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蓝色柔情的多瑙河,中国有壮阔汹涌的黄河;西方有“戏剧之父”莎士比亚,中国有“元曲之祖”关汉卿;西方有动人心弦的交响乐,中国有朴素清新的山歌;西方人会狂热的吹响一段萨克斯,中国人会心平气和的拉上一曲《二泉映月》;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表现的是西方人的情致和快乐,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与节操。春节与圣诞节谁更热闹并不重要,他们都是一家人欢聚一堂的时候,流传的是永恒的亲情美。情人节,玫瑰可以让爱延续;七夕夜,牛郎织女昭示的是爱的忠贞与不渝。你羡慕西方圣诞节中别具特色的圣诞树,外国人也钟情于中国的年糕与饺饵;你喜欢西方情人节玫瑰的艳丽,外国人却倾慕中国鹊桥相会的\'凄美……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丰富多彩;文化的差异性,让我们多几分好奇,让我们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鲁迅曾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实质,目的是要让我们辨别腐朽的,学会本真的。这样才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国家。
但自从洋节从对面飘过来以后,我们中国究竟有多少人去理解洋节的真正含义?究竟有多少人能像外国人那样把洋节过得有滋有味?那些参与者不管穷的富的,总该破费吧。富的还好些,而穷的呢?买礼物送给父母、亲戚、朋友却又显得那么捉襟见肘,这又何必呢?圣诞狂欢一夜,笑过,唱过,跳过,却是萍水相逢,又有多少真正值得回忆的?
回家过个年,体味“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的真诚,却又是何等的幸福!或许你是一个有了成就的人,衣锦怀乡时,你还会想起家乡的人民在你受尽了磨折时,那改变了你一生的温和的语言、善良的笑容;或许你是一个失意落魄的人,流落他乡时,元宵的花灯、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明月、除夕夜的饺子,会温暖你前行的每一个脚印。还有什么节日比中节更有意义的呢?唐人街不就是中节的再生地吗?异国他乡,端午节,他们赛龙舟,包粽子;中秋节,他们望月怀乡;重阳节,他们登高思亲;除夕夜,他们包饺子,耍狮子,舞长龙。在西方那洋节盛行的中壤中,我们中国人舞着自己中节的火把,活出了中国人的尊严。
保存中节,延续中节,让中节的火把代代相传;
拿来洋节,过好中节,让中国的文化生生不息!
张艺谋的作品,大都是以反映中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说实话,我很佩服他这个人,他确实是一个骂不到的战士。《活着》可以说是张艺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了,可惜在国内被禁。这是一部题材厚重的作品,而他却能够举重若轻地拍出来,真是难能可贵。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退出了戛纳电影节,这是西方人以一种政治化的眼光来解读中国电影。但现在中国文化已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最好的佐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揭露中国河岸一面的作品。当时还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多项奖,无可置疑,国内优势骂声一片,这对于张艺谋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一些自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人又扯着嗓子大喊大叫,在那一刻他们心里是最痛快的,因为这一刻他们能凭着自己的特殊身份来为自己涂脂抹粉。就像是久逢甘霖一样的要喝水,抓住了猎物就不会轻易放手了。殊不知,原来斯文的知识分子也会有峥嵘的一面。也许一些人会跟着他们的思想走,认为这些人是“正真的勇敢的武士”。
《活着》让张艺谋这个大师级的导演在大众心里站稳了脚,他的电影也在西方的国际电影节上屡屡获奖,国外是对他的一致好评,而国内却把他当靶子打。甚至有人说他是用中国阴暗的一面来取悦西方人。如果国内某部电影在国外的了某个奖,我们中国人就认为一定是西方人搞了什么鬼。反倒是我们中国人太敏感太警惕了,这根本上就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否定。北京奥运会张艺谋一直在以一种文艺表演的形式,将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展现给世界看,这本无可挑剔,但一些有话语权的人,先不管说的对不对,先磨磨嘴皮子再说。
中国的电影制度是成功的——多了这么一批人。与其说是在“批林批孔”,还不如说是在革故鼎新。也可以说是失败的——评论者和知识分子没有倾尽全力,也许,他们认识到你一句我一句是徒劳的了,如果在胡搅蛮缠,恐怕只能狼狈地退回来了。
我想中国多几个张艺谋是好的,一个是能够排除一些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反映中国社会现状的电影。二是能够不让那些文艺评论者不丢饭碗。
人生有太多的诱惑,不懂放弃就只能在诱惑的旋涡中丧生;人生有太多的欲求,不懂放弃就只能任欲求牵着鼻子走;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不懂放弃就只能与忧愁相伴。
当我们被生活的包袱压弯了腰,自己是否想过应该放弃什么?从而让自己活得轻松些?在秋天到来的时候,叶子红透了脸,随风猎猎飘动,像一面面火红的旗帜。但它们深深懂得“化做春泥更护花”,于是放弃了悬在枝头的荣耀,纷然飘落。在寒冷的冬季款款而来之际,小草隐没了自己的绿色,埋根于地下,等待来年的春风。它们都不曾后悔,因为放弃,它们获得了新生。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咖啡、面包、爵士,这就是很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们变得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为生活而奔波忙碌,为生活而弄得心力交瘁。如果咖啡、爵士不适合自己,为什么不选择放弃、去喝茶抑或听悦耳的自然之乐?
