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阶段。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新课标对小学生各个年级段的不同要求,据此设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如笔者是在教授句型“what colour is it?”时就采用了活动式教学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怎样让学生听懂教师用what colour is it?的句型发出指示,学生尽可能快速地作出反应。所以语法的意义可以略讲,发音在活动过程中个别纠正即可。小学英语教师要做的就是先让学生对这个活动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英语学生的效率。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活动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此目标就决定的内容应该怎样进行。可以多准备一些五颜六色的Cards,可以设计为听教师提问,然后指定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最后,可以是一个学生提问,其他学生抢答。层层深入,真正做到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一句型,脱口而出用英语。这样设定有利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效果非常好,每个学生学起来都兴致高昂,掌握熟练。
4.选好角色。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关系到整个活动的成败。首先教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准,教师是设计者、指挥者和监督员,要随时做好身份的转换。学生的角色也要设定好。如第一轮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问难一点儿的颜色,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简单的颜色。第二轮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加以点评,表扬先进,鼓励发言不踊跃的,从而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第三轮中,教师分组一定要适当,其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这样可以优势互补一下。
5.设置好学生座位。心理学表明,不同的学生座位布局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学生的自由度很大,教师就会自然流动于各个小组,做适时地指导;而如果学生的座位是排成半圆形围绕教师的,那肯定是教师为主,但学生之间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地位,他们也会较为活跃。而对于传统的座位,学生在下,教师在讲台上讲授,教师的地位就非常突出,不利于活动地进行。所以,教师一定要依据班内学生的情况和课程的要求进行座位设定。
6.活动实施。在整个活动的进行中,教师要设置好每一个阶段的分目标,如第一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夯实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会说“what colour is it?”而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第三个阶段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活动式教学的目的性一定要强。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既要使课堂活跃起来,还不能让课堂显出混乱。活动的多样性,小学生的本身差异较大,教师设计的活动一定要紧跟教学实际,让学生真正在学以致用。活动的控制性一定要强,教师在每一项活动中都要有较强的控制力,当某一活动偏离主题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拉回来,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活动的创造性一定要好,不能只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再现,要依据内容进行引申和创新,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活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教师要灵活运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上,我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自我定位。如果连自己都无法认清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还怎么去教学生呢?如果自己都感到迷惑了,感到痛苦了,那么很有可能把学生也弄迷惑了,害惨了。教师不仅仅是的执行者,更要做一个明白人?
在平时,要极力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反思是一种美德,学会自我反思是一个老师的必备素质。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的就我们教导“吾日三醒吾身”,可见不断反思,才能逐渐进步。
最后引用李开复博士的一句话:“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做最好的自己,做快乐的自己,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特别喜欢,因为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听和记,学习环境活跃而轻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大大增强,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学生还会从中思考语言的准确性、肢体语言的得体性,从而真正营造一个英式课堂。“学”是为了“用”,活动式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就做到了这一点,把学到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活动中去,达到了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另外,活动式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运用英语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取得一点儿小成绩,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一定得与不同的人交往,这也培养了学生思考、决定、再反思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其合作能力。
妈妈说就我们两个人,炒一盘马铃薯就可以了。于是,在妈妈的指导下,我迅速刨了一个大的马铃薯,虽然刨的皮不是很干净,但妈妈说已经很好了,洗干净就行了。紧接着,我要将马铃薯切成细丝,“咣,咣,咣……”一口气切完了,天哪,这哪里丝,成了马铃薯条了,妈妈看着我的战果,笑了。“挺不错的,第一次能切成这样,很好啦!”正在这时,弟弟拉便便了,裤子也弄脏了,一点征兆都没有。我只好放下手中的活,去帮妈妈了。十几分钟后,等我再回到厨房,惊讶地发现黄色的马铃薯条已经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甚至变成了褐色,这让我大吃一惊。
我跑去问妈妈,“妈妈,马铃薯怎么变色了呀?”
妈妈看我一副好学的模样,语重心长地说:“因为马铃薯里含有淀粉,淀粉如果接触到空气就会氧化就会变色。而且当马铃薯削皮后,植物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便在酚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化合,产生大量的醌类物质。新生的醌类物质能使植物细胞迅速的`变成褐色,这种变化称为食物的酶促褐变。”
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妈妈又给我讲了好多关于马铃薯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我只知道,马铃薯就是我们常说的“土豆”,其实它还有很多亲昵的称呼:法国人称它为“地下苹果”;德国人称它为“地梨”;俄罗斯人称它为“第二面包”。在我国,马铃薯也有不少美称;东北人叫它“土豆”,西北人叫它“洋芋”,华北地区叫它“山药蛋”,江浙一带叫它“洋番芋”。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科学,我立马来了兴趣,也不感觉饿了,就决定做一个实验,看看如何才能使土豆不变色。实验开始了,我先把一个土豆切成4份,一份用柠檬水泡着,一份用盐水泡着,有一份用糖水泡着,还有一份用冷水泡着,过20分钟,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20分钟过去了,我一看,呀!在柠檬水、盐水、糖水、冷水里泡着的马铃薯都没有变色。看来,以后切开马铃薯都要放进水里泡着,不管什么水都可以,这样就可以避免马铃薯变色。
最后,妈妈趁着弟弟睡着后匆匆炒完菜,我们俩才算吃了顿午饭,吃完饭已经快两点了。
经过这一次体验生活,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我们应该多观察、多发现、多研究,让我们和科学一起成长!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