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明确一下读书笔记的原则:
1. 不要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笔记是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的工具。笔记代替不了思考,只能作为思考的补充。
2. 做了笔记,要多看,否则,毫无作用。
3. 不要依赖笔记。笔记的作用就是让你不再需要笔记。
再说一下读书笔记的几个误区:
1. 笔记就是摘抄
摘抄是最没效率的方法。如果需要记录大段的原文以供引用,请拍照。这就是数码时代的便利。
2. 笔记就是给一本书画大纲
这同样是效率极低的方法。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全部都使你感兴趣,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而且,仅仅因为“这本书里有这样的内容”,就记下自己不喜欢也不需要的东西,会影响做笔记的积极性。
3. 笔记要保存起来,时时翻看
前期确实如此,但如果一本笔记做了几年,当你需要时,还得翻开笔记去查——那这笔记做了有什么用?你的知识是储存在大脑里的,不是储存在笔记里的。笔记只有两种:一种是原文,以备查询(拍照或者用电脑录入即可);一种是思维架构,帮助完善知识体系,用完就可以丢弃。
说说我的笔记方法。
当你看一本书,读罢一章,觉得信息量巨大,醍醐灌顶,拍案叫绝,恨不得马上把这一章画大纲、抄下来——这时,先别忙着这样做。
先问自己:这一章里面,感兴趣的是哪些?有哪些能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比如,读古希腊史,你也许不会对克里特宫殿里有什么器皿、迈锡尼人驯养了什么家畜、伊奥尼亚人种植了什么作物感兴趣,你比较感兴趣的是:希波战争的整个过程。它是如何发生的?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有哪些经典的小战役?
那么,带着这个问题,再读一遍,其他无关的信息,不要理会。
读的时候,看到任何一个不懂的词、不清楚的概念,立刻上网查,务必弄明白。
当你把这个过程梳理清楚了,好,眼睛离开书。现在,请你在心中想象一个听众,用你的话把这个知识点解释给他听。
说的过程中,遇到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停下来,上网查,马上弄明白。
等你可以流畅地把“希波战争发生的全过程”解释清楚了,打开笔记本,在本子上记下要点。这些要点,就是你在叙述时,那些比较重要的节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
下一步,请你思考,这个东西,可以跟知识体系中的.什么联系起来?
你通过这个知识点,可以联想到什么你已经知道了的东西?
以这个点为圆心,把它们记在它的周围。
这就是你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图式。
好了,这个知识点已经告一段落,请在笔记下面标明日期、书名、页码,然后就可以翻开下一章了。
接下来,只需要每周一次,或者几天一次,翻开这几天做的笔记,根据自己记下的图式,将这个知识点完完整整地回忆出来。
然后,根据周围的联系元素,将它在你整个知识图式中过一遍。
直到你对这个点已经烂熟于心,这则笔记也就完成它的使命了。
文/杨绛(注:钱钟书夫人)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钟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钟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钟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 “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钟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钟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杨绛敬序 二零零一年五月四日
在我们家能品尝到很多的美食。有爸爸做的意大利面,外婆做的罗宋汤,爷爷做的糖醋小排骨,奶奶做的奶昔……而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最最拿手的揶汁西米露。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的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家里又正好没有什么吃的东西,我就请求妈妈给我做一碗揶汁西米露。
没过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揶汁西米露就展现在我的眼前。揶汁诱人的香味传遍每一个房间,让我馋得口水直流三千尺,我忍不住喝了一调羹,那滋味完全可以与饭店里的大厨媲美——揶汁又香又甜又解渴,美味极了;沉在下面的小西米,像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球,富有弹性,我一口咬下去,它又像顽皮的小孩,轻轻松松地躲开了,又从我的喉咙里滑落下去。
那美味的椰汁西米露让我至今都无法忘记,我经常是吃了第一口,又想吃第二口……真想把着美味佳肴一口气全部吃完。
现在,只要妈妈一有空,我就会让妈妈为我做椰汁西米露。要是哪一天妈妈不在,我满脑子都想着椰汁西米露,真馋啊!唉!看来只有自己学会做椰汁西米露,才能不让胃里的“馋劳虫”爬出来。
现在我们所来到的就是金仓湖郊野公园的门口。看,那儿有一辆用花拼成的自行车,他五颜六色的,为金仓湖增添了许多乐趣!瞧!那儿一些人围着那喷泉干嘛呢?走进一看,哦,原来是在看刚刚从睡梦醒来的白鸽啊!你们看,它那洁白如雪的羽毛,多美呀!
接下来,我带大家去看的'是风林秋千,它一次能坐八人,厉害吧,你想去坐吗,那就跟我来。哇!原来它吸引了这么多旅客啊,看来你没那福气去坐喽!
再下来,我带你们去沙滩训练营玩一玩。那儿能令人回忆起童年,你去了,一定会回忆起童年的许多趣事的!
最后,我带你们去的是金仓湖中间的小岛,我们可以通过湖中一座小桥到达那儿。到了那儿你就能见到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草,回风吹来,小草们便乖乖的向风姐姐点头。
怎样?金仓湖的景色不错吧!
假期出游成了人们释放工作压力的主流。每当说起旅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点人认为自助游是第一选择,然而有些人更喜欢跟团游,在我看来,我喜欢前者。
In the first place, if you choose DIY tour, you are capable to select your own itinerary. As we all know, the biggest disadvantage of package tour is that the tourists have to follow exactly the travel agency’s schedule, this is not going to happen to a DIY tour, you are free to stay in the scenic spots as long as you want. If condition permits, self-driving tour would be wonderful, you don’t have to book traffic tickets and wait for time table, you almost can travel to the place whenever you want.
