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乡村,感受田园美景。
(一)山雨
山里下起了雨,隐隐约约的。天空的颜色很奇妙,灰色的乌云带着一缕光,让人舒服。在雨中,传来几声鸟叫,优美的旋律与雨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心情持续高升。这场山雨,将乡村里的房屋洗净,将大树冲净,山雨有着一种淡雅之美。山雨,无声无息的离我们远去……
(二)雨后出彩虹
山雨停下来了。天空变了颜色,太阳爬上了山顶,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阳光洒在大地上,热热的。“哇塞!”我惊叫起来,好久不见的“七公主”出现在天边——彩虹。红、橙、黄、绿、青、蓝、紫,样样都有,样样都鲜明、美丽。使劲向上跳,似乎能抓住彩虹似的,彩虹渐渐地,渐渐地,消失在天边……
(三)小树林
乡村的小树林,是乡村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穿过小桥,踏一条石子铺的小路,到了树林。进到小树林深处,就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炎热的夏天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空调房。树隙间溜进来几个阳光的孩子,和我们玩游戏。风婆婆变得年轻了,跳起了舞。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转身,带来无限神往。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这就是树叶儿的歌谣。它们轻轻地覆盖在地上,为土地铺上天然的地毯。
(四)乡村傍晚
时间一转眼过去,太阳也累了一天了。白云换了件新衣裳,火红火红的,鸟儿们也一群跟着一群归巢了。乡村的人民也满载而归,脸上露出收获的喜悦。现在是吃饭时间了,农家菜特别爽口,不油腻,营养也丰富。这是正宗的绿色蔬菜,并且是人们自己劳动的果实!
乡村,一些独特的风俗让人惊讶;乡村,一种独特的风气,让人向往;乡村,一派独特的风景、让城里人啧啧称赞!
很多人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向往那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我却向往乡村恬静而优美的生活。
看吧!冬天把湍急的河流水煎变成了一个冰河世界。那冰足有三尺厚,很多年轻人都去上面滑冰,多快乐呀!地里的小麦像活蹦乱跳的小精灵一样茁壮成长着,忽然,天空下起了雪,这些洁白的雪花好像美丽的仙女从天而降,美丽极了。朵朵雪花落到了麦田里,好像是给小麦盖上了一层棉被子,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多秒的言语呀!真是让人赞叹不已!
春天到了,柳树发芽了,那嫩绿的柳枝,好像小姑娘的小辫子。风儿一吹,随风飘扬。这又使人想起一位古人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看!河里的水又开始缓缓流动了,两岸的垂柳还在弯着腰照镜子呢!五颜六色的蝴蝶也随着风儿翩翩起舞,活蹦乱跳的小鱼正在水里练着优美的舞蹈,这真是一个美丽而美妙的景象。
夏天来临了,炽热的太阳火球一样烘烤着大地,狗热得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乘凉,知了也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
可是,勤劳的人们仍然戴着一顶草帽,赶到地离去收麦子,人们多么热爱劳动呀!
秋天来了,嫩绿的叶子变得火红火红的,树上的苹果、柿子什么的都成熟了,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灿烂的笑容,她们开心地把过时摘下来,期盼着明天能卖个好价钱。黄昏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做饭了,不一会儿,饭熟了,袅袅吹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上冒出来,仿佛是一条威威的巨龙,多么雄伟呀!
这就是勤劳朴实的人们,这就是一个环境优美的乡村,这就是我眼中的乡村美景!
秋天的湖头村,变凉了,变色了,变得金黄一片,换了一幅“行头”,如金色的仙境。
走进湖头村,就看见一小群鸭子在沟里奔跑着。人一走过去,鸭子要么是一哄而散,要么是一齐向远处逃命去了,好似人们要攻击它们。
再往前走,前面是绿木陪衬着的小溪,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鸟叫或者几只鸟扑腾几下,飞到另一棵树下,一下子又没了踪影。阳光照在密密的树叶上,从缝隙间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绿影;照在溪水上,溪水清澈见底,下面的石块高底不同,溪水就彼此起伏,有一点点层次感,又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它,四边又有多个分流,从石阶下冲下来,冲在一起,发出清脆地哗哗声。这时,又一群放养的野鸭,摆着尾巴,从水面上游动,时不时一头钻到水下,十秒钟——十三秒钟,到第十五秒时,那里鸭子又钻出了头,嘴里叼着一条小鱼。只见,它用力一抬头,把小鱼掉到空中,嘴巴一张,顺利地把小鱼吞入口中。
再往前走,就有一座吊桥架在溪上。风一吹整个桥就会轻轻的晃动,好似随时就会掉入河流之中。这时,几个小孩冲上了吊桥,在上面跳来跳去,吊桥正在晃动,上面的小孩一下子晃到左边,又一下晃到右边,一下子又倒在地上,一副狼狈的样子。
沿着小路往前走,就来到了一个“秘密基地”。这里有一个陆地上的绳索桥,由三根绳子组成,两根用手扶,一根用脚踩。此时,有个人正在上面和绳子做着斗争。只见,他左晃一下,右晃一下,他一下子身体向左则斜去,身体都碰到地上了,粘在地上的那个人,右手用力一拉,又回到了平衡的状态,一看就是个老手!
再步行一百米,前面一片金黄的海洋,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几只白鹭从天上飞过,心中顿时想起一句诗:一行白鹭上青天。
在此山中,在此水中,就会体会到清静又悠闲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令人津津乐道。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