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有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到一个节目叫《奇葩说》,非常有趣。讲的是有关辩论的话题,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就决定看一下。
我看的那集,辩论的话题是:请问一个同学打另外一个同学,那个同学是否打回去?还是告老师?他们的辩论进行的非常激烈。有的大人建议告老师,因为觉只有大人们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打回去的话,小孩子是没有分寸的;但是也有大人们认为要打回去,打回去才能不显的你软弱,这样的话那个同学,就觉得你不好欺负,而且他们觉得告诉老师的方法是没用的,没有打回去那么直接、那么爽,并且这么一反击,以后也不会***扰你了。他们就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吵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可惜最后还是“告老师”,也就是反方胜利!
这胜方的观点,我非常不认同。我认为,应该打回去!
告老师不一定能达到你理象中的结果,而且更有可能的,是那个同学会再来欺负你,因为对你告老师的这种方式,会激怒他。对于你来说,如果你这样一直告诉老师的话,老师以后觉得烦了,就不会理你了、或不相信你了,也许就开始讨厌你了。
比如说,我们班有个同学,由于他非常爱打小报告,最后有个同学打了他,他报告给老师,老师压根就对他置之不理。如果不打小报告,而是打回去,则可以告诉那个同学我不是好惹的,别惹我;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何况是我呢!不仅如此,如果发生了令人生气的事情,比如把我打出血了;我不仅会打过去,而且还会告诉管理纪律的老师。就是说,打回去是必选项,如果情节严重,同时报告老师,从两个方面,毕其战于一役。这样一来,从此,在同学们中间也会树立起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看完这个节目以后,我忽然觉得,原来辩论不是什么干燥无味的事情,恰恰相反,还很有趣。我也多么希望,我们学校也能组织几次辩论啊!
忘记是传播学的哪一节课,老师无聊问起我们现在都爱看哪些综艺,下面的人七嘴八舌地回应,我才一下子惊悚地发现,原来现在的娱乐电视产业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旅游类的,相亲类的,音乐类的五花八门,每一类都有好多档。这和我十年前每天都只能坐在电视机前眼巴巴地看超女的日子怎可同日而语!
印象很深刻的是一次周末在图书馆上网,亲眼见证了坐在我旁边座位的女生从早上开始,看真正男子汉/看跑男/看花少/看爸回,然后就这样过了一整天。综艺产业如此发达,甚至我们似乎都不用其他的娱乐,周末只需要看看综艺在上网讨论一下吵两句,就可以打发完自己闲暇的休息时间了。
而奇葩说,在百花齐放的电视节目中犹如一朵奇葩花在我面前盛开。
他最值得鼓励的地方在于,中国的综艺节目终于不用再照搬韩国的版权啦!从爸爸哪儿到奔跑吧兄弟再到世界青年说,纵然有再精良的制作水平,再富有话题性的舆论炒作,但就其整个建构的体系而言仍然少了一些本土的特色。
而奇葩说,作为爱奇艺自制的一档网友原创投递的综艺节目。本土打造,本土制作,有笑点有泪点,培养了一些网络红人,也小范围地掀起了一阵辩论的热潮。如今,带着观众我无限的期待第二季再度回归了。
作为是我为数不多喜欢的综艺节目。不仅仅是出于娱乐的目的。我对于我所喜爱的事物评判的标准是,他带给我怎么样的感触。
第一季的节目,我的确是出于好奇和试探的心理观看的。而且我必须赞扬的一点了,这档节目没有狗尾续貂,而是渐入佳境。
一开始,说实话我觉得节目的综艺性多过辩论性,无论是几位辩手身上的话题性以及他们的辩论风格,总觉得不痛不痒地戳不到我的痛脚。一些选手似乎过度强调自身的综艺性,虽然常常语出惊人,但却离题万里。立论不够新颖不够突出,仿佛隔靴搔痒,抓不出最有力的点,看得我心里那个不舒爽啊。特别是应不应该看“伴侣手机的那一期”,过于片面地解读侵犯他人隐私的这一行为,一味鼓动广大的女性同胞们紧迫盯人的恋爱策略,甚至我觉得下一秒“世界上的男人就没有一个好东西”这样一种极其落后带有偏见的观点就要脱口而出了,实在不敢苟同,虽然在气势上确实很强。(吐槽就到这里......
