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也许你已经成功了,可这时你才发现,成功也许会令你失去很多东西……现在,你也许失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但你会发现,你又重获了很多东西,包括友情、亲情……
未来……谁都不知道,也无法预测,未来是靠自己去开创的,我的这篇文章并不是说叫你不要追求成功,而是为了警戒你,千万不要为了成功而出卖自己身边的人,关心你的人,不要辜负他(她们的一片苦心。还有失败并不代表一切,今日失败,但也许你明天就会成功,就算你是失败者,但我坚信终有一天是成功者,别放弃希望。
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属于你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就看你自己。
不久前,我们对中外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中外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学习驱动力方面的差别
在近五年的汉语教学中,当每个留学生被问到“你为什么来中国学汉语?”时,他们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兴趣”。毋庸置疑,国外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个人兴趣。而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两年时间,但都是大班教学(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超过一百人),由学校统一编班,统一安排教学进度和课程设置。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带课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安排教学,从而被动地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也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我国许多学生争取高成绩是为了拿到奖学金,将来毕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有的是为了考取研究生或推免而本硕连读;有的也仅仅是为了及格;有的是为了追求真理;也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总之,中外学生在学习上的驱动力差别较大。
2.学习目的的差别
中外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包括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然而,除此共同目的之外,有些中国学生的另一目的是为了父母甚至是教师而读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不负某个教师的期望而日日苦读。这就是学习目的中的“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以及我国学生具有的“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2]。
3.学习条件的差别
国外高校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台电脑,无线网络覆盖面广,学习者均可免费使用。图书、电子文献等资源都可以随意使用。国内的高校配套设施相比较国外来说要落后一些,再加上学生众多,因而“僧多肉少”的局面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在中外学生的居住环境方面,我国的大学一般都会让留学生单独居住,住宿环境安静舒适;而我国学生人数众多,通常都是统一安排住宿,这样一来学生想要把宿舍当作书房来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宿舍自修习惯就变得很困难。
中国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比较“乖巧”。通常给中国学生上课,只是授课教师在唱“独角戏”,而在给留学生上汉语口语和听力课的时候,尤其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学生们会比较踊跃,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能够作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1.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英语教学的时间短,不够充分。英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进到中国的课堂,至今也只有四十多年的教学历史。承担外语教学的教师多数都是在中国院校毕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又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教学手段略显呆板,教学氛围仍显凝滞,教师的权威仍显得至高无上。带着师生间的这种“等级”观念,学生不敢也不好意思与教师进行探讨。
(2)考试只要求分数,不需要讨论。参加高考上来的中国学生都知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高考时只需要分数,所以不曾练过口语。陕西省为了城市与农村考生之间的起点平等,也取消了高考的英语听力。因此,大多学生都只是会考试不会用英语交流,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上了大学,继续为了考试,疯狂地记单词、背句子。教师也不得不为考试而教学,再加上班级较大很难进行纯英文的讨论活动,只好教师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
(3)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学校秉承政府的安排,没有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只能认真地遵守规定,难以创新。
2.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由各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决定的。首先以美国的教育为例。第一,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权威性进行质疑的能力;第三,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理的精神。同样,大多数英国大学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上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送。此外,英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和调查实践,很多课程的导师都会在每堂课前给出相关的阅读书单,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和思考。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即讲座课环节和讨论课环节。学生们准备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启发式的讨论模式中,教师仅仅充当参与者的角色,更多的发言和表达机会都留给了学生。德国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日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的子女凡事要先考虑别人,尽量不要麻烦别人,要独立,他们还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教育的内容。日本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很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创新教育。显而易见,中日两国的家长对子女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大相径庭的认识。
总之,美英德日国家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看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创新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来说,主观能动性要强一些,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是中心。
(2)与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美英德日等国家无疑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在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上,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根本上得益于其师资队伍的精干和优良,源于其对职教师资的入职严格把关。为确保师资质量,德国对职教师资实行严格的“入门把关”和“过程控制”。[3]当然,对教育的重视与一国的经济实力也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搞上去了,国家有钱了,自然就有资金支持教育的发展。
妈妈告诉我,过去大家的衣服、鞋子都是自己的妈妈亲手做的。夏天的时候,妈妈们都买几毛钱一米的“的确良”布料为孩子做衣服。那时的衣服颜色单调,宽视野很单一。而且,只有过年时才能有新衣服穿。而现在,商场里的衣服色彩丰富,款式多种多样。不管是男女老少都能买到合身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妈妈对我说,过去大家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饺子和肉。买吃得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还得凭票才能购买。冬天,因为除了大白菜没有别的'菜可吃,所以,家家户户都储存着一大堆白菜。整整一个冬天就只能吃白菜。而现在,菜市场和超市里汇集着全国各地的新鲜蔬菜和甜美水果。只要拿着钱就能买到自己想吃的东西。
我听妈妈讲,过去人们住的都是平房。十几户人家住在一个大家属院里,有什么好吃的大家一起分享,有什么困难大家互相帮助。孩子们写完作业,都聚在院子里一起玩各种游戏。比如:挑冰糕棍、扔沙包、打棒儿……而现在人们住的都是高楼大厦,进了门就把自己关在封闭狭小的空间里。家里的小孩很孤单,所以,很多孩子都沉溺于网络游戏。同一栋楼里的邻居很少交往。有的人们在一栋楼里住了好几年都不知道对方的名字。
爸爸也告诉我,过去人们外出大多是步行,好一点的家庭会有一辆自行车。更好的家庭会有一辆摩托车,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电驴子”。而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了私家车。而且,公交车几分钟一班,出租车招手即停,使人们外出十分方便。但是,汽车尾气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空气污染。我呼吁大家多采取绿色出行方式,重还我们一片蓝天。
过去与现在的衣食住行有着天壤之别,它们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让我们取长补短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