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乘坐火箭到太空中去旅行。我带着一颗好奇心,走向发射地。火箭出发了,我想:外星人会不会很可怕呢?我到了目的地之后,看见一个人,我想:他一定是外星人吧,看起来挺和蔼的。便说:“你是外星人吧?你叫什么名字呀?”他说:“我叫卡尔,我们交个朋友吧?”
后来,我又在外空中看见了许多的垃圾,然后就捡了起来。我一边走一边捡,搞得筋疲力尽。忽然,看见前面有个男孩也在捡,我便跑上前,说:“这里有这么多的垃圾,你是捡不完的。”“既然捡不完,那你为什么要捡呢?”我听到了这句话,马上行动起来。最后,发明了太空清洁机,把太空的垃圾搞得一干二净。
最后,一个外星人邀请我到他们的飞碟里去做客。我来到他们的飞碟里,看见许多的按钮,“这些按钮有什么用呢?”我惊奇的问。“你别小看这些按钮,其实用处可大哩,这些按钮能够攻击敌人。”那个外星人指着按钮说道。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这句话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才读懂了它的意思,前一句是塔拉对她的家庭的态度,后面一句也是她对家庭的态度。
面对摩门宗教的束缚和父亲分裂的精神态度,在这种双重压迫的环境之下,她没有被家庭的氛围同化,在众多亲人和朋友的帮助之下,她克服了重重的难关,坚持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获得了剑桥和哈佛的双学位,被大家所熟知。
我不是作者,不是当事人,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无法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无法和她感同身受。但读过她的遭遇之后,你会获得一种极大的力量,去坚持自己态度和看法的力量。很多人或许都没有她那样痛苦不堪的经历,但是很多人依然没有成功。但作者是经历了磨难之后仍然获得了美好的人生,不是我们要去经历苦不堪言的磨难,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这些磨难,我们更应该取得成功。所以这本书极大的鼓舞了我们,给了我们面对苦难的勇气,给了我们去追求快乐美好的人生的方向,给了我们不向生活和命运屈服的决心。
刚出生的小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他的父母和眼睛所看到的一块地方,慢慢的长大了,才发现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自己不知道东西。在塔拉没有去上大学之前,她所知道的东西只有她父母告诉过她的。读书之后,她才发现原来很多东西她以前都不知道,她不断的学习进步成长,谁不喜欢努力的孩子呢。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的话题不时掀起一阵讨论热潮。在某种程度上,原生家庭定义了我们,特别是我们的认知、思维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富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显然就生活在两个世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像启蒙思想家所言,是自由的,具有塑造自我的能力,可以摆脱前者的强大影响。因此,并不令人意外的是,当有人感谢父母的时候,有人加入了“父母皆祸害”小组,对父母发起了道德上的控诉。
不妨设想这样一种情景:你生来是个女生,父亲患有躁狂症和被迫害妄想症(宗教上的),母亲则习惯了顺从父亲,与此同时,你有个爱用拳头说话的哥哥(即便是对你也不例外),你的人生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形?对部分女生来说,平安长大,嫁给了一个真心相爱的丈夫,远离父母恐怕就算是最好的选择。然而,生活在这种场景里的塔拉·韦斯特弗,不仅成功地离开了这个分裂的家庭,而且拿到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可对韦斯特弗来说,这令人遗憾,因为她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深爱她的父母,以及部分兄弟姐妹,还有她的世界的完整性。
为了记录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塔拉写下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与很多传记作品不同的是,塔拉隐去了不少兄弟姐妹的名字——读完此书,很容易理解她的做法。塔拉出生于犹他州一个普通的教徒家庭,父亲坚信末日论,整天为世界末日做准备,母亲则是一名助产士,家中兄弟姐妹甚多。由于认为公立学校存在阴谋,父亲坚持让自己的子女待在家中,同时参与工作,减轻家庭的负担。
尽管如此,但在哥哥泰勒的影响下,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召唤的作用下,塔拉还是选择为进入大学进行了备考,并顺利进入了杨百翰大学,而后又凭自身的实力(喜欢思考、善于钻研)走进了古老的剑桥大学,成为精英俱乐部的一员。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她也不时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属于那里——她的家乡,她心心念念的地方,过去现在都是那个偏僻的山村,她会偶尔抗拒周围女同学那种“堕落的”生活方式。
如果进展到这里,故事即便算不上圆满,至少也是皆大欢喜。可没想到的是,塔拉的父母亲拒绝接受这个被人迷惑的女儿,尤其是在家中占据主导权的父亲,他们非但不以她为傲,反而百般刁难。在塔拉和姐姐奥德丽控诉哥哥肖恩的暴力行径时,父亲选择了偏袒,而原本打算站在塔拉一边的母亲,也不再是那位突然之间仿佛接受了女权主义洗礼的新女性,反而以背叛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忠诚,让人痛心。更有甚者,这对父母还编造了女儿发疯的消息,将塔拉的心理防线彻底击溃。
