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有时候只是一个眼神。对我们拥有太多,也付出了很多!
爱,如一首歌优美婉转令人回味。
爱,如一首诗典雅高贵使人欣赏。
爱,如一句话朴素简洁却意味深长。
爱,如一杯水平淡透明却必不可少。
诗人泰戈尔说过:“爱,是亘古不变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景,却兀不为所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的确,爱就是无私的奉献和付出。
如果爱心的丧失源于社会公德丧失那么:人人都需要爱,却不知用自己的爱去爱他人。人人都能付出爱,可是想得到爱就要先学会去爱。
可是,爱有时候是一种伤害。有些父母爱子爱过了头。孩子娇柔造作,说这是天真可爱;孩子口出狂言,说胸有大志。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自由放任。
家长爱孩子本身无可非议。但这爱,不应该是牢笼,不应该是密罐,不应该是保险箱,而应是孩子懒惰时家长颇颇的叮嘱,孩子犯错时家长淳淳的教诲……因为只有这样,蛹虫的蝶才能飞起,只有这样的爱才不是一种伤害。
柏拉图说过:“只有驱谴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那种爱才是美,才值颂扬。
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
是对她物质上的给予?还是表面上的虚华?不,都不是。很多时候,爱是一句朴素的话或是一个温暖眼神。爱,意味着世上的一切。不是一时的锦衣玉食。而是一生的温暖与关心。
没有一种服装比爱合身;没有一种装饰比爱迷人。有人说无美方无爱,实际正相反无爱才无美。
每个离家在外的游子,都时刻挂念着内心深处那片足以安妥灵魂、寄托情思的家乡故土,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乡音,不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思乡情愫,更坚定着每一个地方的文化自信,拥有独特文化意义的乡愁,让中华民族之魂得以扎根,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承,它是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载体和情感归宿。
公司组织员工观看记录片《记住乡愁》,从2016年3月12日开始,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在每次观看后,各部门的同事都纷纷写出观后感,领导安排大家观看,相信也是想让大家能够从剧中感受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对历史有更多的认知和了解,让我们从中学习到知识,学到做人的道理,受用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并且接受这些经过历史长河洗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从中深刻体会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深刻的反映着那个时代的记忆,老一辈人为国家民族付出自己的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当代青少年在网络盛行的年代,渐渐忘却了民族精神赋予我们的时代意义。优秀的民族精神应该作为鞭挞我们年轻一代的精神支柱,让我们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应该在我们这一辈人身上闪耀光辉,做时代的传承人,做文化的优秀继承者。
我们今天所观看的内容是嵩口镇,那里水运发达,是商贸重镇,很久以前的古镇在大桥没有建成之前人们两岸往来全靠渡船,古时候嵩口镇没有官渡,百姓过河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到了始末清初,随着嵩口镇的繁荣,过河人越来越多,为谋取暴利,有人在溪水两岸私设渡口,哄抬物价,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有个叫毛羽丰的人在外出途中看见百姓因为付不起过河钱而冒险涉水过河,当时连日暴雨,河水湍急,百姓转眼就被河水吞没,不幸溺亡。
当时看到此情景,毛羽丰心里十分难过,回家之后与家人商量捐出自家五十亩地做为义田,买来船只,义田换来的钱付给船夫,买船养渡,帮助百姓过河。毛羽丰的行为不仅得到官府的认可,百姓的尊崇,官府大加赞赏,为毛羽丰立碑,废除私渡,不允许私渡。从那以后义渡就在大梓溪蔚然成风,许多大户人家也纷纷效仿,尽自己所能捐出田地,买船养渡,帮助百姓过河,发扬光大这义渡行为,义渡源远流长。人们从此出行不再困难,虽然目前嵩口镇建起了大桥,人们有了更加方便的出行方式,但在嵩口镇周围的一些村落,依然还保留着义渡的传统。
