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女童遭两车碾压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现在小悦悦在广州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接近脑死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彭宇案”诱惑的“缺德”
近期,一批所谓“彭宇案”及其判决受到舆论的持续关注,并被认定为“道德滑坡”、社会冷漠的原因。似乎在一切人际碰撞中,老年人都倾向于讹钱,而年轻人都是助人为乐者。这种看法其实很粗鄙,客观上,它替我们社会的道德冷漠找到了一个牵强的借口。
我们所提倡的道德,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与实践,它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利己倾向构成一对矛盾,正因为如此,践行道德从来不是一件可以风行天下的事。中国所谓“道德滑坡”,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一个概念,那时候,很多人已经严重不满于社会的道德状况了。现在用“彭宇案”来解释“道德滑坡”,显然缺乏说服力。
不可否认,“彭宇案”会增加助人为乐者的顾虑,但“彭宇案”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老人倒地后,很多人倾向于围观,却无法解释人们围观倒地老人之前的道德问题。在南京“彭宇案”中,彭宇描述倒地老太是被人撞倒的,但肇事者扬长而去;在江苏南通“彭宇案”中,被压在三轮车下的石老太,是被其他过路车辆剐蹭翻车的。如果倒地老太们因为向“彭宇”索赔而消解了社会的道德热情,那么,应当对老太们倒地负责的人扬长而去,本身就是因为他们缺德。老年人也是道德失范、社会失序的受害者。
当前,我们社会的道德状况确实堪忧,但人们“缺德”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却必须准确“定位”。追根溯源,再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疗效。即使“彭宇”都是无辜的,法院判决他们不必为老人们受到的伤害承担责任,结果也仅仅是排除了人们助人为乐的后顾之忧,但是,还不足以形成对助人为乐的正向激励。谁来为老人倒地受伤承担民事责任,这仍然无解。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时时刻刻,在人类道德的广阔领域中,扶起倒地老人其实只是其中一朵小小浪花。就是“助人为乐”这一道德律令,其内涵也相当丰富,外延也堪称广阔,扶起倒地老人也只是其中“一件小事”。如果有老人摔倒,有的需要我们伸手扶起,但从救护常识上讲,最恰当的做法应当是给120和公安机关报警,由专业机构来负责处理。我们之所以袖手旁观,不是因为倒地老人可能讹诈钱财,而是因为我们患了社会冷漠和道德冷漠症。所谓“彭宇案”的教训,其实只是一个借口。
最近,武汉有位老人倒地后无人扶起,大家止于围观,舆论认为这是“彭宇案”的恶果。我们可以把“彭宇案”当成不扶起倒地老人的理由,却找不到公共汽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的借口。武汉的公共汽车都有2到3排“老弱病残孕专座”,共有4到6个座位,很多年轻人上车就坐在了这些专座上,有人给老人让座,但拒绝让座的人更多。南京有位名教授最近还撰文说,公共汽车座位就应该“先占先得”,老年人应当放弃让年轻人让座的念想。这种情形,用“彭宇案”就解释不通,只能归咎于公民意识淡漠和“缺德”。
现在,大家都在感慨社会诚信缺失、权钱交易、食品商人和医院唯利是图、学校违规收费,其中很多属于制度问题,但归根结底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其根源值得认真反思。反思是一个重建社会道德秩序的过程,它需要有宏观的视角,从人性、制度、观念与实践等多角度切入。道德冷漠的人,常常伴有良心上的不安,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借口,就能给不安的良心带来莫大安慰。这是“彭宇案”的诱惑,我们必须摆脱这种诱惑
第一次收到她们的照片,我十分震惊:她们不怕危险吗?
那是一个燥热的黄昏,天空没有风,小镇上潮水般的人流涌过正街,夹杂了刺耳的叫卖声和喧嚣的吵闹声,朝公交站台扑来。我抬头瞅望远处街角,一辆三轮呼啸着以s型弧线飘逸驶来:“帅哥,搭车不?”我摇摇头。眼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我无聊起来,不禁低头。突然!我看到地上似乎有一百块钱。头,向左转一转,好像没人看;向右转一转,好像也没人看。左脚移一步,右脚挪过来,左右再瞅一瞅,轻轻一蹲,“我抓住它了!”
咦?好像不对。我翻过“一百块钱”,原来是张卡片。翻转一看,呀!后面印了张美女的照片,似乎很热,都舍不得穿衣服。除了照片,还印有“某某酒店某某服务,请联系某先生,137********专车接送”等字样。第一次见到这么具有吸引力的广告文案,不禁多看了一眼。
可是,我发现上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地点。
接着又想,最近风声这么紧,她们不怕危险?
