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幻想自己是来自未来的,这样,有一天我面对未来某一时刻的突然变化,就会更从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慷慨。但,我更适合平庸,如寻常人一样琐碎繁杂的生活,对时间的细枝末节斤斤计较。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么人更多的开始依赖回忆,甚至靠那些零星琐碎的回忆支撑往后的日子,有些回忆很美好,有些回忆很心酸,有些回忆让人长大,有些回忆让人显得很无知,有些回忆慢慢泛黄,有些回忆仿佛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总是从儿时的回忆展开。
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和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所有读者不禁感叹,少年时的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很多人说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这种观点我不赞同,我看见他们之间分明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所以读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总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发誓为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却选择沉默冷酷的逃避,这样的悲剧性结果并不单单是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在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这样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树下的童话,“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命中注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后,阿米尔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赎行为,也只不过是在获知自己与哈桑的同父异母兄弟关系之后对身世的无奈认可,也就是说,他仍然没有证明自己已经找到了“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属于物理学讲究的理想状态,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
于是当阿米尔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于是悲剧发生。
这就是我们对友谊最大的误解,认为它是万能的。
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在写作中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这使得整本小说有了37度2的体温,甚至能听到书页里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开。然后奔腾或是呜咽,越过急滩,冲出峡谷,最后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追风筝的人》也还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主和仆、贵族和贱民、朋友和兄弟,历史和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本书主要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也有介绍到西方的文化,文艺复兴等等。陈丹青很喜欢鲁迅,认为这样的人是为社会牺牲的.,显然这样的人越来越少。我不是很喜欢鲁迅,但不反驳他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回望过去的教育环境,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等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彬彬有礼,对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到今天的教育,祖国成长在理工科机械的打磨之下,机械的动作,一套一套的理论,却再没有了文艺的生动气息。
在书店中静静的寻觅,我找到了一本美丽的书,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拥有着美丽的文字、蕴含着美丽的情感,如歌一般幽婉,如酒一般令人回味无穷。
读诗,是需要意境的。吟读起泰戈尔的诗,一种不可测的魔力把我带到了儿童的梦幻中,“守财奴”一般的夕阳收起最后的金子,林荫路上的花一朵一朵落在地上,静静的萧萧的竹林升起月亮。
《新月集》中的一首诗《同情》,诗中这样写道:“如果我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的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吗?你要赶开我,对我说道,‘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那么,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喂我吃东西了。”
《新月集》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引起我无尽的思绪,这就是泰戈尔诗的独特韵味所在,让我感受到他的思想主旨——爱,因为爱,泰戈尔才把写得如此美丽。
《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也是他众多散文诗的第一本。 诗集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
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孩子的天使”。 诗中儿童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人,主要得力于两个方面:一是诗人充满哲理的艺术思想,一是他非凡的想象力。
《新月集》诗中那些抒情的小主人公,似乎有些扑朔迷离。他们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大海边。是大海与他们游戏,为他们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梦中送给他们最初的微笑。他们是人,也是“神”。弥漫于诗中这朦胧的神秘的色彩,对于刻画孩子们的形象很有好处。使得他们从形态、性格、语言、行动、嬉乐,直至生活环境,都更像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和情趣,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这种艺术效果,是其他诗人所难以达到的。泰戈尔之所以把孩子们写得这样似“神”非神,“神”人合一,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与他当时所奉行的一种艺术思想――把艺术的最终目的视为揭示神或“梵”的世界――有密切关系。它让作者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赋予这些孩子比“人”更为可爱的形象。 体现诗人思想哲理又有助于表现孩子童真的,还有母爱。
在诗里,诗人不是将童真看成为独立的因素,而是让它与母爱紧紧联系在一起,加以讴歌、赞美,把二者看成为相辅相成的东西。他这样做,不仅为表现孩子们的童心童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而且还写出了童真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
在时光的洪荒中,不早不晚,就在此刻,我遇见泰尔。 ——题记
“如果十二点中能在黑夜里来到,那为什么黑夜不能在十二点来到呢?”