当时即便没有任何报酬,但是村民也都很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一天天,一年年,世世代代的摆渡人就这样默默的值守在这条河流中,嵩口镇人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这种义举行为能够把人的良知呼唤出来,有更多的人加入这种义举,这样这种急公好义作为地区的文化基因一代一代往下传。
后人他们都效仿张元干这样的人,他在家乡的种种义举让古镇人难以忘怀,凡客死嵩口镇的异乡人,张家人都要把他们妥善安葬,为老百姓做实实在在的事,一代代张氏后人秉承着先祖的教诲在古镇建义学、设义仓、修桥铺路、扶贫济困,数百年间从未间断。
嵩口镇人这种急公好义、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的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这部纪录片能真正地唤起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也可以凝聚亿万中国人对优秀文化的体悟。”一脉青山、一方绿水,一片瓦屋、一个故事,在本季节目中,无论是以“家国两相依”为主题的琅琊镇;还是以“急公好义”为主题的嵩口镇;或是以“众志成城”为主题的涞滩镇;抑或是以“青山绿水百福来”为主题的百福司镇等等,都在注重挖掘古镇历史变化的同时,更注重人地关系的讨论,每一个古镇专题都探索了特定自然空间里所发展出的人文精神,并引入文学地理之典故加以佐证和润色,底蕴不可谓不深厚。让后人以情为线串起了乡愁,留住了乡情。
镜头下,居民晾晒衣服、商贩的吆喝声、楼道里跳绳的小妹妹,生活气息浓厚。其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之下,这种慢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沉淀弥足珍贵。
无论是顾世雄,还是徐小云,他们都是从《枫泾镇》走出,他们对风骨气节的恪守、人间正道的向往,离不开古镇历史底蕴的熏陶与浸润;追寻古代、近代和当代古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昭君镇》解读着“能扛事有担待”的背篓精神;《松溉镇》中,这座巴蜀小镇上演的一桩桩、一件件反哺家乡、桑梓情深的故事让观众记忆犹新。
以如此淳朴真诚的内容传承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触动着观众心中柔软的那个“乡愁”。用实实在在的故事讲述古朴民风民情,讲述中国普通百姓平淡生活中藏着的深刻哲理,讲述悠远流长的民间传统,也讲述纵使世间、时代变化,但唯有不变的是基础的待人、处事原则。用深邃的思想解读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崇敬的心情讴歌古镇代代相传的精神品质,“乡愁文化”也由此得到了延伸。
从古至今,她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她美丽而不妖艳,大方又透有可爱的气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她,中国魂——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
去年冬日,踱步于这深巷中,扑鼻而来一缕馨香,竟生出几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之感,垂了眼帘。只见那墙角几株梅花迎风而立。如深闺秀女,委婉而含蓄地垂目浅笑媚眼嘤嘤处,尽显万千风情,我一时被感动了新神,忘乎所以,只知痴痴上望,蓦然,一阵寒风吹来,冷得我浑身一个战栗,这才惊觉冬的严寒,冬,带着白话凋零的寂寥悄然来临,那些曾经娇美争艳的花儿抵不住萧风的呼唤,耐不住冬的凄寒,早早的凋谢了,谓有梅,不畏严寒,为无味的冬日添了几番韵律。
待到山花烂漫时
遐想于往日之春,鲜花怒放,争奇斗艳,一派好风光。冬日那番寂静早已消失,往日那凋落的花儿,如今早早的探出头来,吐芳媲美,引得蝴蝶驻足观赏。此刻,梅早已离开了,带着微笑悄悄退去,留下淡淡芬芳,那芳香中,闻到了一种坚韧,一种傲骨………若问他为何在这多彩世界中离开,我想他会说: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把自己打造的更完美,我已享有了一个冬天,何必去享受一个春天。
……
收回思绪,寒风依旧刮着,割得人的脸生疼。而那梅,却随风起舞,越发越摇曳生姿于冰冻的天地间,傲然屹立,它以坚韧的优雅的姿态立于这冰天雪地中,它以不屈而顽强的毅力笑迎风雪的洗礼,唯留那丝丝幽芳,随风一清,宛若那人间正气,于世传承,永垂不朽。
每个人心中都有记在心中的风景,这道风景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也不会因时间的漫长而淡忘,它就是记在我心中的风景,中国魂——梅!
