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多么美好的下午,阳光明媚,鸟儿啼呜。我赶巧了,就在这个美好的时间段下来散步。
但是,我的心情,一点也不配这外面的风景。我相当地紧张、急躁。那时我正上四年级。在此期间,我对英语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特别是默单词。这散完步之后,爸爸就要帮我默单词了。无论大自然的阳光有多和煦、树枝头的鸟啼有多清脆,我都看不见,听不到。回到家,我坐到椅子上,复杂的心情伴着我开始默写。爸爸感觉到了我的情绪不对,故意不当回事。开始默写,一个、二个、三个……连续四个,我全不会默!干净的A4纸显得更加洁白。我狠狠地把笔扔到桌子上,整个人越来越暴躁,头搁在桌上,任凭倔强的泪水把乱七八糟的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爸爸看了也没说什么,又报了一个简单的词组,我抬起手,发恨地写了几个扭在一起的字母。这时爸爸走了过来,理了理我的头发,说:“别急,慢慢来,只要你努力了爸爸妈妈都看在眼里的。”我听了,心头一震,不停流淌的泪水戛然而止。一股暖流淌进了我冷冰冰的心窝。爸爸说的话我听进去了,那天的默写,顺利完成!
是啊,我只要努力,就行了!不管默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都是对的,都是棒的!我只要努力了,同学看在眼里,爸妈看在眼里,老师看在眼里。这样就很好了。
那是个多么美好的下午!
成长的道路是艰难的,而我正在成长的道路上,以坚韧顽强的性格行走着。有压力但没有屈服,有疼痛却没有溃败。我就像一只破茧而出的碟,经历着成长的喜悦与阵痛。
在去年寒假,正处于叛逆期的我总是处处和父母作对。父母说什么不听什么,弄的父母很头疼。而我还总是以为:我长大了,成熟了,有了自己的思维了,能自己做主了,你们不用管我了!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表姑却给我上了一课……
“不!我就不!我又声嘶力竭地和妈妈嚷起来。其实妈妈就是让我烧一壶水,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而我却口是心非地说出了“不”。在一旁的表姑见我这样,不慌不忙地走过来说:“天存,我能和你聊聊吗?我在隔壁的屋等你。”表姑是个鬼点子特别多的人,我这次倒是要看看表姑葫芦里买的是什么药!
我敲了敲门,走了进去。表姑已经在那里了,她让我坐下,没等我问,她就先发话了:“天存,你先在正处与青春期,叛逆心理是常有的。度过青春的河,穿越黑暗的隧道,都是每个人必经的道路。而这个道路却是十分艰难的。”“艰难?成长会有什么艰难?”我不解地问道。表姑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这种‘艰难’更多来自于内心的惶惑与焦虑。诸如:升学压力、人际关系。在青春期的你们看起来就像荡着情绪的秋千。而家长就是疏导你们内心风暴,陪伴你们健康成长的良师。所以,现在在青春期的你,应该更好的回报父母,而不是和父母作对,要知道,化蛹为蝶,成长终究是要承担的。”
表姑的一番话,使我又震撼又感动。是的,成长是需要承担的,就像石块下的草籽儿,终究要在重压之下顽强而又愉快地释放生命的能量,发芽,出土,挺立,迎着风雨沐浴着阳光。
一句话,时常萦绕耳畔;一句话,令我永生难忘;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那句话,就是妈妈的一句“我的心都要碎了
五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还不错,父母很高兴,特别是妈妈,时常表扬我、夸奖我。因此,我有些飘飘然了。上课开始不认真听讲;作业开始不认真做;学的知识也开始遗忘……到了期末,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数学和语文只有八十几分;更糟糕的是英语只考了七十几分!我望着那鲜红的七十分,有一种如荷重负的感觉。我叹了一口气,背起书包,缓缓地走出教室。
来到家门口,我拿出钥匙,愣了好一会,下决心似的插进锁孔,“咔嚓”一声,门开了。只见妈妈一脸兴奋地问我考得怎么样,我一脸沮丧,和妈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拿出卷子,胆战心惊的递给了妈妈。妈妈见了,脸上的笑容立马凝固了,但她并没有生气,也没有像以前一样告诉我应该怎样做。而是一直望着卷子,很久、很久……
家里十分沉寂,死一般的沉寂。我发现妈妈把眉头皱了一下,眼睛依然盯着试卷,一字一顿地说:“我的心都要碎了。”说完,便在试卷上签了名,走进了卧室,关上了门。我拿着卷子低着头走进我的房间,关上门,我依靠在门上,看着那张写着大大的七十分的`试卷,那红色直扎我的眼里,接着又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我哭了,第一次因为考试。也许更多的是因为妈妈的那句“我的心都要碎了”。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在发愤学习,努力奋斗。为的就是不再让妈妈失望,不再让妈妈伤心。我的成绩也在逐步提高,笑容又重新回到妈妈的脸上,只不过多了一丝苍老的痕迹。
有的时候我也想到放弃,但我想到妈妈的那句“我的心都要碎了”;当我想到妈妈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的一双黯淡的眼神,我就立马坚定了我的信念—我要奋斗!