真正让我改观的后半程的节目。随着比赛的深入,优秀选手的脱颖而出,再加之导师恰当的引导,整个节目不断升温。选手针锋相对,马薇薇整个气场爆。并且真正有内容,不同理念的冲撞直到这时才显现出来(而不仅仅是气势的对抗)直到最后几场节目,每每看完,我都是感触良多,心里五位杂陈。很多言论都并未是笑一笑就过的了,而真的是值得反复玩味,看体会的。
辩论的意义便在于此。他不是泼妇骂街,不是要把对手逼至死角,而是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另一个角度。其实,每一场辩论的时候,我都更喜欢听与我自身观点相悖一方的论述,并期待着他们能提出怎样的说话将我说服。
一如曾经某人说过的那样,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什么理所当然,没有什么众所周知。同样,也没有什么理念是绝对的,不可驳斥的。
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必然是有其必然性的,而辩论就是将这样的必然性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那些我们心中隐晦的情感,那些我们所认为的禁忌,以一种客观而理性的方式放到台面上来讨论。当我们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听取不同的意见,来探讨不同的观念,那便是认知前行的一大步。
很多事,很多理念。我们可以不接受,不喜欢。但我们却可以试着理解并且承认他的存在,因为偏见和抵抗不会致使任何事物的覆灭,存在的永远存在。
对于生死问题,古来都是避而不谈。你有考虑过“死”嘛?有一个很残酷的问题在《奇葩说》这个辩论节目中作为辩题:你的亲人得了癌症,想放弃生命,你该鼓励还是不鼓励。
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残酷的问题。因为人类啊,就是这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在自然轮回的面前是多么的渺茫和无助。我们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基本上无宗教的无神论国家。对于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我认为这是必然的。在癌症面前,我们多么希望家人们能健在,但是,他们要离我们而去,现在的科技可以让他们半死不活得生存好一段时间,但是,对于一个浑身插满管子的亲人,真的合适吗。在场的辩手们针对这一问题争锋角逐。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蔡康永导师的一个例子。他的朋友,一位著名舞蹈艺术家,对于死的一种淡然,能够把人生比作一场巨大的派对。死亡就像是他正好有事情,所以先和大家挥别,但是并不希望能让这场派对冷掉,希望他的离去,不要带给生者太多的悲伤,死的时候能快乐的死去。我觉得这就是非常打动我的地方。告诉自己即将挥别的亲人朋友,以生前的辉煌,你已经足够幸福了,让亲友们不留遗憾的安详的离开这里。这也是我们生者最后该做的事情。
人们就是向死而生,我们对死亡有着特别恐惧因为一切都是未知的。躺在床上,每每失眠。青春年华总是伴随着多愁善感,对死亡的未知?但人生总有一死,人生的价值取决于你对社会的贡献值。但是这样的`嘛。反反复复地在脑中思索,在脑中闪现。但最后都是不断回避。但这样死得猝不及防的时候,你哪怕有一秒的后悔,我觉得这才是最可怕的。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探索力。但为什么偏偏在死亡上面我们不能够多多练习。初中有教会我们生命的宝贵,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坦然接受世间万物的轮回情况。人类所有的宗教都是对于一些未知的情况的一种害怕和一种不切实际的情感寄托和解释。生来在人间走一遭,喜怒哀乐,悲伤寂寥,但痛苦才能让你切切实实地活着。
既然谈及生命的轮回,有死必有生机勃勃的生命在不断的循环。人也不过就是那些分子原子不断***,大自然得意的工艺品罢了。上亿的细胞分工合作创造了我们,但是总有他们衰老和劳累的一天啊!向死而生,害怕什么,世间万物皆有能量守恒。所以,在亲友最后的时刻,应该让他们开开心心的离去。
鲁迅先生曾经在《朝花夕拾》里写到自己父亲死亡的片段,不断呼喊着父亲的名字,为了让父亲多活一秒,但是使父亲带着悲伤和对亲人的不舍离开了人世间。如果,我们能在脑海中演练这个过程,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把人生中的每一秒每一分,都当做快要死了来用,而且我们本来就快要死了,在历史长河中,区区百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用现在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才是我们应该去为此付诸行动的啊。
向死而生,生和死就像黑暗和光明,其中两者必须都要存在,才能创造出这个明暗分明的世界!
这周有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到一个节目叫《奇葩说》,非常有趣。讲的是有关辩论的话题,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就决定看一下。
我看的那集,辩论的话题是:请问一个同学打另外一个同学,那个同学是否打回去?还是告老师?他们的辩论进行的非常激烈。有的大人建议告老师,因为觉只有大人们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打回去的话,小孩子是没有分寸的;但是也有大人们认为要打回去,打回去才能不显的你软弱,这样的话那个同学,就觉得你不好欺负,而且他们觉得告诉老师的方法是没用的,没有打回去那么直接、那么爽,并且这么一反击,以后也不会***扰你了。他们就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吵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可惜最后还是“告老师”,也就是反方胜利!
这胜方的观点,我非常不认同。我认为,应该打回去!