气节,是指人的灵魂与脊梁。枫泾古镇这一集,给我们讲了不少有关气节的故事:被誉为大唐“救世内相”的陆贽,拒收礼物,就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劝他收下,他仍然坚持不收,此乃仕者的气节;明朝万历年间,陈继儒目睹官场的黑暗,愤而当街烧掉秀才衣帽,著书立说,针砭时弊,此乃学者的气节;陆龙飞坚贞不屈,慷慨就义,俯仰天地,无愧于心,此乃革命者的气节;顾世雄拒收学生们的赠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此乃师者的气节;徐小云拒绝在药品上加价,不收昧良心的钱,此乃医者的气节;浦氏老人捡破烂度日,挖到一瓮白银,毫不犹豫地上交国家,此乃贫者的气节……不同朝代,不同阶层的枫泾镇人,都同样地恪守着风骨气节,向往着人间正道!
终于又到了静下心来观看《记住乡愁》的时间了,伴着悠美动听的歌声,听着娓娓道来的解说,仿佛身临其境,这绝对称得上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嚼之有味,回味无穷,本集观看的是《记住乡愁》第四季第三集——《嵩口镇—急公好义》。
说实话对急公好义这个词还是感觉有点陌生,只知道它是一个褒义词,但又找不到太精准的解释,于是查了一下它的近义词,原来它的近义词很多:大公无私、济困扶危、公而忘私、廉洁奉公它的解释是:热心给大家办好事,肯帮助人,热心公益事业,这让我顿时豁然开朗,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嵩口镇和以前观看的`芙蓉镇有相似之处,都是因水而兴的小镇,而且也是由商贸小镇蜕变成了旅游小镇,然而也有不同之处,本集优显伟大、高尚、更具影响力,具有无可代替的独特魅力。
这是一座被“义”字之风包围和浸润的小镇,而且世代相传已有上千年历史,正如片尾所说“义”是渡人的小船,“义”是一担救急的粮食,“义”是慷慨激昂的劝敌书,“义”是邻里间的诚信、互助,它的解释朴素无华,但是却是几代人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换来的一方平安,一方幸福,“义”字之风吹遍嵩口镇的每个角落,人们以帮助他人为荣,给他人带去幸福为己任,成就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唤起人们的良知,它就是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洗涤、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可以说我对“义”字不算陌生,也经常在手机上和电视上看到关于“义”字的话题,如义工、义诊、义演、义气,记得最早接触的关于“义”的词是“义务教育”,上学时书上赫然写着义务教育这几个字,记得小时候还问妈妈,什么是义务教育,妈妈说就是国家免费教学生知识,不收学费的,那是就对“义”字有了好感,再后来能看懂书时,还知道三国时曾有个“桃园三结义”还亲眼看到大街上的义务献血车,接头有大爱的人的义演,都让我有所触动。
在此,并不是显示自己多有文化,是因它确实勾起了我的回忆,如果没有这次观看机会,恐怕这些词在无机会拿到桌面上,很有可能随着年轮的增长消逝的无影无踪了,这让我有想起来一个词“后熟”,虽然字面上是指种子脱离母体,还需一段时间生理变化才能成熟,但延伸的意思是指有的人虽然离世了,但是他的事迹,他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好事,多年后仍被人重视,成为美谈,影响很多人的命运,就像藏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诗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本片中的毛羽丰、张元翰,陈长仁几位主人公,虽然长眠地下数千年,但他们的事迹仍感动着他们的后人,让后世子孙以他们为荣,永远记录在家族史册中,关于义举、义田、义渡、义行、义务打猎、义务消防等等动人故事更是教育着后人。也成为古镇人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
如今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似乎越来越冷漠、淡薄无情。每天百度上负面新闻也是很多,但是我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现在也经常看到、听到关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的报道,比如为贫困山区孩子捐款、捐物,助资上学;在飞机上有人突发疾病,总会有人主动站出来去救治,现在的水滴筹,人们自发捐款帮病人渡过难关;在火场为救人献出宝贵生命的消防员;有的餐馆为马路上的清洁工免费提供热水、午餐;加油站工人用轮胎为流浪小狗做临时庇护所,还给配的毛毯子,帮它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在马路上交警指挥交通的同时,还搀扶年迈的老人过马路。
