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就要分析影响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口语能力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教师的口语能力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如部分教师的口语能力不强,不能自如地进行口语交际,无法胜任课堂交际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同时,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在职进修培训较少,口语水平的提高很难有质的飞跃。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口语的重要性,仍然把学生能否通过有关考试看成是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这种理念导致教师对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忽视,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使学生失去了宝贵的语言交际的机会。
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跟。只是一味强调语言点的教学,不重视口语教学,忽视语言的交际性,除基本的课堂用语外,教师使用口语交际的空间范围不大,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讲英语的氛围。
学生的口语基础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的多样化,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出现了群体差异。比如,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好,语法知识、读写能力有一定优势,但他们习惯了以听讲、记笔记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更为灵活的以开口说为主的方式;对口升学的学生学过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英语知识,有一定的知识面,但基础不太牢固,更不用说口头表达能力了。总之,学生是为通过中考、高考而学英语,注重的是笔头训练,缺乏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忽视了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进入职业院校后,相当多的学生仍旧遵循中学时养成的学习习惯,死啃语法,没有对口语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生的学习心理口语的主动性、交际性、公开性、灵活性给学生形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中国学生大多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害怕讲得不好有损面子而不敢开口。在课堂上,教师要花很多时间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经过鼓励,学生才慢慢思考,小心谨慎地讲出一个句子。这样一来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便不再对学生进行鼓励训练。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越不开口讲就越不会讲,越不会讲就越怕开口讲,使学生形成心理上的障碍。
语言环境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者常常是在不经意中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从而培养出较好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备的外语环境,以致许多学生走出英语课堂,就很少有进行口语练习的实践机会,自然也难以培养自觉说英语的习惯。
测试手段测试手段往往是学习的指挥棒。到目前为止,高职英语水平测试主要采用笔试(含部分听力),而口语考试一直没有组织。这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口语的重视程度以及在口语训练上的积极性。
曾经有一位年轻人找到沉香,却没有坚持自我,最后将它变成木炭卖出,就在父亲那里得知这珍贵无比的沉香,听着有些可惜,假如是他的父亲找到的这沉香,怕是结果会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父亲知道这是沉香便会坚持自我,而年轻如他,没有自信,就不会坚持自我,而这一份自信又来自他的见识和能力,可见这份坚持的根源是他的`能力。
就如那些参加马拉松运动员的,坚持来自于他平日艰苦的训练,那些背负着巨大债务的商人,不断坚持自我创造奇迹,来自于他对业务本身和敏锐的嗅觉。那些叫人不随波逐流的定力来自于他对自己公义的信心和不曾停止的练习。
自我坚持很难,生活中有许多诱惑和魔力,让我们随时可能随波逐流迷失自我,登山时特别是一些高山,身边的同行者不断减少会不断敲打你的内心,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你便会动摇,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也没有底,你不曾尝试过,自己能否坚持如此之久,可如果是准备充分后,你的步伐将会更加坚定,不再因为外物而轻易动摇,直到你到达山顶。诚然,有时自信比能力更加重要,可只有你有足够强的能力,你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自信,不会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失去自信,迷失自我,不再坚持自我。