妈妈的那句话,让我刻骨铭心;妈妈的那句话,让我懂得了努力学习;也让我懂得了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不让别人失望的自己……
我们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它使我们遐想万千;使我们做梦。
梦是无拘无束的想到什么就作什么,也许是有感而发吧。今天我看《西游记》后晚上我就梦见我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了。
我在迷迷糊糊中看见一位“仙人”从天而降对我说:“你现在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了,你要用你自己的本事去做对人类有益的事,如果你办得好,我就将你身上的法力保留,不然你就将永远失去身上的法力。记住我的话好好去做,我走了。再见”说完就不见了,真是来无影去无踪。我就开使我的任务了,我走出家门,说了声“飞”就飘了起来。我来到了一个叫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只见黄沙漫天 遮天闭日,我就变了个葫芦把那儿的沙子吸走了,有来到月球上把沙子倒了,就这样来回几次才把那的沙子吸完,我又飞去森林里吸了一葫芦的树种撒在沙漠里,又去大海里吸了1000多吨水撒在那里。我想:“让种子自己生长太慢了。”就变了一个快速生长液洒在那里。居然一会就成了一片绿洲!我又去了......
“奇奇”一阵熟悉的叫声把我叫醒了,原来是一场梦。我幻想着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我又险入深思。
与“和合”观念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则是综合思维、整体思维。季羡林先生解释,综合思维就是八个字:整体概念,普遍联系。 如中国 哲学 本体论的“道”、“气”“心”等范畴,美学上的“尽善尽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都只有综合思维才能把握。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和合”的统一文化精神之下,儒、道两家各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先从儒家文化精神方面来看。儒家文化所注重的是人伦关系上的“和合”,由此 发展 出它的基本文化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伦理精神,即注重伦理关系,强调各安本份。 伦理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彼此相处的道德准则。儒家文化是一种注重群体性、伦理性的文化,把一切 问题 都放到伦理关系中加以考虑,所以有人干脆说它就是“伦理文化”。儒家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各有本份和相应的道德要求。
儒家伦理总的原则和前提是“仁”和“礼”。“仁”的本意是二人和合,推而广之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那么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儒家所主张的是世俗的、此岸世界之爱,现实生活中人人彼此相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能做到这样,就是真正的“和合”了。
“礼”是人们共同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儒家及统治者注重制礼,也就是要建立一定的社会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这个秩序的基本原则是要使上下尊卑有序,各守本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礼治”。“礼治”所注重的是教化和自觉的服从,而不象“法治”那样偏重强制性的约束。儒家的本意,建立“礼”的目的是要达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为”不管是理解为“为了”还是“就是”,其意思都差不多,即目的在于“仁”,就是要彼此“爱人”。这个愿望不能说不好。 这一套伦理原则的建立,在思维方式上是推己及人,由近而远,如石投水面一圈圈扩展开去的波纹(费孝通的说法)。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伦理性、群体性的文化,一方面是比较讲究秩序,重视人与人之间在安于本份的基础上和谐相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家庭和美(国即大家),比较有人情味,比较温馨。但另一方面是比较忽视和压抑个性,不利于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走向极端甚至容易造成“奴性人格”,不利于民主精神和法制精神的生长。
二是道德精神,即非常注重道德修养。
伦理与道德密切相关:伦理是从群体关系着眼,而道德则从个体行为着眼。要达到如上所述的伦理目标,主要依靠每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这是伦理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
通常道德有三个层次:宗教道德、圣贤道德、世俗道德。儒家所倡导的是圣贤道德 —— 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准宗教道德意义的道德要求。 任何道德修养都需要有内在动力,有理想目标。儒家的人生理想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人生追求,皆从“修身”开始。而“修身”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就是“内圣外王”:内在修养要尽可能达到“圣贤”的精神境界,然后外在人生实践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如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以“圣贤”为目标而修身,可以有许多具体要求和尺度,比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安贫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还有“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
与此相适应,儒家及其统治者不断树立圣贤人物的典型楷模(如周公、孔孟、关羽、诸葛亮等),对圣贤人物生前死后加封荣誉称号,大力宣传,号召人们“见贤思齐”, 学习 仿效。当然“圣贤道德”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于是儒家便设想了一条可进可退之路,即孟子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即使做不到建功立业关怀天下,也要求至少管好自己,修身养性,安守本份。这也许可以说是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最低要求。