告老师不一定能达到你理象中的结果,而且更有可能的,是那个同学会再来欺负你,因为对你告老师的这种方式,会激怒他。对于你来说,如果你这样一直告诉老师的话,老师以后觉得烦了,就不会理你了、或不相信你了,也许就开始讨厌你了。
比如说,我们班有个同学,由于他非常爱打小报告,最后有个同学打了他,他报告给老师,老师压根就对他置之不理。如果不打小报告,而是打回去,则可以告诉那个同学我不是好惹的,别惹我;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何况是我呢!不仅如此,如果发生了令人生气的事情,比如把我打出血了;我不仅会打过去,而且还会告诉管理纪律的老师。就是说,打回去是必选项,如果情节严重,同时报告老师,从两个方面,毕其战于一役。这样一来,从此,在同学们中间也会树立起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看完这个节目以后,我忽然觉得,原来辩论不是什么干燥无味的事情,恰恰相反,还很有趣。我也多么希望,我们学校也能组织几次辩论啊!
《奇葩说》从开播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口碑和收视,而我也从第一期开始就爱上了这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当我们为唇枪舌战、争锋相对的辩论而疯狂时,同时也为自己知识匮乏、不会说话而叹气,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像那些选手一样口吐莲花、出口成章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由《奇葩说》原班人马编写的书籍——《好好说话》。
说话是一种能力,又是一门艺术。大多数人认为说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谁人不会说话,就连出生不久的婴儿也能发出各种声音。说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这种科学的能力渐渐被人淡化,尚未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说话的艺术性在必要时刻往往可以扭转乾坤,改变尴尬的局面,利导一个完美的结局。书里为我们介绍了五种场景下的说话练习方法,分别是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被称为五维说话体系。所以,抛开本书灌给读者的鸡汤,《好好说话》更重要是的方法论,需要我们学习并付诸实践。
五维说话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沟通,此种模式下我们往往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善意的微笑试图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可是他们却时常不懂我们说话的真正含义。于是,我们一边冒汗,一边竭力解释,试图让自己的话语通俗易懂,容易被他人理解和采纳,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时,我们应试图争取有效的沟通时间做完整的表达,让双方步调一致,好的事情说得圆满,坏的消息说到重点,适当显示自己的专业性。
说服模式下,我们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可以尝试真诚地给对方提建议,并且强调选择权在对方,我们只是助其一臂之力,而非像家长般硬式说教。有效的劝导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对方实际的需求并给出实现的合理途径,实质是为对方的合理需求在辩护。
谈判模式下,我们需要搜集对方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打破僵局,赢得优势局面。首先可以采取纠正式引导,引出对方来纠正我们的说法,从而获取正确信息,其次可以适当反抗对方给与我们的回击,让对方能源源不断提供所需信息,做出最有力的判断,达成谈判的最优解。
演讲模式下,最重要的是自信、清晰、生动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在万众瞩目下讲话确实是会让人紧张和出汗,但不要过高估计出错的严重性,诚恳接受指正会赢得掌声。不管演讲者是内向或是外向的性格都能塑造合适的讲演角色,用故事带动好奇心,用流畅的讲解吸引大家持续的目光。辩论场景下,我们往往抛出一个论点,并用例子论证来显示结论的正确性,此时权力他方是正反方都想争取到的“中立方”。辩论最重要是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并为之反驳。我们自己也要增强意识,意识到对方提问出现的陷阱,从而巧妙避开,出其不意地回击。
文中反复说好好说话就是好好思考,可见说话的水平是由思想决定的。《奇葩说》中各位高手在台上妙语连珠,金句频出,足见其知识储备之厉害。他们掌握了知识,掌握了表达方式,会好好说话,才会有如此精彩的舞台表现。纵观全书描述的五种说话场景,虽然各不相同,但说话的能力是相同的,技巧是可以转化的。高水平的演讲一定要和观众有交流,然后过渡到沟通。在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加入自己的观点,又演变成说服。说服的时候其实也有谈判,谈判的时候也是在相互辩论,辩论何尝又不是另一种演讲。他们紧密结合,辨证来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实现说话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当然,以上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进步。未来,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就从好好说话开始。=
《奇葩说》从开播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口碑和收视,而我也从第一期开始就爱上了这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当我们为唇枪舌战、争锋相对的辩论而疯狂时,同时也为自己知识匮乏、不会说话而叹气,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像那些选手一样口吐莲花、出口成章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由《奇葩说》原班人马编写的书籍——《好好说话》。