和氏璧的美来自于一玉匠的不断坚持,他因坚持和氏璧是美玉而失去了手脚,他却仍然坚持这是美玉,终于始和氏璧绽放了它应有的美丽,如果他不坚持自我,便没有和氏璧的出现,可如果她再次坚持可能会失掉性命,为什么他还要坚持呢,因为她相信自己的眼光,为什么她如此相信自己的眼光,因为他对玉的了解,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相信自己不断的尝试直到成功,这些人的坚持需要强大的自信心和不断练习得来的能力。
坚持自我会遭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只要用自己的能力才能将这些质疑有效的清除。能力的获得来自日复一日的练习,而这本身也是一种坚持,而这些坚持会让你更加坚持自我,反过来不断的坚持自我会让你更加的坚定练习,良性的循环终有一天会有所成功的。切记"业精于勤荒于嬉"!坚持自我是一种过程,需要能力与信心的交换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开出美丽的花,其中能力尤为重要。
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正确的赚钱姿势是顾客)
市场不是由上帝、大自然或经济力量创造的,而是由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必须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而在他们满足顾客的需求之前,顾客也许感觉到那种需求。就像饥荒时渴求食物一样,不能满足的需求可能主宰了顾客的生活,在他清醒的每一刻,这种需求都盘旋在他的脑海中。但是,在企业家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求之后,顾客才真的存在,市场也才真的诞生,否则之前的需求都只是理论上的需求。顾客可能根本没有察觉到这样的需求,也可能在企业家采取行动——通过广告、推销或发明新东西,创造需求之前,需求根本不存在。每一次都是企业的行动创造了顾客。(两类企业:创新型的创造客户需求的企业,例如引领智能手机潮流的苹果;生产服务型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例如空调。)
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当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变为财富,把物品转变为商品。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企业的前途和成功尤其不是那么重要。顾客认为他购买的是什么,他心目中的价值何在,却有决定性的影响。(换位思考)
由于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而且也只有这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
企业必须掌握财富的资源,已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因此企业的重要管理功能之一,就是有效地利用一切创造财富的资源,从经济角度来说,则称之为生产力。
在过去的几年中,几乎每个人都在谈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不但是提高生活水准的关键,也是企业活动的成果,这已经不算什么新观念了。但我们其实不太了解生产力是什么,也不懂得如何衡量生产力。
生产力意味着所有生产要素之间的平衡,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产出。这和每位员工平均生产力或每个公式的平均生产力是两回事,这些传统标准充其量只是含糊地反应了生产力的部分事实。
原因在于,传统标准仍然执着于18世纪的迷思,认为劳力是惟一的生产资源,是惟一的实质“努力”这种观念表现了机械论的谬误,认为人类的所有成就最终都能以劳动力为衡量的单位。但是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生产力提升从来都不是靠体力劳动而达成的。事实上,企业从来都不是靠劳工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标,而是用其他方式取代劳动力之后的结果。当然,其中一个替代方式就是资本设备,换句话说,以机械能取代劳力。
至少同样重要、但未被探讨的问题是:以教育水准较高、善于分析推理的人才来取代技术或非技术性劳力所提升的生产力,换句话说,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来取代“体力劳动者”,以“规划”取代“工作”。 显然,企业必须在安装资本设备以取代体力劳动者之前,就完成这样的转换;因为必须先有人规划和设计设备——这是具有概念性、理论性而且分析性特点的工作。事实上,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经济学家所强调的“资本形成率”其实只是次要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必然是“智力形成率”,也就是一个国家能以多快的速度培养出想象力丰富、有愿景、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推理和分析技能的人才。
规划、设计和安装资本设备仍然只能反映以“脑力”取代“体力”后所提升的一小部分生产力而已。至少同等重要的是直接转换工作性质对于生产力的贡献——从需要许多技术性或非技术性劳动力,转换成需要受过教育、见多识广的人才进行理论化的分析与概念性的规划工作,而不需任何资本设备的投资。
