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插柳戴柳。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是清明节,下了一场大雨,估计是苍天对死去的亲人思念而伤心流泪吧。这时候你们应该在扫墓了吧。我也不例外,已经坐上爸爸的车子去扫墓了。
等我们下车到达了大枫的双山前,还在下面,我们开始上山了,撑着雨伞,踩着稀泥向上爬,“为什么要在这种天气上山呢?”我想,前面突然有一个小山坡,这个小坡别看它小,但路挺滑的,你如果踩一脚,另一只脚一松,一定会摔上一跤,我是怎么上去的呢?我是这么上去的。我脚一抬,左手一把扶着旁边的树木,再抬另一只脚,把右手伸给爸爸,上了这个小坡。但手有一些脏了,山上的风景可真美啊,远处是茂密的野草,漂亮的野花。你瞧,映山红,一眼望去,嗯,不错,像一块红色的地毯。蒲公英,一眼看去,嗯,也不错,像一块白色的地毯。远处有叶子像针一样的针叶松,松树上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鸟啊……再加上雨水,真是天衣无缝哇。
哎呀,正在欣赏山上美丽景象的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背后满满的泥巴。妈妈笑了起来,看来我得小心呀。真是奇怪呀,路上有很多的枯死的树木但都被踩成渣滓了。路上还有一些石头,总会让你摔上一跤,但还是阻止不了我们坚定的步伐,最后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终于爬到了山顶。我们拜祭,磕完了头,烧完了香,就下去了。我突然觉得有点想哭,但憋住了……
奶奶,我想你,愿你在天堂过的很好。
“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是清明节假期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洛阳玩,却并没有下雨。而且阳光明媚,四处绿树红花。
当天早上,我们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来到了古都洛阳的王城公园看牡丹花。每年的牡丹花会,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观看。买了票后我们便进去观看。刚一进去,只见里面人潮如织,或多或少、或三五成群、或两人结队。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看见了牡丹园,就抱着激动的心情过去看,一到牡丹园,我就看见了许多种颜色的牡丹花:红的、白的、紫的……数都数不过来!我发现每一个牡丹品种的前面都有简介,我看见了一种黑色牡丹,它的花瓣很大;一层一层的有五层之多。从远处看是黑的,其实是紫红色的。因为与黑色相似,所以被称为黑牡丹。我去看黑牡丹,上面写着:“黑艳牡丹,十分稀有。与紫牡丹共称‘牡丹双雄’……”我闻了一下,呀!真香啊!我突然闻到旁边的牡丹都芳香四起,闻起来比月季和桂花还香!让人感觉到清爽的感觉。我注意着牡丹的花蕾,黄黄的、小小的,香气都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是四月份,牡丹有的还未盛开,有的还是花骨朵。真可称为:“宁做洛阳人,不做天上神。”
洛阳的牡丹花会,真是“人间仙境”啊!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祭祖节日,而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本地壮族传统拜山祭祖之日,每逢三月三或清明节,我都会和爸爸妈妈、还有家族里大人、兄弟姐妹们到山上拜祭我们老祖宗。
今年可特别了,清明节和农历三月初三竟然是同一天,这可是几十年一遇啊!怪不得这一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得忙碌起来,无论远近,都赶着回老家拜祭祖先。这天,一大早,我家大人们就忙着汤鸡、煎鱼仔、煮腊肉、蒸五色花糯饭,我们小孩子也忙得不亦乐乎,帮大人准备上山拜祭用品,所有东西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出发了。我提着沉甸甸篮子,尽管一路上汗流浃背,但是还是坚持住了。到了祖宗墓地后,大人开始铲草、培土、清洁墓碑,我和弟妹们去找枫树,把叶子摘下来,铺在墓碑前,用来垫祭品。接着,大人们点蜡烛、烧香、摆放祭品、倒酒、烧纸钱,我也学着大人样子,插香、倒酒并在坟前鞠躬,希望祖宗保佑我学习进步、健康成长。整个下午,山上人山人海,像是一次大型春游活动,也像是一场特殊家族聚会,这样热闹场景,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呢!
回老家过清明节收获不小:我知道了花糯米饭黑色原来是枫树叶染成,我第一次尝到茶油树长着茶苞,我知道了这个时节老家地道菜是“打菜包”,我也见到了久违小伙伴,和她们在一起很开心,弥补了春节没能回老家遗憾。同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拜祭祖宗、悼念祖先是中华民族渊源流长传统美德,要从小培养、从我做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