从道德修养的社会实践方面看,修身当然首先是每个人自觉主动的追求,心存高远,见贤思齐;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的引导规范,这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来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 艺术 ,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给人以伦理道德的“教化”。在这方面中国文化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和积累了有效的,并在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因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
三是追求建功立业、服务社会的人生进取精神。 在人生实践方面,儒家提倡“入世”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倡导以圣贤为目标,追求建立不朽功业,大而言之有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具体而言,所谓“立德”,即建国立制,以德治国,这是王候官吏们所追求的;“立功”,是指以武功拯救危难,保天下平安,这是武士英雄们所追求的;“立言”,则是指著书立说,传播文明,这是文人学士们所追求的。以圣贤为目标,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与坐标,其人生实践的过程,既是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儒家文化历来是重视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和谐统一的,这也同样体现出一种“和合”精神。
其次,关于道家文化精神。道家文化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合”,不仅主张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外部自然存在,与一切自然存在和谐共处,同时也主张将这种原则 应用 于社会人生,提倡一切顺其自然,由此发展出它的基本精神。 比如,在 政治 上,道家崇尚顺其自然的放任主义,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这样就不容易激化矛盾,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伦理上,则是倡导自然主义:对个体生命而言,主张不加约束,顺乎人性天性自然发展;对人际关系而言,则主张各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彼此相安无事,乃至老死不相往来,如此当然也就不会有多少冲突。在人生态度上,提倡绝圣弃智,大智若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等,总的来说就是取“遁世”态度,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退让:退回自然,返朴归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情感,清净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我内心的和谐宁静。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生观。不过,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循着这种人生取向,往往走向“归隐”,这便与宗教境界也相差不远了。
中国的文学艺术,归于儒,是“文以载道”,致力于“教化”;归于道,则是自我陶情冶性,追求审美,如山水田园艺术。所以有人说,是道家文化精神养育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艺术。林语堂甚至认为,中国的文艺()部分代替了宗教,给人以精神、情感的慰藉。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外,关于中国的神秘文化。前面讲到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根本特征是设立一个超现实世界的彼岸天国世界,将真知、真理、幸福赋于彼岸世界:一方面此生为善,以求进入天国获得幸福;另一方面彼岸的上帝无处不在看着你,使你有所畏惧不敢为恶。 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儒教是准宗教:人生理想是在此世此岸成为圣贤,而不是出世成佛或进入天国;道家寻求回归自然清静无为的生存状态,发展到道教才追求修炼成仙,才具有了宗教的意义,可看成是中国的土著宗教,但与西方、印度的宗教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从总体上说,中国文化本身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宗教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 现代 学者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因为重视现世人生,所以肯定现实生活,看重自己的力量及其价值判断,为人处世专赖内心的善恶,所以道德特别发达;而西方人多借助外力,价值判断亦在另一世界的上帝,所以重视宗教。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故主张修养内心,发展这种善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故须求助上帝洗涤罪恶。中国人注目在善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快乐,应该尽情享受;西方人着眼在罪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痛苦,必须皈依宗教,才能超升天国。所以从中国学术方面看,中国只有伦 理学 而没有神学;从 历史 方面观察,中国几千年来并没有一种思想雄伟、组织完善的宗教出现。儒家教化,注重现实人生,儒教是 教育 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其后虽有道教出现亦只有一种法术而不能称为宗教。
中国虽然宗教不发达,却有一股很大的神秘文化的力量,主要存在于民间文化形态之中。它源于初民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比如先秦 时代 即有阴阳学、谶讳之学。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的迷信心理,实源于天命思想:中国拥有伟大的自然,巳使人民产生崇拜自然的心理,更加灾荒频仍,愈使人民发生恐怖自然的心理。儒家对于鬼神,虽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很遵从天命;道家对于天,虽不认为神,然以天道为自然及人生归宿,也相信天命;墨子以为天为人生的主宰,对于天命,更为信仰;……再加佛家因果报应之说,宋儒性命之理,于是天命思想乃牢不可破,把人间的吉凶都用天命来解释,更把现世人间的关系来推论天上或地下的情形,于是便天上有人性化的神仙,地下也有人性化的鬼怪,这种思想更因阴阳五行之说,获得了 理论 上的说明,由于方士僧尼者流的倡导,乃深入民间意识。
