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读过许多诗,有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有杜甫的《绝句 》、《春夜喜雨》,还有杜牧的《山行》……这些诗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游子吟》。
还记得,刚开始我只会背诵这首诗,对它的意思并不太理解。后来,通过一件事,我对这首诗有了新的认识。
一天下午放学,老天爷忽然下起了大雨。我和姐姐都没有带雨具,只好在学校门口等妈妈来接我们。等了好久,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是妈妈!妈妈穿着雨衣来接我们了。妈妈一到我们身边,就让我蹲在前面,姐姐坐在后面。我们就这样准备回家了。可是,雨下得太大,才一眨眼的功夫,姐姐就说:“不好了,我的衣服都淋湿了。”
妈妈一听,立马停下来,说:“小峰,你下来,也去坐到后面吧。”
“那不是太挤了吗?”
“挤就挤会吧,我把雨衣给你俩,你俩就不淋雨了。”
我和姐姐一听,异口同声地说: “不行,这样的话,您全身就都湿了。”
“别说了,快点坐到后面去。”
说着,把雨衣一脱,盖到我俩身上,就赶紧骑车走。
雨越下越大,妈妈的头发,脸上,身上都被雨水淋透了。
到家后,我和姐姐赶紧接盆热水,让妈妈洗洗,换换衣服。妈妈却非要我俩先洗。
听着妈妈的话,望着“落汤鸡”似的妈妈,我的眼眶不由得红了起来,泪水也在打着转。这时,我想起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妈妈对我们的爱,我们真得是怎么也报答不完的。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到,诗里不仅充满着妈妈对我们的爱,而且还充满着我们对妈妈的爱。
每当我吟诵起这首诗,我就会想起我的妈妈,每当我吟诵起这首诗,便会回忆起我于妈妈经历过的点点滴滴。这首诗便是铭记于我心中,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诗——《游子吟》这首诗是在我三年级的时候学的。当时,我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地去学去背,根本不领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后来,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年级的越来越高,我渐渐明白这是一首表达母爱的诗。诗人孟郊将要离家远行,他那慈祥的母亲正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制着孩儿的衣裳,虽然心中有千万的不舍,但再小的雏鹰也会飞上天的。
她把对儿子所有的爱凝聚在这一针一线上,希望,他能有所成就,将来出人头地。孟郊处于对母亲的歌颂,便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感人至深的名作。读到这儿,我便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她是多么的疼爱我呀。回想起我于妈妈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有一件事一直让我记忆犹新,虽然这只是一件平凡的事,但在我心中这件事给了我温暖。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每一年的作业量都不一样。
年级越高,作业越多,现在我正面临着毕业,所以作业的多少可想而知。每天回到家我都妈妈唠叨作业怎么怎么多,可妈妈总是面带微笑地听着。吃完晚饭,我便拿出作业本开始写作业,每当这时,妈妈总会搬个小凳子过来看着我写,说:“认真写,这样就不嫌作业多了。”每天,我都会写到8点左右,妈妈也会不厌其烦的陪我到8点。每次我都叫妈妈不要等我了,毕竟她也累了一天了。可她却说在等会儿,这样一等,就会等到我把作业写完。
妈妈每天都起得比我早,睡得比我晚,我真的很担心她的身体,每当我看见她累得直不起腰时,我的心揪成了一团。这首诗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因为这首诗让我感受到自己母亲对我的那博大深厚的爱,这种爱如润泽万物的阳光让我感到舒心,所以我将更努力地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回报我的妈妈。
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绿茵茵的烟草遍布其上,高低起伏,就像在快乐地舞蹈。轻柔的晚风吹拂着野草,发出“刷刷”的声音,那声音是多么悦耳,多么动听,仿佛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
白天去放牛的牧童还没有回来,却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牧童那悠扬飘逸的笛声,愈来愈近,弃去那一阵天的疲劳,使人浑身顺服,心中的烦恼顿时无影无踪。牧笛声时断时续,隐隐约约地随风飘来,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轻快的笛声,牧童骑着黄牛回家了。等牧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之后,夕阳就快落山了。牧童也不脱蓑衣,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在皎洁的月光下,牧童若有所思的望着明月,明天还能这么惬意吗?想着想着,便进入了梦乡……
不脱蓑衣的牧童,静静地躺在草地上,与月光融成了一色…
春。夏。秋。冬,美丽的四季,仿佛是一首动人的。它的美丽,只有用诗歌般唯美的文字才能描绘出来,可遗憾的是,我不是一位诗人,因此也只能用苍白的文字来抒写我心中这首最美的诗。
春天的美,是那种清新淡雅的。青青的草儿,嫩嫩的芽儿。一切事物都在复苏着,大自然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在这样的季节里,总会让人蠢蠢欲动,仿佛将要发生什么似的,但后来什么也没有发生,心里不免会有些失落。但在春天里,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我心中的一首诗
如果将春天比作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那么夏天则更像是一个穿着摩登时装的少女,尽情地炫耀着它的美丽。这样惊艳的美丽,徜徉其中,让人流连忘返。但过于艳丽,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情趣上的疲劳。当一切被黑暗所掩盖,天空中的流星仿佛成了夜空里的焦点,因为它稍转即逝。瞬间的美丽胜过一切。真正的美丽似乎不经常停留,如果美丽的东西经常停留在那里,时间久了,也便觉得它不怎么美了。也许吧,这就是夏天让我感觉不到美丽的原故吧。真的是这样么?
