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把黄伟豪写的《数据分析思维:产品经理的成长笔记》一书看完了,虽然讲的是不同领域的数据分析思维,但也算是小有收获。
作者从事的是金融行业,具体来说是在四大行中的一家工作,从技术岗位到产品岗位,跨度较大,书中讲述了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数据分析案例,通过数据指导业务发展。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用到很高大上的算法、模型,即使是使用最基础的分析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提供不同的思路,同样是可行的。除了提到工作中的案例,作者还介绍了他是如何走上数据分析之路,他的工作方法,对数据分析在工作中的应用,面面俱到。同时,作者也展望了,从IT时代到DT时代,银行业从业者该如何去迎接挑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是否切实可行,那就不是我这个外行人能评述的。
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到他自己也在运营一个公众号—萌大叔的数据哲学,因为要写文章,每天除了本职工作外,业务时间用来看书、思考、总结,最后写成文章,作者曾连续三个月每天更新一篇文章,提到这些,我是深有同感,当然我的`产量、质量肯定是不如人家,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感觉就是有一只隐形的手在指引着我,促使我必须不断去思考这段我在工作中有没有新的收获,比如是否使用到新的工具,又或者说对工具中的某些功能的掌握是否更扎实,工作中是否有用到某种分析方法、工作思路又是如何形成的,把前述思考记录下来,一是对自我工作的总结,经验就是从一件件小事中摸索出来的。除了对现有工作的思考、总结外,必须把眼光放得更远,近期或远期有可能会用到的工具,现在是不是可以开始学习,学习的心得体会也可以记录下来,更能加深学习的效果,将来如果要用到,一时想不起来该如何操作,也有备份,这些事情都是当下及之后一段时间可以去做的。
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刚开始写的质量不高,但必须坚持下来,不断改进,从量变到质变肯定是有一个过程,而且这也要求自己必须不断去学习,只有不断的输入,才会有更多的输出。读书也是,不必只限于与工作相关的书籍,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涉猎不同类型的书,视野才会更开阔,多了解些东西,至少不是件坏事吧。
或许是最后一次这样叫你了,没人可以我这几天的心情,大概人生的低谷就是如此吧,据说生活差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就像钟摆一样,但愿如此。
卖机票的人总是一天天的不断催我,问我“明天要走吗?”我总是说再等等吧。我希望等待你的电话,等待你的问候,哪怕一句“志愿的事情怎么样了?”、“最近还好吗?”。朋友说快点出发吧,果断一点,等待都是徒劳。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我不知道如果我不联系你的话你什么时候才会打给我,我等不了那么久了,或许一周,或许半个月。
或许你永远不会明白我这两天是怎么熬过来的,昏暗的家里,我妈一直在哭,爸爸一直在客厅抽烟,他们要么吵的不可开交。我无法阻止,奶奶气回了老家。妈妈真的像是老了十几岁一样,没有了精致的妆容,头发也乱糟糟的,我很惊讶父母因为我会变得如此颓唐。那一刻我真的发誓我要让他们一辈子幸福,再也不要受这样的委屈。看着爸妈整天拿着钱去托关系,花钱请客,看着别人的脸色去求人,真的心在滴血,曾经让我多么引以为傲的他们,竟然也成了别人眼中可怜兮兮的父母。
亲爱的,星期天我父母在家吵架,我出去散心,又碰巧经过当初给你做巧克力的'那家店,又进去做了些饼干给你,当时只是一时冲动,但是想做给你是发自内心的,老板说姑娘你要送人啊,真是费心了。我笑笑说,只是不知道还能不能送出去了。
在一切好的和坏的境遇下都本能的想起你,想你的拥抱,想你的笑容。亲爱的,多么想在你怀里大哭一场,如今看来,却那么奢侈。
似乎好多愿望都渐渐远去了,比如,和你登华山,上大一的时候一起过圣诞节,和你去我最想去的法国。连能不能上大学都是未知数,恐怕考二本的人都比我幸运几千倍吧。
昨晚做梦,梦见自己没有被录取,梦见你冷漠的对我笑笑,越来越远,我一脚踩空,掉进黑色的深渊。我已经听说过去年跟我志愿一样填错的人今年复读了,我怕,但我必须面对。
亲爱的,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努力的生活下去,我会变得越来越坚强,你也是。
我想,如今离开是我能做到最奢侈的事了吧,对不起,原谅我的自私,我只是不愿在原地,离开令我伤心的城,换一个环境,应该会好许多吧。
愿一切都好,保重。
某某,你好吗?