虽然这都是些小事,但是作为一个正常人,都需要有最起码的良知,要心地善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都会让我们知道世间有这么多至善至美的人物存在,正因为他们的义举,给人们浮躁的生活带来一点感动,给正在建立三观的青少年树立了榜样,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
我们从中虽然看到了自己渺小但绝不卑微,虽然坐不了伟大人,但可以做个阳光向上的人,做个内心干净、品行端正的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理解别人的难处,宁可雪中送炭,不去锦上添花。
如今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能出去走一走,领略一下祖国的大好山河,亲自去福州的嵩口镇看一看,和古迹来个近距离接触,闭上眼睛我仿佛置身于片头的优美画面中,清澈的溪水上一人、一篙、一舟在吱呀的摇撸声中多么悠闲、惬意!
“看了第一集《芙蓉镇》,第一感受好美啊~”“很难相信,倘若没有《记住乡愁》摄制组的艰辛打捞,任凭他们淹没、流失,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何等的损失”……点滴评价或许只是《记住乡愁》第四季的缩影,但“《记住乡愁》品牌”的确立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让观众感受更为浓厚的乡愁文化,《记住乡愁》第四季继续围绕“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展开。豆瓣用户“KaYA”评价道,“在《记住乡愁》第四季节目中,我看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故事,远比在任何一部小说中读到的精彩。”
如《芙蓉镇》中,从一根“铜柱”说起,讲述了这一湘西名镇最易被人忽略的精神——吃得苦,霸得蛮;如《伯延镇》中,这一有着崇实传统的古镇,虽然平凡却不平庸,岁月无声洗涤,它脱去厚重的盔甲与壁垒,留下的是求真务实的品格;又如《万安镇》中,这个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古镇,精益求精的精神世代流传,成为万安人不变的生存智慧……各个古镇遗留的精神宝物,被当地人代代传承,而朴实的记录,画面的唯美,纯朴的文化,一同探索着民族文化精髓,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第四季《记住乡愁》中,每一处古镇都有着自己的主题,主持人的出镜讲解和采访总能唤起当年的种种,所言的乡愁,更多实则是前人留下的精神。一席方圆之间,古镇人们的纯朴与友善、诚信与团结、爱国与担当一一显现。
每一期节目都有着海内外华人记忆中共同的乡愁,每一座小镇都有着自己的精神内核,每一帧画面都能勾起人们的思考。第四季《记住乡愁》中的每一个片段,都让人们感受到,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人口众多的国家,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把朴素道理运用于生活之中、坚守底线的普通人,才可得以平稳发展。
数据显示,自2017年3月30日至2018年1月30日,《记住乡愁》全球网络总点击量已达到23。55亿人次,其中,网络舆情数量达3。4亿次,官方微博传播4432万次,官方微信传播3170万次……也正是随着该节目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以及传统文化内核与生活的紧密衔接,《记住乡愁》节目被编入2017中考基础题,同时,还进入一些中小学校,被老师当作补充教材。可以说,当一档节目化成一堂堂“微型历史文化课”时,它也通过电视媒介改变着课堂教育和生活现实脱节的现象,给了孩子们一个鲜活的世界,唤起了学生们自主学习中华文化、关注社会与生活的激情,润物无声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植入人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