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都为各自的生活奔波辛劳,在这里打拼。我想,照片上的美女应该都是具有奋斗精神的勇士吧。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在逆境中奋发图强,风暴来袭,躲!地震来袭,避!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种虽万千人吾往矣,无惧无畏的高贵品质不值得学习吗?
可是我又发现,这种无惧无畏的高贵品质大多不属于照片上的美女,而是源自于她们的老板。
我又陷入沉思了。她们的老板是谁,居然这么高贵大气,气节凌云?
她们的老板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中头戴头戴弗吉尼亚帽的自由女神。(虽然他们的`老板不必亲自像女神一样袒胸露乳。
她们的老板是,跪下仍然奋力掷出长矛的斯巴达国王。(虽然斯巴达死了,老板却有金钟罩和铁布衫。
她们的老板是,被斩后却“猛志固长在”,好端端走路的刑天。
呜呼!有的人死了,其实没死;有的人活着,确实活着。
我想生活在没有高考的时代。那时候就不用整天埋头在教室里,被眼前那一摞摞厚重的书本遮住人生的视野。那样,亲爱的老师们不用埋头在一摞摞卷子里,为我们有意、无意的考次糟糕的成绩而大费头脑,更无需为了让我们能够专心做那么些累人的习题、背诵一些枯燥的教条而大费口舌进行说教。外界的世界是灿烂的、开阔的,蓝天、白云都会那么真切,大可没有必要让书本把整个头脑折磨的迂腐而木讷!
我想生活在没有高考的时代,那时候可以漫山遍野的欣赏花草,观察、记录、思考一些身边的自然景象,感受最真切的.生活。假若可以,每天都可以躲在树荫下,悄悄读几页书,或者与身边的小花小草、天空的小鸟,偶尔玩一些小游戏,不必担心被各学科烦躁的知识所包裹,没有太多空洞的精神说教,更无需为那么些繁琐的试题而累大头脑,整垮身体与意志。
我想生活在没有高考的时代。那么,亲爱的老师们的主要精力,就不是那么些空洞的理论与推理,有的时间,我们在现实中总结、发现点点滴滴的知识,无需估计这个题会考、那个题不会考而受第一范文网纲的束缚,有的时间,我们每个人可以去发现自己的一点点特长。假如,高考之前就可以获得那些自由,那么就可以找寻一片没有肮脏分数与作弊的纯净学术氛围,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两门课程去认真地咀嚼与揣摩,不必顾忌刁蛮的,专门选择那么些自己不喜欢的问题去考。自己就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主宰,只要身边有那么一些智慧通达的师长,不是那么些为了谋求个虚荣而违心地强迫大家学习的书匠,从身边指导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道路,多么自由、多么开阔。知识的世界固然繁琐,然而,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有的事情都变得简简单单。
我想生活在没有高考的时代。那时,就没太多的考试压力,对人才的认识也不是以死板的分数为标准,那时,我们可以自由的博学,不必在乎会因为对一两科知识的厌烦,而让高考体制抹***自己的全部才能。假若可以,知识的疆界就不单单是做数学题、背各种各样繁琐的问题。那时,就可以放开手脚在各种名著里攻读,感受名人的精神生活,而不必被一些钻进习题集的迂腐书生的认识绑架个人的追求,更无需为各种让人不开心的考试而远离自然与生活,进行各种繁琐的训练。
我想生活在没有高考的时代。那样就没有各种各样的学术论文、职称评审的****现象,老师们无需费尽心思去讨好各级领导,并倾尽一生的去追求各种肮脏的荣誉,他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目光放在让学生获得最有益发展的角度。而不会像现在这样,为了一而再的提高分数,歇斯底里的布置各种各样的作业,那些做法早已让学生厌烦,然而,那些所谓的精神说教者们,还在苦口婆心的唠叨着:不好好儿学习,考不出去,就在家种地吧!然而,看看那些费尽气力、耗尽家中无数资财考出去的,还不是在大城市的一角里,拿着低微的工资享受着“月光族”的贫穷与无奈吗?还有,今天的教师们只是为了考试而教育,又有几人真正深通与遵循教育规律育人?一个高考的体制,让全民都陷入追求高分数的恶性教育循环之中,多么迂腐,多么不智不值呢?
我想生活在没有高考的时代。那时候,就可以学习一些狩猎的基本常识,可以养殖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学习有趣的耕种知识,更可以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曾经,那时候的教育天地是多么的开阔呢?然而,即使像今天这样,呆头呆脑的钻进了书本教条的深处,我们依然不能抱怨知识对庸人的捉弄。依然要调整自己的厌烦状态,高呼着:“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