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在植物的王国,每一种的植物都有独特之处。有的缤纷艳丽,华贵高雅;有的香郁诱人,沁人心脾;有的粗壮高大,奇特无比。但是,梅花那朴实无华的外貌和凌霜的.品格令人无比敬佩和喜爱。
在这百花凋零,万木枯萎的寒冬之际,唯有梅花,争芳斗艳。瞧!那一团团一簇簇娇艳夺目的梅花,像桃色的云;像迷蒙的雾;像透明的泡沫,比飞雪还耀眼。梅树上的小骨朵一天天鼓起来露着红嘴圈儿像抿嘴含笑的小姑娘。这时一阵寒风拂过,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梅花轻轻的摇曳,阵阵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沁人心脾。呀!一朵梅花坠落了,我立既伸出手接过梅花,仔细观察,清淡的黛红花瓣宛如一只玲珑剔透的小瓷瓶。看着这娇小的梅花,我顿时别有一番感慨,这些梅花,虽然没有蜂吟蝶舞,虽然没有玫瑰的高贵华丽,但它仍就这么于萧瑟的冬季,展示着寂寞美丽。
看着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梅花,我的心中不由产生一股敬意,不禁想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啊!只有梅花才独傲冰雪。此时,王冕是人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求清气满乾坤”映入眼前。梅花的纯洁无暇和无私的精神令我佩服,它将自己的美丽给人们,却在百花齐放之季俏然离去。
啊!梅花是你将冬天点燃的富有生机,又是你将春天默默迎来,却悄悄离去。
今天,在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写一片观察发豆芽的,所以我开始了为期五天的.亲身体验。
第一天,我陪妈妈去买菜,当我们到了一个卖豆芽的小摊上的时候,看见那些绿油油的小豆芽,我十分好奇:这些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呢?于是我就请教那位卖豆芽的阿姨,阿姨就把方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我听了很高兴!一回到家,我就开始实行“计划”:我先挑选一些精神饱满的豆子用清水洗净后放在碗里浸泡。过了一会儿,我去看那些豆子,可是一点儿动静也没有,我只好等明天再来观察。
第二天,我还想着我那心爱的豆子,就迫不及待地跑下床,去看豆子了,这些豆子已经裂开了一条小缝,就好像咧着小嘴对着我微笑呢!它不但变得胖胖的,好像吃了“增肥剂”似的,而且它的皮还变得皱巴巴的,就像老爷爷的脸,可丑了。它还在继续长大,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三天,小豆子们已经开始脱皮了,我就立刻跑去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豆子脱皮就代表它们快要长出嫩芽了。于是妈妈给豆子换了盆新的水。
第四天,我还时不时地去看看豆子,而且又给它换了盆新的水。我刚想上楼,就闻到一股臭臭的气味,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是豆子“放了个臭屁”,妈妈告诉我:豆子快要掉皮的时候,就不能全部浸在水中,应该把水倒了,用湿毛巾盖上,这样才能保证豆子的湿度。于是,我就把水倒了,用湿布盖上。
吃过晚饭,我就向厨房奔去。豆宝宝们已经抽出了嫩芽,大约长一厘米,摸上去滑滑的,嫩嫩的,就像小姑娘的辫子。“太好了!太好了!我的小豆芽发成功了!”我高兴地手舞足蹈。
第五天,我还带了一把尺子去厨房给豆宝宝们“量身高”。长的有五厘米,短的有二厘米。
通过这次发豆芽,我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恒心和毅力!
最近,我放在水杯中的绿豆逐渐发芽了。几天后,六棵小豆芽齐刷刷地冒出来,还把我上面盖着的一张餐巾纸捅破而出,我情不自禁地佩服起豆芽菜的这股力量。不过,我想到科学老师对我们说过,等绿豆芽长出叶子后,光靠水,营养就不够了。于是我就把其中的三棵绿豆芽移到花盆中,还有三棵继续留在杯里,过几天再来看状况。
几天后,不出我的意料,花盆中的三棵豆芽菜越长越壮。而水杯中的豆芽菜已有一棵枯萎了,另外二棵虽然没有枯萎,但明显“不再生长”,几乎跟前几天一个样。看到豆芽菜的状况,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学习状况。我们的知识就像豆芽的生长环境一样,如果我们只把一个地方的图书都看完,把那儿的知识都学会了,但不寻找新的“大陆”,那我们的知识就像水杯中的豆芽菜一样,永远也不会进一步增多、长大。相反,如果我们像花盆中的豆芽菜,知道水杯已不适应它们生长,移到有泥土的花盆中生根落户,这样才能茁壮成长。因此,我要学习花盆中的绿豆芽,寻找新的知识。
过了几天,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我先找来了一个花盆,把原来花盆中的'一棵豆芽移到另一个花盆中,把一个花盆放在室内,用自来水浇;还有一盆搬到室外,让它经历阳光雨露、风吹雨打。我原以为室内的绿豆芽在我的保护下,会长得更加好。可没想到,几天后,虽然室内的绿豆芽也在长,但室外的绿豆芽明显比室内的长得好。这一次,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只有经历风吹雨打,才会有成就。
这几棵绿豆芽的实验,使我明白了二个道理,我喜爱这几棵绿豆芽。
第二天中午,有些豆子脱去外衣,露出了黄黄的皮肤,摸上去也软了许多。到了晚上,有些豆子长出了小嫩芽,像英文字母Q,还像大逗号。
第三天,它们完全把外衣脱去了,脱掉外衣的黄豆精灵们,个个精神饱满,喜气洋洋。妈妈告诉我拿一块湿毛巾盖上,我连忙问妈妈为什么呀?难道黄豆也怕冷吗?妈妈说:“这样可以保存水分。”
第四天,豆芽已经有2厘米长了,换水时,豆芽像一群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有趣。
第五天,豆芽又长长了些,芽是嫩白的,感觉一碰就要出水似的。此时的豆芽像拄着拐杖的老爷爷一样。
第六天,豆芽已经伸展开了嫩绿的叶子,就像一对对小剪刀;又像美丽的小姑娘在风中翩翩起舞。
这么娇嫩,这么弱小的豆芽。但是它们也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小学生也要像豆芽一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