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是静止的,要想把这幅图画写具体,就要善于想象。以看到的这幅画面为基础,想象这幅画面的前一幅图画会是怎样的,再想象这幅画面的后一幅图画是怎样的。把它们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动态的故事,这样故事才完整,习作的内容才会充实。
想象,要让画面动起来。想象人物的言行举止,想象树木的变化;想象砍树人的神态,想象树木的神色,这将形成鲜明的对比,震撼读者的心灵。想象树木在控诉什么……想象鸟儿为什么来到了这里,鸟儿的内心是怎样的,动作、语言、神态又是怎样的……由此揭示啄木鸟语言中的“虫”字的含义,含蓄地点明习作的中心。
以上三种理解方式及对应的解决方法都是正确的。问题是:作为学生,我们无法判断命题者属于这三种人当中的哪一种,也无法断定三种答案中究竟哪一个会是最终的标准答案,怎么答题呢?我认为,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还是第三种——因为它的答案各种理解方式对应答案的全部。在阅卷过程中,面对主观性试题,老师只会为答题缺失的同学扣分,永远不会对卷面答案比标准答案更全面的同学扣分(有字数要求的,考虑字数的限制即可)。
(一)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事物;一种是抽象的事理。
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两个要点:
一是,关注说明指向的核心——是事物,还是事物、行为内部蕴含的抽象之理。
例如: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中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段文字,说明的核心指向的不是“我国的石拱桥”,而是“我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作者着眼点不在“石拱桥”这一事物,而在“为什么”这一本质。
二是,关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严谨、准确、完整
首先要注意必须有的限制词不能丢。这里有同学会把说明对象表达成“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少了一个限制词“我国”,这句话的表达的含义就由“中国的石拱桥”扩大到“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石拱桥”,导致表意范围错误。其次要注意表意的完整性,明确表明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有的同学这样表述本段的说明对象——我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这样表述因为表达不完整,让答案介于事物和事理之间,不伦不类。
(二)对说明文主体段落进行高度概括,指出每段分别说明了这个说明对象的哪个方面特征或特点
一段文字,介绍一个说明对象,因为文字有限,无法面面俱到,所以每个自然段只能说明一个事物或事理的一个或两三个有限的方面。我们通过概括,逐段指出说明了哪些方面内容,叠加到一起,就完成了对说明文表象内容的整体概括。例如,一篇说明汽车的文章,主体部分:第一段说明的是外形、第二段说明的是颜色、第三段说明的是结构、第四段说明的是行驶原理。
(三)形成标准化的语言表达形式
本文以 为说明对象,先后说明了
在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生长着许多高大挺拔的大树,一棵棵大树枝叶繁茂,密密层层的树叶把强烈的阳光遮挡得严严实实。
一辆白色的汽车向森林驶来,一个中年男子迅速跳下车,从车厢里取出一把斧头,斧刃锋利无比。男子大摇大摆地向森林深处走去。很快,他来到了一片空地上。“啊!又到了熟悉的地方!”男子自言自语道。他坐在一个矮矮的木桩上,挽起袖子,从口袋里摸出香烟和火机。他叼着烟,点燃了,猛抽了几口,然后使劲儿抡了抡胳膊,随手把香烟扔掉了。
男子猛地站起身,走到一棵粗壮的树木旁边,用力地抡起锋利的大斧头,“喀,喀——”一会儿,树木的根部便被砍得伤痕累累,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他一次又一次抡起大斧头,朝树木根部砍去,树干上出现了一个深深的缺口。男子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而那棵树木却在痛苦地***着。大树实在忍受不了了,开始了控诉:“我可以为你们制造氧气,可以***灭粉尘中的`各种细菌,可以牢牢地抓住土壤……我长得更加粗壮的时候,还可以为你们提供制作家具的材料,你为什么现在就要把我砍倒呢?”
