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写作文有画面感(怎样让孩子写作文清晰)

让孩子写作文有画面感(怎样让孩子写作文清晰)

首页看图更新时间:2024-01-17 02:57:28
让孩子写作文有画面感(怎样让孩子写作文清晰)

让孩子写作文有画面感【一】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魆魆的夜?

记得很小的时候还是有黑夜的。那时妈妈常常在黑夜到来的时候,指着天上的星月,给我讲童话故事,在小学作文中我用过“漆黑”来形容它,还说它“伸手不见五指”。

什么时候开始,昼夜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黑夜因了霓虹和不灭的灯火而失去了深沉,甚至比白日更加喧嚣,更加混乱。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好像被稀释了的墨,那种静静的黑淡了。

夜和黑夜,是两样事物。

夜是一段时间,黑夜则是天经地义的,是自然。在大自然的原始配置中,夜黑了亿万年,即便有了人类的火把,夜还是黑的。黑是夜真正的炫丽之处,它不仅消隐了物象,还让生命睁开了另一只眼睛,去感受更多无形却自然的东西。

这几年,我只遇上一回真正的夜。

去年冬天,放学后回到家,在小区里停自行车时,突然一片漆黑——断电了。所有窗口的灯灭了,路灯灭了,街上的霓虹灭了,只有一轮弯月和几颗星星。我摸索着锁好车,摸索着慢慢站起来。

这时我猛然意识到,真正的夜来了。

我是否和一个古人一样面对同样的夜?“秦时明月汉时关”,思绪一下子追溯上了时间。那亿万年前的夜,上古的夜,秦汉的夜,唐宋的夜……

是,应该是!我看见星月也恢复了古意。月亮仿佛是万世不老的清灵女子,又亮又大,神采奕奕,清辉衬托着夜的黑;感觉有风拂过面颊,拂过树枝,而夜的黑又慢慢抚平了被风吹乱的月光影;深黑色的天上,缀着几颗细而且小的星点,它们时隐时现并不耀眼,却万分华丽。

虫鸣依旧,草木依旧,山河依旧,黑夜依旧。这是夜真正的显形,夜,恢复了本来面目。

我一直静静站在黑夜中。因为——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几小时后,灯火大作。夜,在闪烁的灯火中倏然消失。我感叹,人们把黑夜改造成“不夜城”,用“亮化工程”将悦目变成了刺眼,篡改了时间的黑白和自然的逻辑。而我们每天面对的,是被改造过的不实之夜。

一直记得那一段黑夜。让我流连。

我思考,人类应做好两件事:一是点亮黑夜,二是修复黑夜。

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让孩子写作文有画面感【二】

那是一个老妇人,宽大的袍子都遮不住她瘦小的身子,冰冷的夜与红薯的烤炉悠悠吐出的白雾交缠在一起。看着过路的人如同匆匆的河水般地逝去,怀有无名郁闷的我不禁轻轻叹口气,为那小摊无人问津的画面,也为自己。

“吱呀,吱呀……"一辆掉了漆的向左边歪斜的小车干巴巴的在***。我停住脚步,倾听着。“你怎么来了?”“唉,放心不下你呗。”带着浓厚方言的嗓音响起,憨厚而老实。是位老伯,有些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是夫妻吧?”我猜测着。“我给你做了几个菜,全放这被子里裹着呢,快来吃,不然就凉了。”“回去吃不也一样吗?"“我怕你饿坏了,就送来了。"老伯手脚麻利地拆开包装严实的饭盒,变戏法似的掏出一张黑乎乎的折叠凳,拉着袖子仔细地抹了好几遍:“快坐。"“你呀,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性急……”老奶奶嗔怪道,那略微浑浊的眸子泛起了点点亮光,烤炉的暖意和丝丝的甜蜜都融入其中。老奶奶笑了,路灯橘黄色的光填平了那脸上的沟壑,柔和了棱角。她移开盖子看了看炉膛,“哄”的'一声,整个画面漫溢开一阵暖意。

