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中国人讲“读书”,就是为了“做人”。所谓“知书达理”,读书是学知识,明事理的最好途径,套用今天哲学上的概念,无非就是为了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其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
我国的古典文化在这个星球上一枝独秀,雄视千古,傲然异类。各种各样的文字借助于不同的载体一脉相承,先摩崖,初甲骨,后金石,再竹木,又娟帛,最终是纸张,这些顺其自然的汉字构成了一部部宏篇巨著,记载古人的思想情感,言行事迹,传至今日,谓之曰“书”。古人从幼时入学启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书籍作为登高望远,认知世界的阶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固定的宗教信仰来约束控制人们的思想。这在异族看来几乎不可理喻,没有圣主的教诲,没有佛禅的点化,没有真主的佑护,甚至没有各方魔鬼邪灵的恐吓震慑,这样人的道德良知、行为准则靠什么来维系?这些民族的个体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都是用宗教来解决。而只有中国人靠文化和知识来界定如何“做人”——这就是“读书”。中国人是崇尚文化和智慧的民族。当异族先民对着自己臆造出来的神灵朝夕顶谟叩拜时,我们的先辈正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国人读书做学问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修身”即为“做人”,是读书的首要“宗旨”。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那都是把读书庸俗化了的副产品,毕竟凭借读书“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人总是少数,怀着功名利禄之心读书的人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想那秦狯,在文豪并出的宋代能高中状元,论文凭远在欧阳修、苏轼之上,殊为不易。却一不留神,忘了如何“做人”,结果到了今天,还让天下秦姓同志忐忑不安。是为反面教材。
孟子则曰:“吾善养浩然之气”,他把做人的原则阐述的更加登峰造极。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一种精神。此正气有四:
“临渊不惊,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可抛头颅,不失节操;国难当头能奋然而起,危机时刻敢舍身成仁。此为壮气。”
“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乃豪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不恋进退,思不虑得失,举杯邀月,游目聘怀;不求与日月相始终,只见今世之乐无穷。此乃逸气。
“与天地相应和,与自然相吐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花落水流,能知其旨趣,听禽名鸣天籁,可悟其天真。此为清气。
此四气合在一起,就是“做人”最高境界的“浩然正气”,有此浩气,自可傲立于天地间,必然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可人至查则无徒,放眼古今,有几人达此境界?又如何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姑且以俗子之心度圣人之腹,唯一途径就是——“读书”。自古圣人无常师,如果有,那就是书籍。博览群书辅以学思并重、兼收并蓄,皓首穷经自可学究天人、超凡入圣。“昔孟母,择临处,子不学,断机杼”,真实生动的写照。古人之语,诚不我欺。
书,包括文字构成的书和大自然及社会生活构成的书,前者是有形的,后者是无形的,博大的。也就是说人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学习社会知识。两种书都有好、坏之分。本文我主要想谈谈阅读文字书籍与做人的道理。
众所周知,书籍好坏之分,所以,读书是要有选择的。读了一本好书,就犹如交到了一个好朋友。使人能够体味到好朋友的真诚。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受到了好书的熏陶,懂得了如何做好人的道理。
好书可以使人奋进,使人睿智,使人生出灵感。特别是读到绝妙之处,更会使人浮想联翩,陶醉叫绝。读了好书,可以教会你如何诚实做人、做事。好书是朋友,是永远不会背叛你的朋友。读好书就会知道做好人的道理。
坏书是毒药,是害人的,是读不得的。因为不好的书就象暗藏的敌人,时时准备害人,象魔鬼一样将读者引向罪恶的深渊。一个人如果读了坏书,其思想意识就会受到坏书潜移默化的污染,同时也会使人上瘾、堕落、委靡不振。读坏书就可能会做坏人。
读书人可能都会认为读书与人的境界有关,与人的心态有关。有人喜欢在书房里一个人静静地读书,有的人喜欢在图书馆里和很多读书人一起读书,有的人喜欢在林荫道上高声朗读,有的人喜欢在树荫下或小湖边读书,还有人在闹市中手不释卷。有人一目十行便可入脑入心。有人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读书的境界和目的各有不同,效果也就大不一样。对于繁忙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是生活的调味品。
读书是一件高尚的事。做人道理是一辈子学不完的知识。
夜幕降临,我隐隐约约听见了一阵哭声,出门一看,原来有一群小动物正围在一起,诉说着自己的苦衷呢!
我好奇地走了过去,只听,小蛇痛哭着说:“呜呜呜,原来,我们是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而现在,人类想方设法四处捕捉我们,使我们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被人们当成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虽然,我们有时候对人类造成了伤害,可是,我们的功劳也大于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啊!”小鸟听了,也诉说到:“以前地球上鸟语花香,森林是我们鸟儿栖息玩耍的地方,而如今,人们过度地乱砍褴伐不说,我们还被狩猎的枪整天吵得不可安宁。”听了小鸟的哭诉,青蛙也忍不住开了口:“以前,我们青蛙是田里的好帮手,现在,科技发达了,人类用化肥替代了我们,这到不算什么,最可恶的是,人们大量捕***我的兄弟姐妹以及同胞,使我们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不得不整天东躲西藏,想出来放松放松,也只能选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可真是生不如死啊!”大鲤鱼也开了口:“我和妻子还有孩子,原本在小河里过着无忧无滤的生活,可是,人们将大量污水排入小河,使河中的鱼虾都生存困难,没办法,我只好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逃入大海,可是在路上我的孩子因为受到风寒感染,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我又只好带着妻子背井离乡,谁知,在路上妻子被人类的鱼网给网住了,最终成了桌上的美味佳肴”
月亮姐姐听了动物们的哭诉,难过的躲进了云层。
人类啊!好好反省反省自己吧!也许,从现在开始挽救地球并不会算太晚!
一考生
自二战中一台图录机发明,网络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被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编程,但当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当在一个被视为人类引以为傲的思维,创新领域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将在未来扮演的角色,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区别这两者?
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猛虎洪水,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废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可以再一次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加为“人”。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味的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甚至盲目的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做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这个事终究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究竟区别于其它的地方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我希望,我们应该在VR的帮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东西,VR为物,应被我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并借此我们应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人应超越虚拟、真实。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