面对大树的质问,男子置之不理。不一会儿,“咣当”一声,大树躺倒在地。一时间,树干在控诉,树桩在控诉,一直居住在树上的啄木鸟也飞起来控诉。啄木鸟在空中盘旋,因为它没有家了。
鸟儿愤怒地盯着中年男子,它发现男子的头部竟然是一块细长的木头,那段木头里竟然还有可怕的“虫子”。它飞到男子的肩膀上,“嗒、嗒、嗒……”不停地向那段木头啄去。男子的头上出现了一个深深的小洞,它终于捉到了那只可恶的虫子。那是一条黑色的虫子,是一条自私的虫子,是一条只顾眼前利益而不保护环境的虫子。
脚下的一个个树桩,渐渐地仰起了头,冲着啄木鸟说道:“谢谢你,啄木鸟,谢谢你帮我们捉到了伐木人头脑里的‘害虫’……”啄木鸟郑重地说:“消灭害虫,这是我的职责!自私与贪婪,也是一条条可怕的害虫;破坏环境,更是一条条有害的虫子。”
男子扔下斧头,悄悄地离开了树林,他似乎也明白了:细心呵护茂密的树林,也是呵护自己的家园。
写文章时,边写边问自己有关人和事怎么样了,抓住引起人物和事件变化的前因后果,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步步追问清楚。俄国作家陀思妥夫斯基曾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他认为这话不够具体,应改为: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为何要这样改呢?因为它具体形象地回答了:从哪里落的`?怎样落的?落地后的响声、动态怎样?同理,如果我们写夕阳西下,这样来追问:夕阳依着什么落下去的?怎样落的?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就可以写成:红彤彤的太阳,紧贴着崇山峻岭,一步三回头,慢慢下坠,万道余晖撒满大地。爷爷的白胡子变成金胡子了,房子的百墙变成红的了,柳树的枝条变成黄的了。夕阳西下这一情景就更具体,更形象,更有色彩和气势了。写一次活动,也可以边写边问:活动地点在哪里?天气、环境怎样?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同学们干得怎样?谁表现得最好?为什么最好,到底是怎样***?***结果如何?这样一步步追问,就能具体地追出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结果和重点景物的形状、颜色、动态、声音、气味。
记得那一天,我们几个同学出去玩。正当我们愁着要玩什么时,爸爸出了个主意:“就玩‘巧妙接水游戏’吧!”该怎么玩呢?我向爸爸请教,只见爸爸咬着一个塑料杯,小心翼翼地将水倒进杯里,再用嘴和身体的`配合把水倒进下一个人嘴里咬住的杯子里。我恍然大悟,原来要这样玩。
我们每个人咬着一个塑料杯先试赛,一切就绪后,比赛开始了。我看着前面的人都稳稳定定,心里不禁慌了。到我了,姐姐把水倒给我,一不小心,呀!全撒了,只有一点儿水了……唉!我只好咬着这装着一点水的杯子,继续倒给下一个人。不管我怎样练习,总是不协调,怎么办呢?眼看两杯,三杯水都是这样,我想:看来我真的不会玩这个游戏了!我刚想打退堂鼓时,姐姐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我:“接水的时候,你可以蹲下一点,就不会漏出来。倒水的时候,你可以侧着身子倒。再试一次吧,你肯定行的!”对呀,再来一次,我不可以放弃呀!于是我照着姐姐说的,接水时,我蹲下了一点,果然没有漏水!整杯水完完整整地倒入了我咬着的杯子中。给下一个人倒水时,我踮起脚,歪着脖子,一点一点地把整杯水倒入了杯子中。耶!我会了,我终于会了!接下来,我一帆风顺,兰兰呢,他把水都倒进了姐姐的衣服里!那情景,真是好笑……最后,我们倒了整整两瓶的水,看着用我的身体和嘴配合起来运出的水,可满足了!
现在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巧妙接水真有趣,他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接水能力,还教会了我们怎样灵活地去利用身体做一些小事!巧妙接水游戏,你也可以去玩玩哦!
(一)写作意图的理解
一篇说明文,总有其写作的目的,这就是写作意图。有的文章在标题、开头、结尾明确表明为什么写这篇说明文。例如《向沙漠进军》,标题就倡导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抵御风沙的侵袭,多植树、多种草。有的文章全文都在说明某种行为的危害,其写作目的就是警示人们不要做什么;有的文章全文都在说明某种做法的好处,其目的自然是倡导人们做什么。总之,说明一个事物,作者总是想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这就是作者的写作图。
(二)写作意图的表达
正面:倡导人们做某事(或者如何做)。
反面:警示人们不要......,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