幸运的是,一度濒临抑郁边缘的塔拉最终走出了这段人生低谷期,并很快以《英美合作思想中的家庭、道德和社会科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更难得的是,塔拉逐渐摆脱了先前那个无力的自我:一个以顺从男权(父亲和兄弟们)和暴力换来短暂的安全的小女孩。相反,她意识到了自己头脑中的哪些思想是父亲灌输的,而哪些又是受教育后凭借自我启蒙(当然也少不了老师们的引导)形成的思想。尽管父亲以她放弃现有的一切“异教思想”为接纳她为女儿的条件,但塔拉选择做自己,“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
莉迪亚·戴维斯说,家庭是一副被发好的牌,我们很难选择,只能按照规则行事。原生家庭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可正如塔拉所言,“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受教育就是走向这种未来的途径之一。可难得的是,塔拉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成功人士,相反,她知道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失去了很多东西,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她未必不会选择另一条道路,而成长的意义兴许就在于可能性的逐渐消失,以及最终的难以回头,那时,你能问心无愧地说声,我不后悔吗?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作者塔拉在书的末尾这样写道。
这个拥有拗口书名的故事,英文版只有一个英文单词极简题目:Educated。在我看来,英文版书名是术,中文版书名则是道。走出去接受教育,塔拉才飞往自己的山。
所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影响一个人?
16岁之前,塔拉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缺位的。或者说,家庭给她带来的伤害多于温暖,禁锢多于自由。
“我开始明白,我们为一种话语发生,这种话语的目的是丧失人性和残酷地对待他人——因为培养这种话语更容易,因为保有权力总是让人感觉在前进。”
塔拉所面对的是令人绝望的境况:有双相情感障碍的父亲病态地、暴君般统治着整个家族。不上学、不就医,他和所有现代文明主动截断联系,一切行为准则都来自于自己的信仰。
从几个孩子的情况也可以看到,凡是留在这个家庭的,则被吞噬,走出去则获新生。父母出于不同的认知水平、社会背景为自己的孩子引路。对自我的认识总是存在盲区,父母过早将孩子的道路切割,这种的人生到底是得到得多还是失去的多呢?各种自觉抑或不自觉的“为你好”难道不是一种“统治的***”吗?
只有一种声音,这无疑是偏见。为了对抗学校、社会的偏见,却进入另一个偏见的漩涡。即使是真理在握,没有“伪”又何来对照。存在正确的生活吗?底线至少是不违背人性。
“所有台词我都烂熟于心。但排练时,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假装研究我的黑色活页夹。轮到我上台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大声背诵台词。这给了我自信,如果我无话可说,至少安妮有的说。”
十岁,塔拉借安妮的灵魂发声。她开始发现,和废料场有一点点不一样的生活,即使那是安妮的生活。
在和父母权利极不对等的状况下,命运把塔拉压得透不过来气的时候,还是给了塔拉一点点缝隙。勇气哪里是凭空而来的。如果没有泰利的先驱,没有查尔斯的不断提点,塔拉又怎知自己生活在“楚门的世界”,生命还有另一种书写的可能。母亲和塔拉,两个女性的生命轨迹相观照,母亲由年轻时的活力、好奇到暮年与父亲的一致轨迹,塔拉则由幼时的弱小无助到成年后的自我救赎。母亲早已消磨反抗的勇气,塔拉则慢慢盔甲傍身。
你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勇气?开始自我发现的时候。什么是时候愈战愈勇?当你发现能够自我实现的时候。出发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能走多远。塔拉最初的想法也只是在镇上当个售货员,只要不在收解废料就好。
“现在回想起来,偷报税单的那天是否意味着我首次为了离家回到巴克峰。那天晚上,我以一个入侵者的身份进入父亲的家。这是一种心理语言的转变,是我对家乡的放弃。”
塔拉“背叛”家乡,“背叛”命运。这种负罪感一直折磨着她。即使她早就拥有了“靠自己胜算大”的直觉,但是她即使飞到大洋彼岸也逃不出巴克峰的风。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他说,“斯坦伯格教授说这是《卖花女》。想想那个故事吧,塔拉。”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炬,声音洪亮,“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
还好塔拉最终与自己和解。
我不想把塔拉的故事描述成一个“娜拉出走”式的女性解放的故事,更不想把它渲染成“风雨哈佛路”式的励志案例,我无意拔高作者自己的精神内在,我看到通篇是不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纠结、折磨、进步、退步、痛苦、解放,一句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实在太轻飘飘了。