也许有人要说:“放弃了,我便一无所有。”放弃,自然要带出一些疼痛。但那又何妨?在造物者眼里,一切永远是在开始。当狂风过后,一株老树轰然倒下,我在心中叹息老树的生命结束了。但我又似乎听见造物者在说:“放弃悲伤,去看它身边的幼苗吧,一切才刚开始。”
放弃不是一种过错。放弃了生活的轰轰烈烈,你还享有平平淡淡;放弃了急流险滩,你还拥有温馨港湾。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能够花红满树,桃李纷芳。其实哲人早就说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面对生活的诱惑,我们必然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
人来到世界上,本来就是赤条条。于是我们不必担心什么,放弃是一种你我都有的权利。懂得放弃是人生的大智慧,适时的放弃是自知与明智的美丽结晶。有选择、有放弃,这才是完美的人生。
放弃对物欲横流的追索,打开自己的心窗,寻一片美丽诱人的沃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沉醉在花香与泥土的气味中。啊,好久没有这种回归大地的感觉了。春天已经来了,万物正在复苏。
放弃,其实是一种新的开始。
父亲节,母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洋节与中节。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其一,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天天过年的感觉。而且年轻人有激情,有活力,渴望新鲜的东西,渴望刺激的东西。但现在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增大,大家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心中压抑太久的情绪,就想找个机会大家聚一聚,玩一玩,乐一乐。“洋节”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需求,因此越来越受人们喜爱。
其二,有些洋节,过起来很有人情味。在父亲节,母亲节时,给母亲买一束康乃馨;给父亲买一个精美的打火机,给他们送上最温馨的祝福,最真挚的感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
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的炎黄子孙都必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既不崇洋媚 外,也不固步自封。
都市喧嚣,人生坎坷,在这一世中,面对无限的利益与磨难,往往不得不在“舍与得”面前踌躇彷徨。
利益如同美景,如果贪多求全,终将一无所获,不如抽身而出,舍举目之求,存美景于心怀,也会豁然开通;大步流星,也会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快乐,并不是他所拥有的,而是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不一定是失,而是另一种宽阔的拥有。”可见,得而有所舍才是人类的智慧明珠。
一个真正有所为的人,在面对抉择时,总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该舍弃的毫不犹豫的坚决舍弃,该珍惜的义无反顾永远珍惜。
所以,舍得是一种境界,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不得。
小溪之所以放弃平坦,是为了回归大海的豪迈;黄叶之所以放弃树干,是为了期待春天的葱茏;蜡烛之所以放弃完美的塑身,才能拥有一世光明;心情之所以放弃凡俗的喧嚣,才能拥有一片宁静......
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须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得到永远的掌声,必须放弃眼前的虚荣。放弃了蔷薇,还有玫瑰;放弃了小溪,还有大海。放弃了一棵,还有整个森林;放弃了驰聘原野,还有策马徐行的自得。
这就是一场选择,而放弃也是其中的,是我们的必修课。没有果敢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未来。与其在这两者间苦苦挣扎,拼的头破血流,不如潇洒挥手,勇敢的选择放弃。
其实,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睿智呢?学会去放弃是种超越,是另类的思考,是跨越低谷后心灵释放的舞台,是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的境界。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当一切尘埃落定,当一切归于宁静,我们才会真正懂的,放弃其实也是一种美丽收获!当我们仰望高山却没能力攀登时,不妨回头看看,也许会发现一片蔚蓝的大海;当我们苦苦追求的东西无法得到时,不妨试着放弃,也许会发现更适合自己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
这么多,你呢,少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