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并不陌生。如果我是禾苗,那老师就是一缕阳光,滋润着我;如果我是一朵花,那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我。
记得我在读一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曹老师。她留着乌黑亮丽的头发,鼻梁上驾着一副黑白相间的眼镜,一脸的严肃。俗话说的好,严师出高徒嘛,曹老师很严厉的,早晨一进教室总能看见她在一丝不苟的观察所有读书的同学,不读和读不好的同学就会被留在放学的时候再读!起初,我对曹老师的感觉总有点“不舒服”。可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对的曹老师感觉发生了变化……
那是一个炎炎夏日,班里正在沸腾着。欢呼声雀跃声……震耳欲聋,原来是曹老师让同学们在操场上自由活动,要知道,曹老师以前可不让我们自由活动的啊!难怪同学们那么乐不可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刚才的一窝蜂已经在操场上了。同学们自由活动着,我则在树底下乘凉。看见曹老师,我便想走过去向她打招呼,“啪”的一声,我被一颗石头绊倒了,顿时膝盖上鲜血直流。曹老师看见了,一股劲地向我冲来。因为疼痛的原因,我哭出声来,曹老师一边急切地说:“没关系,坚持一下就好了。”一边拿出纸巾帮我止血。我的心头立刻涌起一阵暖流,我仿佛感受到了“母爱”。
时光辗转流失,三尺讲台依旧是老师奋斗的“战场”,我感谢老师,感谢她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让我茁壮成长!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主角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取的机会,是选取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此刻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情绪(其实我明白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忙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忙别人,他都能够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好处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老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老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假设一个老师没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非常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老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老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 “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老师能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老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老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老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老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老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老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老师,包含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老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 “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老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20多年来,我始终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我先后在《课改通讯》、《小学语文》等县级、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多篇。我联系教改实际,撰写的《作文互评好处多》、《剪纸与语文教学》、《课堂评价的妙处》等论文获奖。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老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老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老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那时教室与办公室在同一条廊道上,相隔好几间教室,每天清晨,朗朗的读书声总会伴随着廊道上回响的“噔噔”的脚步声响起。早读过程中有时声音会悄无生息的淡下去,她就从高扬的书本中探出头来,沉着脸,苦笑着揪出打瞌睡的几位哥们儿,拎到外面去,让他们亲身体验冷风的“洗礼”。第二天那几位哥们儿在脚步声未抵达之前就自个儿先读得带劲了,而之后每天早读,教室里都是一片“之乎者也”的景象了。因为她,我虽然不会每天大声地读书,但是低声时也能默默的与书中一流的思想交涉,让我思考很多,领悟很多。
最让我吃惊的那次,她竟然独自抹着眼泪离开教室,虽然我至今还不能完全体会她那时的心伤,但她对学生的那份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那次期中考试的语文,我们彻底落败,不仅高分很少,平均分也落下别的班好多。她默不作声的来上课,呆立在讲台上好一会儿,眼中流露出无助与失意,但丝毫没有责备我们的意思,她在讲台上喃喃自语,我们也因为这次惨败而把头埋得很低。在余光中,我瞥见她下了讲台,歉疚般的走到我们身边,走了一转,随即又回到讲台,宣布这堂课自习,然后她夹着书本走出教室。她走的时候,不禁意的摸了下眼角,怕别人瞧见她落泪的模样,而她的背影是那样的孤独与柔弱。在这偌大的教室,有她渲染的'悲伤与浓浓的关切。
直到现在,每当想起那一幕场景,总会觉的心头空落落的,是我们欠老师的太多了吗?还是她一直在付出,我们却一直在忽略?
这样的老师是珍贵的,她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怀着真挚,阅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不会因为人情冷暖而彼此疏远,反而会因为别人的付出,会更加懂得珍惜回报,懂得只有在感恩的氛围中,生命才会被赋予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是一位沉默的老师,它会教我们一些道理。我们应善于观察,虚心学习。
生活,是一位知识无穷的老师。有时,连一些圣人的智慧也比不上它。“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连圣人孔子都无法说出我们什么时候离太阳近,什么时候离太阳远。如果运用生活原理,我们很容易知道一天到晚离太阳距离不变。生活,充满了学问。
生活中的道理,要靠自己观察、探索、实践得到。鲁班在下雨时看见人们撑着荷叶遮雨,便去探索如何制造方便携带和遮雨的工具。他仔细地研究了亭子的形状,经过多次试验,造出了伞。他又观察长锯齿的草和螳螂的锯齿,发明了锯子。鲁班所发明的工具,无一不是生活这位老师启发他的。
不仅是古人,今天的人们也因生活这位老师而受益匪浅。人们观察生活中鱼的潜水和鱼鳔的结构,发明了潜水艇,才有了现在辉煌的“蛟龙号”;人们观察了蝙蝠中的超声波发射神经,才能巧妙地发明出雷达和声呐。生活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智慧结晶,不愧是的老师。
外国人也因向生活中的事物学习而大获成功。牛顿,在被苹果砸了之后,潜心研究生活中苹果掉落的现象。莱特兄弟一心想实现飞天梦,潜心钻研生活中鸟的飞行十几年,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并且试飞成功!真是“生活如此多娇”!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不应读死书,效仿“头悬梁,锥刺股”或者“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而是应该在生活中学习,细心观察,仔细体会,才能真正地融会贯通。
所以,学无止境,学习就是的老师。
听说伯伯的学校里有一位老师,教体育的,她可不简单,是全国武打冠军,我佩服得不得了,早就去想见识见识了。
我一来到学校,就看见一位老师。她有着一头长发,棕色带点黄,有着一双大眼睛,五官端正,身穿深蓝色运动服,一看就有一副运动员的样子,我对爸爸说:那个老师就是武打冠军,是吧?猜对了,这就是郑老师。我一下车,那位老师就热情的邀请我去她家。到了她家,我才知道郑老师家还有个妹妹呢!她的妹妹叫郑晓,我叫她郑晓老师。
我看她们和妈妈在做凉鞋的花边,我很好奇,想:这位郑老师怎么还会做花边啊?于是便上前问:您怎么还会做花边啊。那当然,难道我就不能做其他东西。你也可以试试呀!我上去看了看,经我仔细观察了一番,看着看着,手痒痒的,也想试一试,于是便拿出花,照着她们的样子穿了起来。穿好后,我自己看着挺像,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于是,我便拿给她们看,可她们却说:弄错了。我俯下身来,仔细观看,可她们教了一遍又一遍,我做了一遍又一遍,可我的脑袋就是不会转弯,最后还是错了,她们就让我做一个简单的活:打结。把花边绕一圈,打一个结,这么简单啊!我越干越有劲儿,越做越快,转眼间,已经做了40个了,我本以为大功告成,因为篮子里已经没有花了。我欢天喜地地过去报告我功绩,她们拍了拍我的肩膀,郑重其事地说:干得好,不过还有60个等着你去做。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因为我又有活干了。我拿起一个花边,把长绳对折,穿进花边的洞里,再把长绳的两头穿进圈里面,一个结就打成了。可老这样干不行,当我站起来是,发现脚麻了。看来做活也不要做太久,要舒展舒展筋骨才好。
在这一个下午,我学到了好多啊!看来我要多向别人学习,这样会对我有很多好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