只能庆幸强大的精神控制,没让塔拉崩溃,塔拉家族还有三个人逃出这个天罗地网。所以重新回到那个中心问题,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或许让人能对抗偏见,让人有走另一条路的可能,让人有机会自我发现,让人有打开更多扇看世界的窗子。
我想,比较理想的教育的根本在于,作为父母,我告诉你我践行生命的道路,而除此之外,亦有其他的选择。
回到那个经典的话题“父母皆祸害”。
记得小学时我特别喜欢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送给考第一名的同学的礼物是:《哈佛女孩刘亦婷》。带着强烈的自尊心,我自己买了一本来看。深入我父母心的就是用扑克牌练口算,也如此操练了我一番。还有一些什么抓冰训练注意力之类的。现在回想起来,刘亦婷有一个“处心积虑”的人生。她的父母可以说是步步为营,铺排好她的道路。当时还有个特别有名的小作家(非蒋方舟),将自己的日记出版成书,尚在小学的我只能哀叹,默默祈祷爸妈可千万别让我写日记啊。以及通话郑渊洁把自己的孩子郑亚旗留着家里自己教。
我无意去贬斥刘亦婷或者小神童的父母,只是,家长的一意孤行,很有可能是偏执的伤害。可能走进学校的第一重意义在于对抗偏见。
我讨厌那种背后自带高光与庞大资源的心机成功学——明明只有非常丰厚的学识与经历才能在与社会教育观念的碰撞中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而多少人只看到“带回家,自己教”这个最直观的手段。我讨厌那种将小几率的成功不断加持大光圈,仿佛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鸡汤成功学——成功本来就是个动态标准,又如何去评价教育的成功呢?比如郑亚旗,基本上事业的核心还是围绕着其父亲的资源。
也算是从事教育事业几年,越发感受到无力,想要改变一个人多难。我只希望他们头脑中能够常常自省,觉察自己的偏见。而无论生活以何种面目展现,你要相信你有你的山。
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时候,会想起一个笑话:一个人在高速路上打电话并大喊,大家都疯了,他们都在逆行。这个原本很有意思的笑话,细想却有一点可怕的意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行走方向就是如此与其他所有人相反呢?这还是一个笑话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实经历。她与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每天与哥哥父亲一起拆解废料,帮母亲调制精油,每天囤积食品生活资料以防末日来临,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输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下去。她的父母想法是如此惊人而残酷,他们认为灾难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伤不需要看医生,即使是严重的烧伤也可以用顺势疗法治疗;女人就该待在厨房里,而哥哥肖恩以爱之名,施加的残酷对待则更可怕,女人穿裙子与男人交谈就是“妓女”,而塔拉则麻木地承受,不断被迷惑,继而欺骗自己来让自己好过一点。
应该说父亲、母亲和哥哥肖恩一起塑造了塔拉,他们一起用家庭的名义、爱的名义束缚着、欺骗着、压迫着塔拉以及其他家人,任何人想要反抗都是对家庭的背叛。这是一股强大到可怕的力量,偏见、亲情,与家庭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关系是如此牢不可破,让人无法挣脱,塔拉的姐姐奥黛丽就是如此,她的良知与常识一度清醒,她想要去与塔拉一起对抗肖恩,可是当她深陷在那种狂热与偏执中时,背叛妹妹融入其中才是一个更容易的选择。
塔拉的家庭很值得玩味,七个孩子,三个离开大山,四个留在那里,离开的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留下的连高中文凭都没有,这是泾渭分明的家庭,人们的选择与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但是选择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塔拉的母亲讨厌家中漂亮的衣服、繁复的花边束缚了自己的'天性,于是她投向了完全相反的那一面。家里全是脏乱的环境腐败的味道。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也分别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完全或没有,人的心灵总是容易走向极端,面对我们痛恨的,除了完全的背离,或者服从,没有中间地带可以选择。
塔拉的经历确实非常有警示作用,尽管她所经历的非常可怕甚至令人胆寒,但可能在每个人的家庭中,这种愤怒、狂躁、偏执、被害妄想种种情绪都在产生,并且不动声色地传达给孩子们,只不过不易察觉。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子女能够感知的只有爱,而无视背后的控制、影响,即使远离了家庭与父母,威力依然存在,因为这些认知与想法、对世界的看法与观点,是和整个世界观绑定在一起的,这蒙蔽了人们的双眼,让人无法看到思想的偏差究竟有多大。
从塔拉韦斯特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教育使人眼界开阔,思维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内心坚执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