说话是一种能力,又是一门艺术。大多数人认为说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谁人不会说话,就连出生不久的婴儿也能发出各种声音。说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这种科学的能力渐渐被人淡化,尚未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说话的艺术性在必要时刻往往可以扭转乾坤,改变尴尬的局面,利导一个完美的结局。书里为我们介绍了五种场景下的说话练习方法,分别是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被称为五维说话体系。所以,抛开本书灌给读者的鸡汤,《好好说话》更重要是的方法论,需要我们学习并付诸实践。
五维说话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沟通,此种模式下我们往往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善意的微笑试图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可是他们却时常不懂我们说话的真正含义。于是,我们一边冒汗,一边竭力解释,试图让自己的话语通俗易懂,容易被他人理解和采纳,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时,我们应试图争取有效的沟通时间做完整的表达,让双方步调一致,好的事情说得圆满,坏的消息说到重点,适当显示自己的专业性。
说服模式下,我们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可以尝试真诚地给对方提建议,并且强调选择权在对方,我们只是助其一臂之力,而非像家长般硬式说教。有效的劝导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对方实际的需求并给出实现的合理途径,实质是为对方的合理需求在辩护。
谈判模式下,我们需要搜集对方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打破僵局,赢得优势局面。首先可以采取纠正式引导,引出对方来纠正我们的说法,从而获取正确信息,其次可以适当反抗对方给与我们的回击,让对方能源源不断提供所需信息,做出最有力的判断,达成谈判的最优解。
演讲模式下,最重要的是自信、清晰、生动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在万众瞩目下讲话确实是会让人紧张和出汗,但不要过高估计出错的严重性,诚恳接受指正会赢得掌声。不管演讲者是内向或是外向的性格都能塑造合适的讲演角色,用故事带动好奇心,用流畅的讲解吸引大家持续的目光。辩论场景下,我们往往抛出一个论点,并用例子论证来显示结论的正确性,此时权力他方是正反方都想争取到的“中立方”。辩论最重要是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并为之反驳。我们自己也要增强意识,意识到对方提问出现的陷阱,从而巧妙避开,出其不意地回击。
文中反复说好好说话就是好好思考,可见说话的水平是由思想决定的。《奇葩说》中各位高手在台上妙语连珠,金句频出,足见其知识储备之厉害。他们掌握了知识,掌握了表达方式,会好好说话,才会有如此精彩的舞台表现。纵观全书描述的五种说话场景,虽然各不相同,但说话的能力是相同的,技巧是可以转化的。高水平的演讲一定要和观众有交流,然后过渡到沟通。在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加入自己的观点,又演变成说服。说服的时候其实也有谈判,谈判的时候也是在相互辩论,辩论何尝又不是另一种演讲。他们紧密结合,辨证来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实现说话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当然,以上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进步。未来,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就从好好说话开始。
《奇葩说》,一个我不知道是否看全了过往四季的节目,但是留在我心里的感觉很舒服:一个有温度又有趣的节目。开头跟录制背景不会很长,也不会说太多录制难度跟学员心酸的幕后经历,说到底,这是一个不用太多的刻意来博取同情的节目,我想这就是它的特别之处:用欢笑代替辛劳,呈现给观众最好的一面。
本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道辩题:
面对女友的“求生欲”测试,演戏还是做自己?
正方李思恒:听完很舒服还有逻辑,完全跟辩手表现出来的气质不一样,出人意料。
反方臧鸿飞:这是个老奇葩,从节目中也能看出这是一个有故事、有话题跟有羁绊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但是表情中透露着哀伤;一个想要表达太多但是没有贴近观众的心;一个努力做自己却有些孤独的男人。尊重、理解、平等、说谎、指鹿为马、尊严和卑微等这些词出现在他的辩论中,一下子就把题目的基调定的非常的压抑和沉重,我觉得这不是我们观众想要的,观众来看这档节目是为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顺便看看羡慕下别人的才华和想要偶尔听到一些貌似深奥的人生哲言,但是我们却不想在3分钟里听到的全是道理。说实话,看完他的这段,我内心是抵触的。不是觉得没有道理,是觉得太有道理了,就像初中老师在对我的解题步骤指三道四,但是态度中没有对我解题过程有足够的耐心和理解,没有试着在我的角度去给我指导,所以我并不感激。
把怒发冲冠说成兴奋,是没有多少人会买账的。
自我认知、相处模式、商品化、物化自己,全部是严肃的字眼,很少有人会喜欢整天跟这些词打交道,李思恒完全是以一个普通人的正常反应一一回绝了他的严肃邀请,观众的投票也刚好说明了人追求欢乐躲避痛苦的特点。
总结的时候:臧鸿飞依然强调平等,其他的言论并没有打动观众。
他输给了人性和分寸。当然,主持人的人情给了他机会,能够理解,这才是人性:我们都希望身边的人能过的好一点,不希望他们过早的被生活淘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