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11月27日,我校举办了一次冬季运动会——接力赛项目。
早上九点钟左右,全校三年级至八年级的学生迅速来到了运动场。排好队集合后,由学校冯主任主持了运动会开幕仪式,第一项是“升国旗、奏国歌、敬礼!”。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仿佛回到了一年前和两年前的情景:我们班一次一次取得了成功,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灿烂的笑容绽放在脸上。或许,那是一场梦!忽然,国歌声停止了,我才缓过神来。最后,冯主任宣布:“20XX年冬季运动会正式开始!”“哦---!”人群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欢呼雀跃,差点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远远未把心中的喜悦和激动完全表达出来。
当我们李老师一一点名后,我们班的运动健儿们像箭一样向跑道飞过去,好像“欲与天公试比高”。我不是本次比赛的主角,但我不由自主的与班上的吴奇莲、张杨等许多同学组成了阵容较大的啦啦队,为运动员呐喊助威!为集体出力添彩!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运动员们跑了起来,一场激烈而紧张的比赛开始了。第一棒是何茹莲,不知是她太紧张了,还是对手太厉害,头一回就跑在了第三位,我们不禁为她捏了一把汗。紧接着,我们班上的“飞毛腿”谷宇翔、邓承斌和谭欣同学陆续出场了,啦啦队声嘶力竭地吼道“五一五一,永远第一!”喊声响彻了运动场,像是给我们的运动员们注射了一股无尽的力量,随着我们一浪一浪的加油声,他们奋起直追,使出了全身气力,但又沉着迎战,做到不丢棒、不失误,从第二棒传到第三棒、再到第四棒---,从第三位追到第二位,一步一步缩小差距。约过半个小时,最后一位同学罗策恒上场了,看他那股劲头和自信,好像给同学们暗示着“同学们,看我的!”接了棒,像箭一样飞了出去,好像我们的眼睛还跟不上他的脚步,几下就超过了第一位,迅速冲到了终点,并高高举起了接力棒,我和同学们一下子就涌了过去,抱成一团,在那里欢呼,在那里庆祝,有的同学还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时,我们的李老师带着满脸的笑容走过来说:“同学们,体育比赛既是一场竞技活动,又是一场团结、拼搏,沉着应战的集体活动,你们辛苦了!”比赛结束了,我们班取得了第一名,但李老师的话还扎在我们的心里。
“双节假期”让很多人过足了瘾。不过,也有人伤心;那就是远在农村的父母们。今年双节期间,我看到一条新闻报道,看后心里一直酸楚楚的。
山西吕梁山有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男的叫李兴桂,女的叫张秀连。双节之前十来天,这对老夫妇便开始忙乎起来了,“吱呀吱呀吱呀……”推着村边那台沉重的石磨转了一圈又一圈,鲜红色的辣椒越磨越细。张秀连撒上盐和蒜,再磨几圈,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老人家一想到再过两天孩子们回来就吃到这香喷喷的辣酱脸上的笑容像开了花一样。老人还把被子拿到外面晒了晒,就等着孩子们回来了。
老夫妇一共育有6个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也都很忙。为了准备足够的辣酱,老两口起早贪晚抓紧时间用石磨碾压着辣椒,白天磨好辣酱送到集市上加工,晚上回家后再把平时收集的.瓶子拿出来刷洗干净装满辣酱。他们盘算孩子们走时每人都能多带上他们最爱吃的辣椒酱。一切准备好了,老两口高兴地期待着儿女们早日回来过个团圆节。
10月1日前的一个下午,老人家一连接了几个电话,先后得知孩子们一个都回不来了。听后,两位老人哭了:“哪怕回来一个呢。”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哪怕回来一个呢。”老人家多么简单的祈求,多么朴素的期盼啊!可是,他们只能眼巴巴看着一瓶瓶装好的辣酱默默地流泪!
妈妈常给我讲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新闻报道中的6位儿女,他们忘记了时间是平等的,在儿女们长大的同时,父母也会老去,身边的一切也都在慢慢老去。生命犹如一棵新鲜的蔬菜是有保质期的,过了这个保质期,将无法为它回鲜复嫩。我想,老人的6位儿女事先应当好好商量商量,安排一下回家看看老人,怎能让老人家空守失望呢!
但愿天下的儿女们趁着父母健在的光阴尽尽孝吧,因为父母们已不再年轻。别让父母空守失望心酸,别给自己留下无可挽回的遗憾!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被惊吓到,这本书是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该书集合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资深编辑和记者的采访手记,这种形式的书看起来确实有挑战,没有想象中那样有趣,但幸好还是小有收获。
虽说电视、杂志、报纸、广播的深度报道都是在突出讲故事,都强调怎样把新闻做真,但是谈到具体的时候还是有差别。电视的深度要来自视听兼备的传播特性,比如在调查事实的.时候,可能报纸只能把回答写出来,而电视却能够展示记者质问时的表情,当事人眼睛乱转,欲盖弥彰的表情。但文字造就的深刻,可以跟大脑媲美,而电视则不具备这种深刻,你必须把话说通俗,而不能太抽象。而杂志的报道更强调事实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求记者提高采访质量,通过采访将充分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关系结合好,最完美就是将讲故事和讲道理同时完成。广播是这几类里最不容易让听众集中注意力的,它更必须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只有特别形象、生动,听众才能接受,并需要注意节目结构的松紧,不能严谨过头,应该从听众习惯角度来做到舒缓有度。
现象的东西可以穷尽,预设性的主题可以穷尽,但新闻事件不会穷尽。新闻故事是什么样的,决定悬念有多大,观众有多关注一则精彩的故事不是取胜在其接连不断细节,如果陷入琐碎的细节,不能够判断叙述的事实所要反映的问题之间有什么本质的联系。事实和问题之间必须有逻辑关系,读者看完事实报道后应该也就知道了发生这些事实的原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媒体的价值观念。
“以前觉得高而大的才有意义,或是观念性的东西才有意义。现在越来越理解到,提供好的文本,能够触动观众,哪怕只是感情层面的,也有意思”《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如是说。看得出来,新闻越来越注重市场,越来越注重读者的声音,而不是一味附和枯燥的宣传报道。
这本书中所有受采访的编辑和记者都强调一个记者业务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新闻专业的只是是最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和平等的视角。很多人说,做记者是天生的,他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能抓住平凡生活当中的新闻点。确实如此,我现在的视角很薄弱,既然先天不足,那就只有后天努力了。不只是专业知识,要广泛涉猎,把每次采访都当成学习机会,不仅是完成一篇报道,更是了解这个领域内、社会现象,接触和认识其中的人,逐渐形成自己的新闻理念。
一定的视点无不打开一定的视野,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盲区。它老提醒你,不能随时随地都是对的,当你持一种观点时,可能就背离了某种东西。这仿佛是在说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事情,每件你认为的必然都可能会出现转机。故事的结局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抑或者,一直没有结局,因此,我也不能只相信故事只有一种结局而一成不变。把自己看作是时代的记录者,追随时代千千万万的变化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