我就是被这一行字吸引才决定把它带回家的。我喜欢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沏一壶茉莉花茶,坐在窗前静静地摩挲它靛蓝色的硬皮封面,摩挲它封面上那三个烫金的微微立体的清秀楷体字,然后呷一口茶,轻轻翻开它,拥抱属于我的油墨香气。
它有一个美好的名字——《新月集》,是一位名叫泰戈尔的印度诗人的心血之作。
我喜欢读现代诗,因为它们可以让我浮躁已久的心沉淀下来,让我心甘情愿地坠入诗人所编织的梦境。泰戈尔的诗与顾城、海子和普希金的不一样,虽然他的诗与他们的一样都有如梦似幻的辞藻,但对我这样的不愿太费脑筋的人来说,泰戈尔的不需要读者深入探讨与现实背景的联系的诗,才是真正的温柔乡。
在《新月集》里,泰戈尔多次化身成一个天真活泼、稚气未脱的孩童,他会化成一朵金色花悄悄爬上树梢,与妈妈玩起捉迷藏,静静地欣赏妈妈午后坐在树下读书时投射在她身上那斑驳而安静的叶影;他会和妈妈抱怨做功课这件累人的事;他会每天都往溪流中放下一只小纸船,然后做关于小纸船的梦;他会细声细语地安慰妈妈说不会像爸爸那样离开她;他会……
他又会从孩子的角色中走出来,在星光下漫步在田间小路,听男孩尖锐的歌喉;或看孩子们在海滨无忧玩乐;或渴望做一个释梦者,弄明白孩子多彩而无厘头的梦境,为他们驱走那可怕的梦魇;他会……
这便是《新月集》,这便是《新月集》中的泰戈尔,这便是《新月集》中泰戈尔所创造的温柔世界。
当年,泰戈尔的作品轰动一时,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如徐志摩受其作品的熏陶,渐渐走上写新诗的道路,为此还成立了“新月派”,《新月集》在文艺界的影响可见一斑。
最近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泰戈尔可以写出这么美好的诗呢?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于泰戈尔为什么可以把诗写成这样,或许可以归因于他对生活那份经久不息的友善。
印度是一个“诗的国”。泰戈尔的家庭是印度望族,这使他从小就对文学耳濡目染。由于母亲去世得早,他在儿童时代寂寞而不快乐。好在父亲的开明,使他有幸接触到他的两个大教师——自然界与平民,这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所选取的意象以及歌颂对象。
《新月集》是泰戈尔有了孩子之后写的,没有一本诗集比《新月集》描写的更有童真的美好。母亲的神秘与美,孩子的天真烂漫,从诙谐又俏皮的诗句中流出。虽然他的妻子在他三十五岁时夭亡,爱女也不幸离世,但即使深处这可怕的殷忧的笼罩之下,他依旧作出了这世上最优美柔和的情歌。令人更欣喜的是,他的灵魂更坚强有力了,这些情歌般的诗甚至比之前的更美好。虽然后来他转向颂神路线,不复作情诗,但他依旧就是一名文学巨匠。
——他至始至终都对生活很友善,就算生活曾对他毫不仁慈。
友善,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人层面的要求吗?对自己友善,对身边的人友善,对大自然友善,对生活友善,对得到的与失去的友善,对世间万物友善……友善是多么美好的字眼,也确实是正确的处世态度。它是拂去人们心中那股怨恨的一阵风,是轻吻自然万物的一束阳光,是人们内心深处柔美的一首诗…… 有人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说,内心不只当下的浮躁,还有诗与友善。
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即使你不再是孩子,也能活的愉悦。当你认为生活欺骗了你,当你觉得世界遗忘了你,不要心急。心若向阳,无畏悲伤。愿我,也愿你,在将来能友善对待万物,微笑看待人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