“咳,咳……”“真是的,要多加点衣裳保暖呢。”老伯半皱眉毛,起身拿了一条厚实的围巾。“别动啊。”老伯小心翼翼地绕着围巾,像是把满到快要溢出来的爱绕了进去。他的手指笨拙地穿过老奶奶的发丝,如同穿过那悠久的岁月。一圈一圈,时间被拉得很长很长,那黑白相间的格子图案,盛着沉甸甸的爱的念想。最后,他温柔地把老奶奶几缕垂着的柔顺而花白的头发,捋到老奶奶的耳后。二人相视一笑的瞬间,画面是那么温馨和谐,叫旁观者的我也不知不觉的上扬嘴角。

此时,无形的默契将嘈杂的世界划开。在这个平常的角落,在那淡黄的灯光下,他们的身影显得渺小,但画面却美丽动人。起风了,并没有吹走炉身的温暖。我突然为自己的同情而感到羞愧—— 这样的老夫妻已经拥有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而我却还在苦苦寻找,时不时地郁闷。多看几眼吧,流连一番吧,这久违了的画面!

红薯烤炉继续漫溢暖意,我不能再留恋,不舍地转身。我要赶紧跨出坚实的脚步,去描绘属于自己的美丽画面。

让孩子写作文有画面感【三】

所谓“画面感”就是用语言文字描述一个画面,通过一定方式的描述营造出一个意境,取得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同身受的效果。元代马致远的《秋思》最能说明画面感在文学作品里的强大感染力。全曲分三组罗列九种事物:“枯藤老树昏鸦”深秋肃***氛围画面呼之欲出;“小桥流水人家”充满江南温暖风味,与上句之肃***形成强烈反差;“古道西风瘦马”主人公始出场,却是风尘仆仆人困马乏孤苦伶仃的感觉。三个画面的营造,犹如蒙太奇镜头大手笔的组合,视觉冲击力强劲无敌。至于后面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不用再多说了,也唯有“断肠”二字可以形容此情此景了。古人极度推崇此曲,还将此罗列景物营造画面的修辞方法称为“列景”,中间无一虚字联接,堪称意象集中的极致写法。其实,我们随便看哪一首唐诗宋词,都少不了画面之美,尤其是素有“诗中画画中诗”之美誉的王维的诗,画面感营造之妙处俯拾即是。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记叙文(或更广一点说文学作品)所运用的形象思维,其实就是用画面来思维。在记叙文教学中抓住“画面感”这个关键词,可谓切中肯綮、抓住了记叙文的命脉所在。

记叙文主要用来写人记事。写人,要让人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事件中去表现性格展现精神;记事,事中总少不了环境的渲染人物的交代,这其中少不得要描写的文字。所以,记叙文要生动起来,要营造画面感,只要抓住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这两大类描写技法,通过描写来创造画面感,应该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谈到人物、景物描写,为了行文的`方便,也为了内容的准确表述,我们首先有必要对“描写”进行一下界定。按语文教学界一般的说法,从描写内容来分,可以把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又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类,还有人多分出一个神态描写,其实我们可以认为人物的肖像描写包括了静态的外貌描写和动态的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范围分,可以把描写分为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可以把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把一个人物写活,无非是让他又说又动又想,还要让他所说所做所想都独具特点。不同的人物就将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描写按不同比例配合。这么一说好像很简单。只是让人担心的是:好像一篇好作文可以像配比药液一样按处方配备,有亵渎创作高尚的嫌疑。不过,话说回来,让初学写作的学生,知道写一个人是这样写外貌,这样写动作,这样写语言及心理,把各种人物描写方法烂熟于心,甚至哪一类人说哪一类话做什么动作也来一番研究,未尝不是一个简便经济的做法。大可不必有陷入八股文窠臼危险的担心,或扼***祖国未来人才想象力的忧虑。