最近的研究(例如斯坦福研究院所做的研究)清楚地显示,西欧和美国的生产力差距与资本投资的问题并不相关。许多欧洲产业的资本投资和设备都和美国企业不相上下,然而西欧产业的生产力却只有美国同产业的2/3。唯一的解释是西欧企业高度依赖人工技能,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而且组织结构较不完善。
1900年,美国典型的制造公司每花100美元在直接员工的薪资上,可能最多只花5美元或8美元来聘请管理、技术和专业人员;而在今天的许多产业中,这两项开支几乎相等——尽管有些产业直接员工的工资增长速度和幅度都很快。而除了制造业以外,在交通运输业和矿业、销售、金融和保险业以及服务业中(即在美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中),生产力提升完全是以规划取代劳动、脑力取代体力、知识取代汗水的结果,因为在这些行业中,资本投资只是很小的因素。
企业经营中(尤其在会计领域中)有关生产力的词汇早已过时了,容易令人误解。会计师所谓的'“生产工人”指的是操作机器的体力劳动者,事实上他们是最没有生产力的员工。而会计师口中的“非生产性员工”指的是其他所有对生产有贡献,但不需看管机器的人,其中包括像清扫工这类前工业时期、低生产力的体力劳动者,像制造器具的工匠这种身怀绝技、高生产力的劳动者,像维修电器的新工业的技术员,还有像工厂领班、工程师和质量检验员这类知识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最后,会计师混起来统称为“管理费用”的人中其实包含了最具生产力的资源:管理者、规划人员、设计师、创新者。“管理费用”一词流露出一种抵触的情绪。当然,该词也可能包含了寄生在企业中的高新人员,只不过因为组织不良、士气不振或目标混淆(换句话说因为管理不善)而需要的人员,其中总是透露出管理不善迹象的好例子,就是“协调者”(当然,此处的讨论完全不涉及个人能力或绩效)。
换句话说,有两种管理费用:生产性的管理费用——用于管理者、技术或专业人才的费用。这种费用取代了一笔至少数额相等的用于生产性或非生产性员工费用或资本支出。另一种是寄生性的或摩擦性的管理费用。这种费用不但没有提高生产力,反而降低了生产力,这是由摩擦造成的,反过来又会制造摩擦。
因此,我们需要的生产力观念是,一方面能将投入与产出的一切努力都加以考虑,同时又能根据与产出结果的关联性来呈现所投入的努力,而不是假定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性投入。但即使是这样的观念——尽管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如果它对于努力的定义仍然局限于可见的形式和可以直接衡量的成本,也就是说,是根据会计师对努力所下的定义,那么这个概念还是有所不足。有一些无形的因素对于生产力有即使不是决定性的也是巨大的影响,却无法以成本数字来衡量。
首先是时间的因素——人类最容易消耗的资源。企业究竟是持续不断使用人力和机器,还是只有一半时间用到人力和机器,都会影响生产力的高低。最没有生产力的政策,莫过于希望在一定时间内硬塞进超出合理状况的生产性努力,例如在拥挤的厂房中或老旧的设备、昂贵的仪器上安排三班制作业。
其次是所谓的“产品组合”,在同样资源的多种组合中求取平衡。企业界人士都知道,这些不同组合在市场价值上的差异,与为了形成产品组合所投入的努力上的差异几乎不成比例,两者之间几乎看不出任何关联。一家公司采用了相同的材料和技术,生产同样数量的商品,耗费相同的直接和非直接的劳动力,可能赚大钱,也可能***,这完全要看产品组合而定。显然这代表尽管运用相同的资源,生产力却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会以成本的形式显现,也无法靠成本分析来检测。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称之为“流程组合”。一家公司究竟应该向别人采购零件,还是自给自足?怎样做生产力比较高?应该自己组装产品,还是外包?应该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打自己的品牌,还是把产品卖给独立经营的批发商,用他们的牌子销售出去?怎样运用公司具有的独特知识、能力、经验和商誉,以发挥最大的生产力?
并不是每个管理层都无所不能,也不是每个企业都应该从事经过客观评估后认为最赚钱的行业。每位管理者都各有其能力和限制。每当他试图超越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时,无论他冒险开创的事业是多么有利可图,都很可能失败。善于经营稳定生意的人没有办法适应变幻莫测或快速成长的行业,而日常经验也显示,习惯在快速扩张的环境中经营企业的人,一旦公司进入重整状态,很可能毁了原本的事业;善于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经营企业的人很可能无法成功地在高压下销售新奇时髦的商品。如何善用公司和管理层的特殊能力,体察自己的局限何在,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最后,生产力深受组织结构的影响,而企业各种活动之间的平衡也会影响生产力。如果由于缺乏明确的组织结构,管理者把时间花在摸索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实际去做事情,就浪费了公司最稀有的资源。如果公司高层只对工程有兴趣(或许因为公司所有高层主管都具工程背景),而公司需要的却是加强营销,那么这家公司就缺乏生产力,最终的结果将比人均每小时产量的下降更为严重。
因此,我们不只在定义生产力的时候,需要考虑所有影响生产力的要素,而且在设定目标时,也必须如此。无论是以资本取代劳动力,或以营业成本取代资本设备与人力(但设法区分创造性和寄生性的管理费用),我们都必须评估这些因素究竟对生产力产生何种影响,同时也必须衡量时间运用、产品组合、流程组合、组织结构和各种企业活动之间的平衡对生产力所造成的影响。
不只是个别企业管理层需要实质的生产力衡量指标,整个国家也需要。缺乏这样的指标是我们经济统计的一大漏洞,会削弱经济政策预测和对抗经济政萧条的努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