其实,我不敢问,更加不敢对以前我们认识的人问这个问题。自从离开你以后,这个问题是我心里最敏感的地方。
我害怕从别人口中得知你现在情况,我怕听到他们说你过得有多好,甚至开始了新的恋情,认识新的女孩,准备结婚生子。所以,我选择了一个没有你和那些朋友的城市,一个人生活。
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想起你, 想起很多我们在一起的事情,偶尔也会有幸福感,大多是离开时的遗憾和不愿面对的现实。
一年了,去年这个时候,你送我去火车站,那时候,我就知道那会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我们之间有太多太多的问题,那时,我什么都不懂,而你已经有了丰厚的人生阅历,我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着你,而你需要的是更加广阔的天空。我甚至都不知到你的想法,那时真没出息,就连揭穿现实的勇气都没有,只是自欺欺人。
很多事,我也是后来才明白,我想如果现在的我遇到那时的'你,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呵呵,真傻的问题。
我想这辈子,我再也不会那样不顾一切,毫无防备,无私的去爱一个人啦。是怕了吗?是过了那个疯狂的年纪吗?管他呢。有时候,我想如果那时没有遇到你,现在我还是一个单纯的孩子,世界在我眼中是一种颜色。可是,幸好遇到你,让我到爱情的甜蜜,离别的伤痛,还有那些纠缠不清的过往。算了吧,有些事怎么也说不清楚,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重要的是现在的我很好,很自由,很开心。
谢谢那时的你,才有了现在的我。
我呀,最近心情有些焦虑,于是就去看了一些和基督教有关的文章,如《马太福音》里的前面部分。我很喜欢这一段:
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那试探人的进前来,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魔鬼就带他进了圣城,叫他站在殿顶上,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我觉得,看这些故事,我会有心静的感觉。虽然故事离我很远,但我喜欢,和自己隔得很远的故事——就好像里边的悲欢离合都与自己无关一样的,我成为一位旁观者,可以客观理性地评价故事里的人。隔得远一点,看得就清一点。这是我常常相信着的。 陈虻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我两个月来,完全看完的唯一一本书(其他书看到最后就半途而废了。)。它是李发芽姐姐借给我的里边也说:“当我们太喜爱一个事物时,我们实际上已经不是在爱着这个事物本身了,而只是你在头脑里为它臆造的幻象。这时候,我们需要远离,唯有远离,方能客观真实,方能看清。也唯有看清以后,才能再一次真正爱上。远离,其实是为了再一次靠近。” 我很喜欢陈虻也很喜欢《马太福音》。它们,都能让我心静、心宽。嗯我最近挺焦虑的但不会感到压抑只是紧张,但不悲伤 祝你也开开心心的哦
上周把黄伟豪写的《数据分析思维:产品经理的成长笔记》一书看完了,虽然讲的是不同领域的数据分析思维,但也算是小有收获。
作者从事的是金融行业,具体来说是在四大行中的一家工作,从技术岗位到产品岗位,跨度较大,书中讲述了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数据分析案例,通过数据指导业务发展。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用到很高大上的算法、模型,即使是使用最基础的分析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提供不同的思路,同样是可行的`。除了提到工作中的案例,作者还介绍了他是如何走上数据分析之路,他的工作方法,对数据分析在工作中的应用,面面俱到。同时,作者也展望了,从IT时代到DT时代,银行业从业者该如何去迎接挑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是否切实可行,那就不是我这个外行人能评述的。
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到他自己也在运营一个公众号—萌大叔的数据哲学,因为要写文章,每天除了本职工作外,业务时间用来看书、思考、总结,最后写成文章,作者曾连续三个月每天更新一篇文章,提到这些,我是深有同感,当然我的产量、质量肯定是不如人家,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感觉就是有一只隐形的手在指引着我,促使我必须不断去思考这段我在工作中有没有新的收获,比如是否使用到新的工具,又或者说对工具中的某些功能的掌握是否更扎实,工作中是否有用到某种分析方法、工作思路又是如何形成的,把前述思考记录下来,一是对自我工作的总结,就是从一件件小事中摸索出来的。除了对现有工作的思考、总结外,必须把眼光放得更远,近期或远期有可能会用到的工具,现在是不是可以开始学习,学习的也可以记录下来,更能加深学习的效果,将来如果要用到,一时想不起来该如何操作,也有备份,这些事情都是当下及之后一段时间可以去做的。
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刚开始写的质量不高,但必须坚持下来,不断改进,从量变到质变肯定是有一个过程,而且这也要求自己必须不断去学习,只有不断的输入,才会有更多的输出。读书也是,不必只限于与工作相关的书籍,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涉猎不同类型的书,视野才会更开阔,多了解些东西,至少不是件坏事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