根据“画面感”营造的需要,人物描写中外貌描写应突出写该人物最具特点的脸部器官写,按鲁迅的说法,主要是写一个人的眼睛。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集中搜集各种写人物眼睛的名段,分析归纳词语,学习写作的总体方式,如工笔细描、写意速白描、漫画夸张等。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期集中学习如何写人的头发、胡须、其它五官,特别还有人的笑脸的写法。经过这么有计划的一番修炼,通过写人的外貌,营造出画面感,使人如见其人。在这里,最需大力批判的学生作文写法是:某某有什么样的头发,头发下面是一双什么样的眉毛,眉毛下面是眼睛……这样的写法不知始于何人创造,流毒甚远。

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如何突出画面感呢?按笔者的经验,人物语言描写中一定要配上人物说话神态的描写,而且人物表情变化的词语一定要丰富多变。至于动作描写,则应注重人物连续动作的描写。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天雪地捕鸟一段的动作描写“扫雪”“支匾”“系棒”“牵绳”“拉”“罩”等,无一重复,且精炼准确,让人轻易想见捕鸟之乐趣。再如《故乡》中少年闰土月下刺猹那段的动作描写,也已成效仿的经典。另外,语言动作描写还应学会细节描写的运用,语言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口头禅,动作描写可以写人物的某个习惯性动作,这样人物自然就活起来了。

景物描写应该是最好营造画面感的了,但奇怪的是学生最憷的就是写景的作文了。这其中除了学生情感的调动不足的原因之外,症结就在于对景物描写技法的掌握不到位。在景物描写中,应该要借鉴影视摄像师的感觉,学习摄影师如何运用不同的视角来表现一个景物。迁移到写作中,就表现为对景物层次的安排。摄影有远中近景,有特写,有俯拍有仰拍,写作同样也可以用文字把这样的层次感区分出来。另外,就是强调色彩感在写景中的表现。写景说其实是写颜色的变幻。可以教学生积累与运用表颜色的形容词的使用。

当然,在作文中纯粹的写景机会应该不多,的是有人有景的场面描写,就像我们观看影视片时发现的,纯粹的风光展现确实不多,的是人景物交融的盛大场面。所以学会场面描写对画面感的营造至关重要。场面描写有几对结合要素,一是中心人物和围观群众描写相结合,中心景点和周围环境描写结合;二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三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不少古文名篇,比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醉翁亭记》就是写景写大场面之景的绝佳范例,限于篇幅,不作分析。总而言之,营造画面感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描写这个表达方式的运用。

在学习如何营造画面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技巧还是次要的东西,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养成一种凡为文必注重画面感的自觉意识。比如学生记事作文中常见的弊病是写一件事(特别是写游记写春游野炊之类的作文)按时间顺序事无巨细从头记到尾,没有详略安排,没有描写,没有个性感悟,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并非学生不会描写不会抒情,很多时候,是他们不知道要停下来描写一番,要让读者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只求写完,或认为记叙完整就是好作文。假如他们本身已拥有要营造画面感的强烈自觉意识,是绝不可能去写这样流水账式的文字的。

将营造“画面感”这个关键词贯穿于记叙文写作的全过程,确实能树立起学生凡为文必须讲求生动的自主意识,在阅读课中,也能自觉地去分析课文如何营造生动形象的画面。作文之法千千万,抓住肯綮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让孩子写作文有画面感【四】

夜宿周庄,木格窗没有掩好,格外古戏台“咿咿呀呀”的唱声,雨水滑过鱼鳞瓦的滴答声,一齐流进我的梦里。

恍惚间,又回到童年的小城。

小城缺淡水,没有古镇的河道,只有一条雕刻着铜钱蝙蝠的石板街纵横其间,承载着行人,盐车,仿佛天然的素琴上面跳动着的每一个音符令我沉醉。

“快呀,快呀!”一群上学的娃娃们跳跃在古老的青石板上。“吱呀”谁家柴扉轻启,走出来的是提篮浣衣的妇人,还是蓬发未梳的稚子。“吱呀”自行车碾过石板,留下跳动的音符,邮递员疾疾地杂耍般地走过……我躺在藤椅上听着,傻傻地笑。