第一,如果你选择自助游,你就可以选择你自己的行程。众所周知,跟团游的最大缺点就是游客必须得遵循旅游机构的安排,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助游上,你可以自由地待在景点多久都行。如果条件允许,自驾游是超赞的,你不用买票,也不用等时刻表,你基本可以是什么时候都能去你想去的地方。
In the second place, the case of tour guide force tourists to buy souvenir is always on the news, some of them even use violent to hurt the tourist who are unwilling to buy something. By contrast, if you are in a DIY tour, certainly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this problem. It’s your choice to by souvenir or not.
第二,导游逼迫游客买纪念品的事情经常上新闻,有些甚至用暴力去伤害那些不想买东西的游客。与之相比,如果你是自助游,你肯定不用担心这种问题。买不买纪念品是你的选择。
To sum up, given the factors that I have just outlined, it is wise to support the statement that chooses DIY tour when you are going to travel. I’m sure you will be free as a bird.
总而言之,鉴于我刚才提到的因素,旅游选择自助游是明智的。我敢肯定你会自由得像只鸟。
寒假里的一天,外婆告诉我说:“斐斐,外婆带你去吃生煎馒头。”我不屑一顾地说:“生煎馒头我可吃多了,没什么稀奇,不去了。”外婆笑嘻嘻地说道:“我今天带你去吃的呀,是上海滩鼎鼎有名的大壶春生煎,它可是与众不同噢。”
将信将疑的我跟着外婆走出了家门。
坐上车,跟着外婆很快我们就到了目的地--福建中路上的大壶春生煎馒头店。还未到店门口,阵阵香味已经扑面而来,再看店门口,一条长长的队伍已经像巨龙般呈现在我的眼前。只见里三层外三层的队伍把原本就不大的小吃店挤得水泄不通。原来要吃上它还真不容易,既要先排队买票,又要再排队等着拿生煎,最后还要排队等位置噢。
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终于等到了上桌的那一刻。只见它白白的身体裹着薄薄的皮儿,馅儿不多不少,肥而不腻,味道甜中带鲜,尤其是生煎的底部脆而不焦,还有那缕缕的葱花、香喷喷的芝麻点缀在它的“身上”,真是让人百吃不厌,与众不同,吃了还想吃。
早已饥肠辘辘、垂涎三尺的我迫不及待地用手抓起一个就往嘴里送。外婆在一旁急着对我说:“慢点、慢点,可别烫坏了嘴”。我哪听得见外婆的话,张大嘴一股脑儿就咬了起来。哦哟!不好,滚烫的汤汁涌入我的口中,把我的上颚烫起了小泡。外婆心疼地忙帮我吹冷气。尽管烫痛了嘴,但还是不能阻挡我放弃这美味的点心。经过了第一口被烫的教训,在外婆的指导下,我先轻轻地咬了一口生煎的皮儿,再慢慢地吸出包子里的汤汁,然后嚼掉馅儿,最后吃完那最美味的脆脆的底部。啊!真是人间一美味啊!
回家的路上,我边回味着那生煎的美味,边想:大壶春的生煎的确与众不同,我一定要带我的父母与好友再来品尝这美味的上海名点。
“你就是我心中的棉花糖,甜蜜的梦想……。”这是至上励合唱的《棉花糖》。是我最爱听的一首歌了,我不仅爱听棉花糖,还非常喜欢吃“它”呢!
在中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比如:北京的烤鸭、阳澄湖的大闸蟹、苏州的豆腐干……,上海也有南翔小笼包子、城隍庙的五香豆、梨膏糖……。可是,在我心中样样都比不上我的“棉花糖”!
有一次,爸爸带我去城隍庙,我一进门,看见了冰糖葫芦、棉花糖、刀切馒头等等,可是,我那时才4岁多,看到了棉花糖,还以为是一片云朵呢!它的形状就如一片片在天空中漂浮着的、稀疏的、洁白的云,十分是好看!我对爸爸友好的笑笑,殷切期望地对他说:“爸爸,爸爸最好了,快快把云儿给我吃吧!”我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棉花糖。爸爸见了,笑了起来,他领着我去买,买回来给我吃前,对我说:“朱朱啊,这是棉花糖,不是云儿。”我才恍然大悟。现在回忆起棉花糖甜甜的滋味,想起它,我就馋延欲滴。
我真想大声说:“棉花糖,味道好极了!”
今年的寒假,我在日本愉快的度过了。那儿的泡菜是我回味无穷,这道菜已经成了我的最爱。
泡菜是属于韩国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再流传到日本。泡菜营养丰富,我们一家特别爱吃。所以我决定,从爸爸那儿这里学做泡菜以后可以亲手做做给外公外婆尝尝。
做泡菜一定先要买优质的大白菜,然后将大白菜洗干净,放在冰箱里浸泡10到12个小时,还要把它们放在阳台上晾干。在切些苹果片与生梨片。把晾干后的大白菜与切片后的苹果与生梨放入罐子内,放一层,涂一层泡菜酱;放一层,涂一层泡菜酱……还得把这个装满泡菜的罐子密封,放入冰箱。大约5天后那泡菜味儿就能从冰箱里传出来了。“开饭喽!”外婆喊道。我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泡菜多上饭桌。“哟,今天有泡菜吃呀,一定非常美味吧!”站在一旁的外公早已是垂涎欲滴。大家先夹一小口泡菜,从表情上可以看得出,他们都对这道菜十分满意。于是,他们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他们品尝着泡菜,嘴里不住地啧啧称赞:“美味,真好吃啊!”当我正想夹一小块尝尝味道时,呵!碗里只剩下几片菜叶子了!
啊!我成功了!泡菜的味道好极了,有空你也要去尝尝这泡菜,一定会让你大饱口福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