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放学后,夕阳最后一抹余晖缓缓洒向大地的时候,估计是我和同学们一起从校园大门里飞奔出来的时候吧。无限好的夕阳暖光,淡淡的黄色洒在我们身上,显得我们更青春美好,脸上都洋溢着明媚的笑容,甚至比这夕阳更耀眼几分,真开心啊,又放学了。我和几个女同学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家的路上有点长,可我却嫌有点短,多希望能和好朋友,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呢,当然不可能了,人生总要继续的,我们只能幻想着时间停留在哪一刻哪一秒但这些都是梦里的场景了,回到现实,我们就不能继续做梦。我家离学校并不是很远,其实五分钟就可以回到家了,但是我往往要用十分钟。从学校到我家的路途中有一个小店,里面卖着学生往往最爱的零嘴,还有一些烘烤的东西,比如烤红薯,还有烤香肠,还有一些炸年糕炸薯条和里脊肉,凉面,薯片饼干,饮料,简直是应有尽有像百宝箱一样,这个小店还离学校不是很远,所以不少学生都会来这里买些东西吃,比较便宜,而且什么都有,味道还不错,很适合我们这样的学生,不过这些东西可不能吃太多,毕竟对身体不太好,还是妈妈做的饭菜更好吃哩……
其实我是不用非要来这里买吃的,我家里也买了不少零食,还比这个小店里卖的要健康一点,可是其他同学都在买吃的.东西,我一般也会凑个热闹买一点,我们班同学有个奇异的习惯。谁买了小零食,都在站在那里吃完,然后几个同学聊天什么的,在学校里怎么可能那么自由自在呢,每天都十分忙碌除了作业就是,几乎是两点一线吧,下课要么在教室写作业,要么是去办公室,哪里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和你谈心聊天呢?在这里吃着东西,吹着凉风,我们几个女同学凑在一起聊着天,每个嘻嘻哈哈的笑着,毫无形象却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气氛围绕着我们,大家都很开心。我觉得放学后到这里的休闲时光就是我最爱,最喜欢的了吧,能和单纯的同学一直这样相处,永远都不想看清人性的丑恶多好呢?
现在的学习也越来越繁忙了,有时候很有可能放学之后我们都不可能一起出来了,因为难免会有人下午还要被老师留下来,补习或者是老师谈话等等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可能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嘻嘻哈哈了,学习越来越紧张了,再经过那个小店旁边,我也没有开心过了。原来开心不是因为那个地方那个零食,而是因为有些人。但是,当初我们嘻嘻哈哈的时光想来也是非常美好的回忆吧,我会一直把它们珍藏在我的回忆里,永远,永远……
还剩二百多页的时候,一口气看到最后,有点心累,有点奔溃,有点不知所措,甚至还有点恶心。
凶手是惠美和惠子,尽管凶手结局没有交代,案件中的谜团一步步揭开,也够让人释怀的了。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无意中看到评论里有说凶手是谁,所以在看的的过程中,一直沉迷于作案动机和手法,甚至自己也苦苦寻找密室***人的各种方法,但结局总是那么的出乎意外。
我感慨,作者描述凶手的***人动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一个把死都看的无所谓的叛逆期青少年,***人有何畏?只不过是求一个内心的安稳。就好比一个人身上的缺点,拿放大镜去看自然是越放越大。惠美放大了自己的缺点,放大了别人眼中的她,造成自己内心的`扭曲,造成两个老师的死,从而去寻得一个心安理得。
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各种伏笔,各种猜测,铺垫也很多,觉得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作用,不可小觑。让人崩溃的三个转折点,第一是知道凶手作案手法,第二是了解凶手的作案动机,第三就是“我”的妻子也要***我,虽然是最后一章,看的也是热火朝天,引人深思。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成名作。里面包含了密室逃脱和解谜等经典的推理小说元素。
故事地点发生在一所中学,人物是以一个失意的高中老师为核心,情节则围绕这个核心人物所遇到的死亡威胁而展开。
我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心态很平和,没有急躁地去寻找答案。这可能是因为校园的环境相对恬静,不似光怪陆离的大社会浮华喧嚣。因而也带动着我静静地随着主人公上学下学。
作品的开头阶段主要叙述了主人公感到自己被死亡所威胁,只是每一次都幸运的躲过了暗中的冷箭。
但是防不胜防。果然,***人了,出事了,忙活了。主人公的几个同事接二连三地死去。是仇***?是替罪羊?
即使再完美的谋***也会留有痕迹或线索。能不能发现这些痕迹,能不能将这些线索穿针引线,排列***,则是破案的关键。更何况是小说呢。
接着,这些线索和痕迹也渐渐地浮出水面,看似简单平静的学校其实也是暗流汹涌,指向着着每一个微妙的事件和沉重的灵魂。到底是谁呢?
终于来到了华丽闪亮的时刻。原来如此。
从结局来看,似乎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解谜,也包含着心理因素。任何犯罪都要寻求作案者的犯罪动机。而如何将这些动机不露痕迹地润物无声般的植入情节中去,是我一直所困惑的事情。这也是一个高明的作家之所以高超的所在。
我在想,一个高明的作家是否会看似浪费的添置无关情节和人物。和新浪潮电影相比,正好相反,他不是告诉你这是电影而非现实,而是提醒你这就是真实而非小说。因为越来越聪明的读者都会刻意注意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所以是否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假作假时假亦假。也许这也是东野圭吾出道时的作品,恐怕现在早已臻入虚实两忘的境界了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