最妙的还是听雨,向上看,听雨声落下,雨珠跳起,眼前想象着水珠拨拉轻弹,甘霖般打湿了飞檐上的辟邪,沿着黛瓦间沟汇集,没过丛丛瓦上草,草叶洗得碧绿,油油地在屋顶招摇,装点着古朴单调的屋顶,装点着屋里人淡淡的梦,然后呢,它流过一片一片的瓦,将瓦片儿洗干净,在瓦当处聚在一起,在向下,在石板上敲出一个玉石一样的音符。???雨势激烈时,满屋的瓦便“铮”然齐鸣,如铁板琵琶。

我的家对面是一个老年的活动室,那里婉转动听、珠圆玉润的声音便徐徐飞进堂前,年少的我,听不懂唱词,只知道在戏曲声之外,隐约可以听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大是大非的沧桑。下雨时,雨声歌声汇合一体,穿过弄堂缓缓传来,在记忆深处积淀起来。

后来这一切渐渐消失,搬进高楼,听不见磨刀老人的吆喝声,邮递员自行车的铃声,雨水打在铝合金门窗上,像单调的电码,万籁俱寂的屋里,我戴上耳机,听丝丝雨声,听着听着,我仿佛又回到了石板街上,“叮”雨声又出现了,“啾”雀鸣又出现了。

看到这画面,我不禁在想:这哪是出游啊?!分明就是回家,回到那个已经模糊的家,但我始终是异乡的异客,因为周庄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周庄,终究,我只知道在每一个以后的夜里,徒劳地在记忆深处……

我实在不忍心去惊动窗外的世界,因为这样的画面,让我不忍离去……

让孩子写作文有画面感【五】

两边的茉莉花瓣颤颤巍巍,没有生机一般,仿佛一触即落。一会儿到家,竟然发现家中夹杂着水泥、松土味地上。满是玻璃杯子的碎渣和那刺痛双眼的鲜血。

那玻璃渣泛着丝丝的寒光,像晶莹剔透的珍珠,再无奈只得忍住眼泪,去尽力寻找那熟悉的身影。但却没有找到母亲,心一下子就沉入谷底。“叮铃铃叮铃铃”的电话声音如约而至的响起。这声音仿佛构成了一个无孔不入的.深渊,令我颤抖、彷徨、害怕。抖擞的拿起电话,生硬而又干涸的呢喃声说“喂”“小琳,快点来医院,***跌倒了,不过幸好伤的不重”邻居王大妈的声音传来。飞快的跑着,道路两旁的柳枝依旧在摇曳着,构成一道碧绿的风景线。而唯一不同就是纯白的茉莉花飘出淡雅的芳香,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紧绑的心瞬间松弛一般。摘下一束茉莉花,进入那满是刺鼻消毒水的医院,轻轻的推开医院的房门,映入眼帘的是母亲那被白色纱带包裹着的双手。好像蚕茧一般安静而又静谧。而父亲此刻紧握着母亲的另一只手,安详的睡着。邻居王大妈说父亲一听到妈妈跌倒的消息,就连忙赶来母亲脸上挂着苹果一般甜甜的微笑。

不苟言笑的父亲竟然表现出对妈妈的关爱。不愿打破这样美好的画面,静静端详一会,便蹑手蹑脚的将那一束散发着阵阵邮箱的茉莉花放在床头。却意外地惊醒了母亲。刚要着急的询问母亲的伤势。母亲便做了一个手势,指了指像一个孩子般正在熟睡的爸爸。意思浅显易懂。让我不要惊扰了爸爸。再接着小声点说“孩子,我没事!让你担心了。”

昨天晚上母亲一整夜没有动,因为怕她自己的移动会惊醒到一直在为这个家操劳的父亲。阳光滑落树梢留下斑斑驳驳的碎影,而屋内的那浅浅的茉莉话香,却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一样,深深地,像一坛埋藏多年的老酒;淡淡地,像山峦里的一泓清泉……奶白色的云点缀着湛蓝的天空,淡雅的芳香弥漫鼻腔。纯白的记忆弥留在脑海。构成了一幅让我流连的画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