看完这本书,觉得教育与学习确实塑造了塔拉,但是更令人敬佩的还是她本人,她对于自身的体察,她内心深处的自省与坚毅。受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权利,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会独立思考。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难的事情,而这些作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到了。她甚至还改变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事情。这是要比获取再多世俗的荣誉更加荣耀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格外喜欢的那句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话: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这句话足以代表很多人的一生,玛丽皇后处在她的生活环境中,所以她就只能是王后并走向灭亡,罗纳德弗雷姆笔下的郝薇香命运早在出生就已注定,方方的小说《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中黄苏子无力摆脱她的命运轨迹。所以我们才格外敬佩这样的塔拉韦斯特弗,因为随波逐流是舒适的,而认识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并努力克服才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离人类所固有的思维如爬山一般艰难,塔拉的故事给我们每个人以勇气,打破命运的枷锁,认识你自己,这虽然困难,却并非不可战胜。
夜晚,明月高悬,星星对我眨着眼睛,我经受不住这美丽的太空的诱惑,开始了大胆的幻想。
“咦?我这是在哪儿?”我猜测着。它里面有很多机器零件,仔细一瞧,哦,原来我坐在飞船上。“我这是要去哪呢?”我自言自语道。这时,飞船上的显示屏告诉我:你现在在宇宙,飞船下方就是X星球,你要去那里做客……不一会儿,飞船降落了,一下飞船,我便感到脚底下轻飘飘的,只须轻轻一跳,我就来到了公园。顿时,我被公园的美景振慑了: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溪水清澈,鱼儿欢快地游着,就连吹过的微风也带有花香味;而地球上:树木被砍伐了,河水被污染了,鱼儿无法生存了……地球和X星球真是天壤之别。这时我觉得肚子有些饿了,于是外星人把我们领到餐厅,这里的食物应有尽有,而且还能变形、变色、变味。这儿的每个座位旁边都有一个按钮,一按按钮,就会出现一个机器人单独为你服务……
享受过这些美味佳肴后,我们又来到奇异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可怪了:羊头长在马的身体上,兔子的尾巴安在狐狸的'屁股上,孔雀的羽毛插在乌鸦的身体上……而且这里的动物还能和人类交谈。
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家了,回头望望美丽的X星球,我真有些舍不得。这时,一阵凉风吹醒了我,原来这是幻想,但这并不全是幻想,只要好好学习,20年后,我也许真的能乘飞船去太空做客。
20xx年的一天,我和好朋友嘉禧、全竹、莹彤相约去太空遨游一番,我们穿上太空服,乘上“21号”宇宙飞船,飞出大气层,进入了茫茫的宇宙。
我们首先来到月球上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生命、绿色,找来找去,总找不到。突然,我发现了一颗奇怪的小石子,于是用多功能手表一照,里面有一粒美丽的“水晶”,啊!原来是一种未发现的新元素。我们正要把水晶取出来,叮!一不小心掉到地面,眨眼间,长出了小草,树苗……眼前出现了一小片绿洲。我们又把它放进一盘污水里。顿时,污水清澈见底。我们兴奋极了,连忙收集了许多准备带回地球。
我们又来到了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人们都说,太空中没有空气,跳高跳远是一流的,我找好地点,向前一跳,根据我的能力,立定跳远只能跳1.6米,在那里却跳了十米多,我被吓得目瞪口呆。太神奇了!
接着,我们又遨游了水星,火星,金星……
在返途过程中,我心里想:“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次旅行,它一定能对我们今后建设地球,建设美丽的家园有很大的帮助!”
日本人喜欢写一个人一段时间的境遇,心理描写尤其好。美国人,或者说大多数西方人喜欢写一个人的一生,一生很难写,因为涉及很多,大多数人写了家庭。作者也不例外,有关家庭从全书看来,给作者更多的是带去伤害。家庭束缚她的自由,扭曲她的人生,一次次摧残她的肉体,然而教育使得她得以挣脱。正如她第一次交往的那个男孩子所说,我帮不了你,能帮你的只有自己。所有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给自己建造的隐形牢笼,想从牢笼里走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看不一样的风景,你只能如蝉蛹蜕变,如凤凰涅槃,不经历一翻由皮到肉,由肉到骨头的刻骨之痛,体验一种地狱归来的重生之感,是不会获得新生的。
当然有多少人有勇气走出去呢?对原有生活的习惯,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对未知不可知的恐惧,都让我们不敢向前。牢笼的门没有锁,我们却不敢开。
未来是怎么样?我不可知,就算是大数据分析后的未来,仍旧不可知,因为有太多意外,无法预知。人生改变可以在一瞬,毁灭也可以在一瞬。
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座大山,有人一生在山脚仰望,有人在半山腰徘徊,有人死在去往山顶的路上,有人在山的那边,遇见了新的山。
听起来好悲伤。然而更悲伤的是,作者说,我们的自由都是从别人手中抢回来的。有什么比这更悲伤的呢?放在自己手里还可以改变。放在别人手里,抢回?恐怕只有死亡能够解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