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美术课——学做木板画。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把早已准备好的工具都拿了出来,有已经晒***紫砂泥板、生宣纸、板刷、调色盘、颜料等等。老师给我们讲了制作步骤,怕我们没有掌握,又给我们做了个示范:先把绿色颜料挤出一些到调色盘里,不要放水,然后用板刷抹平,接着拿起板刷在泥板上涂颜料,随即把放在一旁的生宣纸贴了上去,用力均匀挤压二十秒钟。同学们个个好奇地看着,十分疑惑,教室里十分安静,大家的眼睛紧紧盯着宣纸,当看到有颜料浸到纸背时,才恍然大悟,只见宣纸的背面逐渐浸满了颜料。老师从泥板上取下了宣纸,只见宣纸正面印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苍劲挺拔。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要一展身手。
我的泥板上刻的是小兔子,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挤了一些红颜料,用板刷抹平,板刷上粘满了颜料,我急忙用板刷涂泥板,十分细致小心,连小沟小缝也涂满了。刷好后,连忙把宣纸贴在上面,用力均匀加压。当我看到颜料似乎已经浸满时,才翻过来看。“咦!怎么全是红色?”我皱着眉头:“是纸不好吗?”我又用蓝颜料刷一遍,可取下来一看,整张纸却都变成了蓝色,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同桌忽然打岔道:“咦?你为什么把沟也涂上了颜色?而且你的泥板凸凹对比不强烈,是刻不出好画的。”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若有所悟:“原来是这样啊!”我再一次进行改进,将刀痕刻的再深一些,用直尺对比去掉凸的面,然后又挤了一些绿颜料,按照老师教的方法一点一点往下做,正当一切顺利进行时,纸没了。“糟糕!”我叫道。忙向同桌借了三张纸去印,谁知颜料已干,怎么也印不上去。我懊恼极了,无奈只好再用黄颜色做一次了。这一次我加倍小心,按着步骤进行,当看到颜料停止浸透后,我小心翼翼地揭了下来,视如珍宝一般。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映入我的眼帘,三只小兔子正在草地上开心玩耍,活蹦活跳,十分可爱。我非常兴奋,终于成功了,正当我想欢呼时,下课铃响了。
时间过的真快,我还意犹未尽呢,这是一堂多么生动有趣的美术课啊!
一般说来,景物描写大多是“静态”描写,而场面描写主要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描写。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中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构成各种不同的生活场面。在生活场面里,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微妙变化的关系都会鲜明、充分的显示出来,因此,运用场面描写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表现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
场面描写既然以人物活动为中心,那么它与行动描写有什么区别呢?严格地说,都是写人物的活动,但行动描写着重写某个人的行为、动作,而场面描写要表现许多人的活动,和他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同时还要描绘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构成特定场合下的情绪和气氛。
例如方纪的《挥手之间》中,描绘了延安军民在飞机场给那个人送行的宏大场面。
广阔的机场,潮水似的人群,雷鸣般的掌声,那个人和大家一一握手送别,群众千百条手臂的挥舞……作者有条不紊、渐次展开,把送行场面中的人、景、情交融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既表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壮举,又反映了人民与那个人之间深厚情谊。
在场面描写中,各种表达方式和方法,常常综合运用。
例如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中描写李月华在病中抢救产妇的场面:
淮北平原的初秋深夜,大地沉寂,清风凉爽。持续高烧四十一度的李月华被凉风一吹,“哇”的一声吐了。从宿舍到门诊室只不过二十来米,可是,李月华接连吐了三次。看着这情景,丁持东激动地说:“李医生,你回去吧!”李月华艰难地走着,轻轻地摇摇头。她以顽强的毅力走完了那二十米——这是不能用普通的尺子衡量的二十米,这是她生命途中的光辉的二十米!……
手术在紧张地进行。李月华两腿渐渐支持不住了,几乎全靠在赵斌的身上。汗水沿着她的发梢往下流,全身都湿透了。每做一个手术动作,每坚持一分钟,李月华要凝聚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多么巨大的病痛啊!
在这个不大的场面里,有叙述,有描写,有对话,有动作,有写景,有抒情,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李月华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场面描写是各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至于以哪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如何配合,那要根据具体场面的要求而定。但是以突出表现人物活动这一中心是必须牢记的。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学校举行运动会。上午的项目是50米迎面接力,我也是其中的一名运动员。
轮到五年级比赛了,我们来到操场上,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砰”!发令枪响了,我们班跑第一棒的杨雅萱同学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操场上一片沸腾,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在一旁大喊着:“加油!加油!”听了这些同学们呐喊声,我们都鼓足了力气,个个争分夺秒。起初,我们班落在了最后面,但同学们不气馁,拼命的跑啊跑……轮到我了,我心里像揣了个兔子似的“怦怦”直跳,为了使前面的同学把棒顺利地传到我的.手上,我伸出右手,准备接棒。就在那一刹那,我的手紧紧地握住了棒,然后不顾一切地飞奔了出去。马上就要到终点了,我把手伸直,传到了下一位同学的手中……
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们的竞争对手五、一班和五、三班都一连掉了好几次棒,而我们班一次也没有掉过。就这样,慢慢地,我们超过了一班、超过了三班……“赢了!我们赢了!”听到了这个喜讯,同学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大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唱啊跳啊,这是我们全班同学不懈努力的成果!
这次比赛,让我记忆犹新。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正是由于我们的心齐,所以才能把“泰山移”。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国学小名士”山东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我观看后感觉受益匪浅。六十位选手,比赛激烈精彩,比赛设置了“我爱记诗词”的环节,既让我们体会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美,又考察了选手诗词的掌握程度;还有小选手出题,这些身穿古装的的孩子们分别扮演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给节目增添了更多的童趣;另外还有三位专家评审,这三位都是在古典文学方面造诣很高的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和分析,对提高选手、还有我们的知识水平、判断能力有很大启发;真人秀让我们认知道德、发扬美德,考验选手在道德问题上的准确选择,教育我们在公共场合、在长辈面前应注意的行为、礼数。
在激烈的比赛当中我们不知不觉中学习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古诗词和了解了华夏千年的文化。《入孝则》是让我们去怎样孝顺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的父母,他们现在为我们做的一切足以证明他们是爱我们的。
选手们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还有普通人不具备的沉着、冷静让我们刮目相看,他们庞大的汇词量和超常的记忆力让人惊叹不已。有一次,一位选手在背诗时,因为这首诗有的字不好念而且诗句很长,背最后一句话时出现了失误,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他在倒计时中没有丝毫的慌张,在主持人从3念到1时他背出了那诗句,这种镇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美德大考验”中,考验选手的谦让美德,有六个人在吃饭,但只有五个菜,他们不挣也不抢,互相分享,彼此谦让,这时我联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我感到非常惭愧;通过观看,我知道尊敬长辈,要主动问候长辈,与长辈进餐时要请长辈先下筷,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通过观看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我明白了背诵诗词不仅仅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还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阶梯;我们不仅要学习美德还要发扬美德,更要传承美德,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继续发扬下去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