“自古逢秋悲寂寥”这句诗道出了一种美,那便是秋季的凄凉之美。在秋天里,生命似乎在进行着一场华丽的葬礼。叶落归根,归雁南飞。世界在一点一点地变得安静起来,偶尔会听到叶落的声音,心中的思绪被完全唤醒。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宛若梧桐树下的落叶中,一首凄美的离歌。我心中的一首诗
在我的心中,最美的诗句要数冬天的了,尤其是在下雪的时候。冬天是四季里最安静的了,也是最单纯的。可是我喜欢游走这简单的季节里。虽然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动听的歌声,没有复杂的情感,有的只是一片干净的留白。我喜欢这样世界,简单,明朗,没有一点污秽。这片留白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幻想,这真是一个充满了怀想的季节,仿佛安徒生笔下纯美的童话世界。我心中的一首诗
这便是我心中的四季,化作了一首动人的诗,闯入我心扉。
后青春,是因她作为一个不过十四来岁的女子,却显得那么成熟与周到,为了不让黛玉猜忌,她尽量对宝玉远避,大度,与黛玉迥然不同,她具有着青春尾巴尖上的稳重感,似一长者,耐人寻味。
初读宝钗,只觉得她是个古灵精怪,带着孩子气的女孩,她作的诗,虽没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那般惹人怜爱,却有着对世俗愤恨的影子,她讽刺官场“酒味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她最爱《山门·寄生草》,只是因为与之志同道合,如一孩子对生活的不满。
表面上,做着一位举止娴雅的封建淑女,心中却流露出极大的不满,可敬的薛大姑娘,伟大的诗
再读宝钗,为其忧而忧,为其喜而喜,她默默地受着黛玉的冷言冷语,贾母渐渐的.疏远,甚至在她大喜之日,大家都只关心到黛玉之悲,难道宝钗心喜?因“金玉”之说,她不也遵守了母亲的指姻!她的结局固没有黛玉那般凄凉,但宝玉心中挂念着黛玉,终去做了和尚,宝钗不也是大悲的结局?一个理性沉着的女子,却败在世俗的婚姻上,宝钗的大悲,让我心寒。
宝钗独立的思维,换来的是贾母的排挤,贾政的不满,可悲的女子,为她而泣。
常想着,若宝钗生在现代,应是个完美的姑娘吧,她待人平等,无论小姐,奶奶,丫头,甚至是贾环,她都体贴入微,她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包括湘云),不像宝玉,待袭人与他人不同。她只知道不亲不远,不近不疏,淡眼忘穿人生。她知书达礼,思维活跃,很有主见,来到现代,应是个受人仰慕的大诗人,或说的头头是道的哲学家,甚至是爱民亲民的某位首长,又或是一位年仅14的天才儿童?
但,她注定生活在那抹不灭的红楼,守着那“金玉”之谈。
宝钗,后青春的诗,只可惜,浑浊的泥土完全覆盖了这首诗,不留一点痕迹……
在茫茫的原野里,放眼一望,全部都是一些长势茂盛的草,随风摆动,似一位位可爱又顽皮的“小矮人”。在美丽的黄昏下,加上一颗颗顽皮的“小矮人”,再加上既动听又悦耳的笛声,那是多么美妙啊!
一位小牧童在黄昏下的草地上,演奏着一首悠扬悦耳的笛声,花们随着动听的笛声,情不自禁地成为了伴舞的美丽“小姑娘”。在这么美的环境下,连风儿都成了伴奏声。
已是吃晚饭的时候了,牧童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美妙的地方。就在牧童离开的那一瞬间,小草们有恢复了平静,风姑娘也走了,这里的一切又变成了开始的平静……
牧童吃过饭以后,拿上了笛子,又回到了刚才的地方,牧童连蓑衣也不脱,直接倒在了小草的身上,晚风呼呼吹来,在牧童的耳边似乎用温柔的声音说道:做个好梦!
牧童睡着了,梦见了和刚才他们一起演奏的曲子。
牧童醒了,一边笑着回忆刚才的情景,一边又静静的观赏着月夜的美景……
夜,在星星的陪伴下,是那么的灿烂,夜,在月光的映照下,是多么的明亮。在这样一个夏天的晚上,吕岩在一片广阔的草原上散步。
草原上,绿草如茵,仿佛是铺在地上的一张绿色地毯。风儿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声音,草儿和着节拍高兴地跳起舞来,吕岩虽然还没看见活泼可爱的牧童,却已经听见随风传来的欢快调子,似乎逗弄着晚风,渐清渐糊的回荡在耳际。
吕岩知道牧童每天在太阳还剩半边脸的时候,拿着自己的笛子,哼着小曲儿,快乐的在草地上奔跑,无忧无虑,知道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息,欣赏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和悠闲自得飘浮的云彩,特别是牧童嘴角显示出惬意的微笑让吕岩沉浸在遐想之中。
晚饭过后,太阳早已下山,皎洁的月亮爬上树梢。牧童手拿笛子,迈着轻快的步伐,你看,草地上,他连蓑衣也没脱,就躺在月夜下的草地上,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看着夜空中明亮的圆月,脑海里浮现出美丽的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悠扬婉转和着风儿的沙沙声,虫儿的低鸣,犹如一首美妙的曲子在宁静的夜晚飘扬!吕岩也沉静在这动听的曲子里。
渐渐地,笛声消失了,吕岩也从沉浸中回过神来。因为,牧童已经闭上眼睛进入梦乡了。只剩下风儿在轻轻地吹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