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嘀嗒。随着时间的脚步,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举行。
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川流不息的汽车如同可爱的小娃娃东奔西跑,一盏盏美丽洁白的路灯像一颗颗调皮捣蛋的闪亮的小星星,它们可是汽车娃娃的好帮手呢!
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伴着钟声,科学技术发展得有快又好。以前还是茅草屋,一转眼就变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花园洋房和别墅。远远望去高楼大厦犹如原始的房子森林,无处不有;花园洋房就像江心明珠;别墅就犹如一座座美丽壮观的城堡。怎么样,够神奇吧!
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重庆以前是个火炉,火辣辣的太阳晒着大地使庄稼干旱枯萎。可是回头一看,辛苦的农民伯伯们靠自己的一双手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城市。让我们也学习为重庆做出贡献的人一起用自己的双手打造重庆吧!
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珍惜能源,祝福和我们同龄的受灾小伙伴能和我们一样快乐地学习。让他们的家园能早日恢复,建设一个更好的家园。
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举行,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光荣。世界各国给我国希望的种子,我们就要把它种栽好,让希望之花开遍世界各地。让我们一起来创造重庆这个城市吧,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今天,我到美丽的乡下去感受田园风光。
一声声清脆的口哨声,一阵阵优美、动听的歌声使这美丽的田间又添几分优雅。田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小虫、蛐蛐唱着愉快的歌儿。天显得格外的蓝,像一块蓝宝石。正当我陶醉在这田野间的美景中时,一群孩子顺着羊肠小道嬉闹着跑来了,嘴中还不停地念着:“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望着小朋友们远去的背影,我心中涌起一种无名的冲动,朦胧中脑海中涌现出上周六在阿婆家看到的情景……
久违的蓝天、白云。那个山坳是属于这儿的人们的,那田间的美丽景象也是属于这的人们。几个农村孩子在小河中摸鱼。好是难得,好是幸福。“哈!哈!哈!抓住了!抓住了!”孩子们笑得那么开心,我真是羡慕极了,可又没有勇气跟他们一起去河里摸鱼。我不清楚,这些孩子是否欢迎我这位“陌生客”,我也不明白这田间游戏属不属于我。我只是觉得这儿的一切都是我们看也看不到的,想也没想过的;那么美好而又迷茫……“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又一次响起,我不由想高声呐喊:何时让我们也拥有一个属于我们的“仙境”呢?
当我静下心来仔细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后,感受颇多,收获颇丰。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我是九十年代毕业的师范生,自踏上工作岗位至今一晃已十多年了,这十多年中,课堂教学中遵循的主要是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即把一节课分解为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作业五个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其间我也在不断汲取着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或多或少地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但我总觉得这些陆续吸收的理念,没有象《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中所讲得那么全面、深入,让人信服。它让我更加系统地了解到课堂教学的革命、学科教育的新视野、素质教育的实质、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各种教育观的发展历程以及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等,真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阅读期间,我不止一次地在书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的随感,尤其是书中所举到的一些实例,有的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最让我深有体会的是书中第一章里所提到的关于课堂教学革命的问题。“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书中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我们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教育新理念》p8为此,作者极具眼光地发出呼吁,应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所谓“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也就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思想在书中的后面也反复提到。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显而易见,这种教育思想下的教育行为无形中保护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创新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现实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能不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独立位置,关键在于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不断变化。这种适应绝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的适应。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在于它的推陈出新。因此,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许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分科教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的表现,学科的分化,并不能改变现实世界是综合的这样的事实。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却将知识割裂了开来。一位教初三数学的老师有一天突发奇想,向全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教室的体积有多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这简单,你告诉我们长、宽、高。'老师说不知道。同学们又异口同声地说:“那就没有办法了。”老师反问同学们:“你们就不能想想办法吗?比如,量一量?“同学们受此启发,觉得茅塞顿开,又异口同声地说:“你给我们尺。'老师说没有。“那就没有办法了。'老师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提示:“难道你们浑身不都是尺吗?'“对啊!我们的身高、臂长、掌宽都是尺啊。'很快,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关于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教育新理念》p19这个例子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知识被割裂开来是多么可怕的事!我们的学生变成了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长期以来,综合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不被重视,这不仅是个认识问题,而且是个观念问题——把专门化看成是高级人才的象征,把简单知识的综合运用看成是低级人才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我们的基本理念,把这种理念渗透在每门课、每节课的教学中,是不容易的。综合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自我更新,拓宽学科视野,跨学科进行进修,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觉性。
我信奉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这样的教师: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且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