开学一个月又两个星期了。突然很想念初中的同学们,初三的我们,篮球赛。拔河比赛,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又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虽然平凡,虽然粗俗,虽然很一般,但是真的很充足。中考成绩很差,我考上了附近的一个普通高中,也就是现在的高中。
听着初中的'同学们说新学校有好多的社团,学生会,广播社,文学社,漫画社,烹饪社,模仿社等等……说的我羡慕的呀,等待了一个星期,苦苦的等待学校的社团来拉人。两个星期。学校难道没有社团么,不会吧。如我锁料想的,我去问了老师,老师说:“学校是一个提供学生学习的地方,社团活动这些妨碍学习,不能使你们专注于学习的东西,对现在高中的你们是没有用的“。我问老师,难道我们不能劳逸结合么。“其实我也想要学校有社团,看着同个学院出来教学的教职人员。他们都可以去做指导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欢声笑语,可是我们学校没有那个资金,校长也不提建。本来以为高中是可以劳逸结合的。不会在有小学、初中那么枯燥的生活了,没想到还是没哇。
现在,我只想专注于学习了,竟然我们没有那么多社团,也罢。我们没有的,不能让以后这个学校的学生也没有,我们要努力,我们以后要加油。使学校以后的学生能享受到我们没有体验过的,精彩的、丰富的校内生活……
若一组事件或现象按同样的顺序重复出现,我们就把这个时间间隔称为周期。如果你对互联网的整个发展过程有研究,相信你早已察觉,它发展的趋势是有周期性的。
实现连接的前提是所有东西都必须在线
第一个周期是PC互联网,那个时代是拨号上网的,上网的工具只有一个,就是个人电脑。人是和电脑绑定的,但那个时候的电脑过于笨重,网络能衍生的场景很有限。
这个时候能够在线的,都是坐在电脑旁的人。
第二个周期是移动互联网,网速快了,电脑被设计成了手机大小的体积,因为能被随身携带,所以网络能衍生出大量的商业场景。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这么多的物品当中,只有手机被选中作为第二个周期的接棒者?因为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当中,手机的使用是最高频的。
这个时候能够在线的,都是使用手机的人。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接下来的第三个周期里面,接棒的一定会是一个比手机使用频次更高的东西,如果没有,那就是仅次于手机使用频次第二高的物品。
使用频次第二高,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它的功能手机是代替不了。用户必须同时使用这两类物品。
所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汽车、眼镜、手表等物品里加入更多的智能元素。
日后能够在线的人会越来越多,不再只是使用手机的人,而是各种开着车、戴着眼镜、有手表的人,也许这个时候就离万物互联不远了。
当万物联网的时候,芯片设计、通信设备、传感器等成本必定急骤下降,而所有操控物与物之间对话、判断、互动和协同的模块,例如通信模块、计算模块、感知模块和处理模块必定将大量投入市场。
而此时,这些公司还是处于低估阶段。
健全的协同网络需要引入新的社交关系
第一个周期,信息交流都是单向的,中心化的,所有在互联网上的资讯用户都是被动的,文字和视频只能看,音频只能听。
这个时候信息的内容只是被“搬”上了互联网而已,用户的互动大多还停留在老样子。
第二个周期,信息的交流趋向了双向,比第一周期新增了用户的互动场景,包括有微博、知乎等产品的出现,以“关注”为典型代表的创新互动方式。
此时信息的内容不仅被搬上了互联网,内容的消费者和创造者还产生了更深刻的`关系,这还是一种实时反馈的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和别人建立社交关系的途径瞬间多了许多,用户各自在“织网”,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用户到底是为了什么去“织网”?
为了社会协同。
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不是依靠人脑的进化,而是通过社会化合作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带来生产力的大爆发。
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的程度越高,社会的协同能力就越强,尤其是在完成一件事情的特定流程上。这个时候,我认为用户网络关系的建立会经历下面这2个方向:
与“需要认识但又很容易认识”的人建立关系
与“需要认识但又很难认识”的人建立关系
在第一和第二个周期,用户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织网”任务,第二阶段的网络关系建立,重点就会放在第三个周期里进行。
当然,用户能建立关系的前提,就是需建立关系的双方都同时在线,所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
在这当中,每一个细分社交场景下的社交产品,都是被低估的,因为这是社会协同的开始,生产力大爆发的前夕。
智能决策将大幅度代替人工决策
按照前面的推理,在线的用户和物品越来越多,他们之间建立的网络关系也越来越多了,那么对应的数据处理级别也是越来越高。
如果这个时候还是通过人来调度和处理,显然是不科学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必然会持续不断地保持高速发展。
对于大部分的企业来说,或许并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对于算法有多难,算法工程师有多难招,这些事似乎更多是巨头企业的烦恼。
在未来,智能的部分或许就像云计算一样,成为一项企业级的基础设施,是巨头们的一项开源服务。我们只需要自己设定参数,调用相应的算法服务即可。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