综观中国文化的宗教不发达而神秘文化(迷信)发达,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历来封建王权以及正统伦理文化势力强大,形成极大的制约力量,使宗教权威建立不起来,而神秘文化则能像野草般向民间蔓延;二是原始宗教观念在民间文化层次上的局限,使其上升不到形而上的哲学层次,即难以形成真正的宗教信仰,而只能以形而下的神秘文化形态(如巫术迷信)存在;三是巫术迷信之类神秘文化形态恰好适应农耕社会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老百姓(如祥林嫂)的心理需求,因而具有极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在中华文化圈中,神秘文化也仍有不小的 影响 。神秘文化虽然没有宗教那样系统的理论学说,但它的背后仍然有人生观和心理学的根源,因此也是非常值得 研究 的。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可以说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特别发达;而人生哲学方面,则又可以说过于完善,各种人生境况和进退之路都设想到了:儒、道、佛及神秘文化正好构成人生路程上的三重阶梯:入世、遁世和出世。有人说,人生无非两种情况,顺境和逆境:得意时信奉儒家积极进取;失意时退往道佛或托付鬼神。这看似对立,但从整体上看其实又构成一种互补“和合”。这种文化传统的好处是有利于调节人生矛盾,也可以缓解社会冲突;而弊端则是不利于 科学 精神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变革进步。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超稳定结构,应当说与这种文化精神不无关系。
三、简短结语
以上我们对中西文化传统及其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粗略的考察。近代以来,我国文化界对于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对西方文化是迎是拒一直争论不休,乃至形成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甚至延续至今。以笔者愚见,
第一,对各种文化形态,尤其是中西文化,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作优劣判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应当说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处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实践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既各有其特长,也各有其局限,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在他们合写的巨著《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曾指出,西方人可能在个体生活经验方面显得比较突出;而东亚人在群体生活经验方面要远远丰富于其他各民族,比如个人适应群体,家庭适应社会,与其他民族的所谓社会经验相比较,这些关系间很少出现磨擦,也很少产生孤立感。 [8] 因此未必要对各种文化形态强分高下优劣。
第二,如果一定要对各种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和作出优劣判断,也不应当是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区域性立场,简单地褒贬弃取,而应当站在一个民族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立场,站在建设当代人的合乎人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性生活观念的立场,来作出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应当有中西可以通约的价值标准的,比如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民主、法制的精神,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和合精神(重视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修养、注重德治的精神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应当纳入到当代文化建设框架中来的。
第三,某些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相对主义者往往夸大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差异,把不同的文化看作是不可兼容的。然而我以为,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制约的文化模式也许是难以照搬的,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则是可以借鉴和吸纳的。比如西方的民主体制模式可能难以完全照搬过来,但民主精神显然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如果连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民主精神也不愿承认和不肯接受,那就很难谈得上推进当今的民主建设,其他方面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因此,在当今的比较文化研究中,不是仅仅局限于各种文化模式的比较,而是适当超越文化模式的层面,加强文化精神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异质同构性,以及不同文化实现互补融合的可能性,这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也许是更为必要的。
在我的童年时光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话语:爷爷奶奶的唠叨,爸爸妈妈的嘱咐,老师同学的鼓励……回首往事,让我最难忘的还是妈妈的那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有一次,我看中了一个玩具,爸爸妈妈同意我去超市买,弟弟也让我给他买个玩具,我便随口答应了。
出了门,来到了超市,我把给弟弟买玩具的事抛到了脑后,只顾着给自己买玩具。快回到家时,我才突然想起了这件事。我心想:“唉!算了,弟弟肯定是随便说说,现在一定忘记了。”想到这儿,我才放心的回了家。
刚一进门,弟弟还没注意到我,我便跑回房间开始玩玩具。过了一会儿,弟弟在家里走了一圈,发现了我,他对我说:“哥哥,我的玩具呢?”我装作很惊讶的样子说:“啊,对不起,哥哥忘了,哥哥下次再给你买好吧!”弟弟听了之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妈妈听到后来到了“案发现场”,一下子就锁定了“凶手”。妈妈询问过后知道了原因。她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既然答应了弟弟,就不能欺骗他。以后你能做到吗?”我惭愧的回答“能!”
还有一次,弟弟让我给他讲故事。我说:“哥哥正在写作业,晚上就给你讲!”“好。”弟弟答应了。晚上睡觉前,弟弟找我,我刚想拒绝他,可又想到妈妈说的那句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便认真地给弟弟讲了一个故事。
这些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妈妈的这句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