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必须围绕中心进行说明。说明文的中心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理说明文是阐明抽象事理的,这种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关系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等,其特征常常隐藏于内,须从性质、原理、功用、成因等着手把握。即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以课文为例,要归纳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的中心,就必须从成因的角度揭示花“红”的原因。
归纳事理说明文的中心既要着眼从全文去整体感知内容,也要重视对重点语段的整体概括与理解,抓准揭示事理的中心句与关键句。
题例: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第四段,请辨别出造成沙漠中出现“魔鬼的海”现象的原因。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时候有魔鬼在作怪。
B. 沙漠里根本就没有光怪陆离的现象,这是古人的错觉。
C. 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
D. 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高许多。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理解与把握事理的能力。要准确提取信息,首先要读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在文章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归纳整合,在甄别信息的“真”“伪”时,要排除那些属于“现象”的信息和“不科学”的信息,在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样,我们很快就能抓住“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这句话,准确作出选C的正确判断。
归纳事理说明文的中心,除了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通常出现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外,读懂文章、熟知文章内容也是关键。
按事物内在联系安排材料,进行说明,可以用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我们所学课文《向沙漠进军》就是用了由因及果的说明顺序。阐述比较抽象的自然科学原理,一般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来说明。因为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开头先介绍“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然后由红花的表象分析到“为什么这样红”的本质。同学们在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主要是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
春日,雾蒙关,只见海天相边处,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有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似的。满山都是古松山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一会儿山头上出现一座宝塔,一会儿山洼里出现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渐渐消散,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出现了。这些描写,不是神话,不是仙境,而是散文名家杨朔笔下的海市。海市这种奇异的自然景象古人就有记载,他们误认为海市是蜃(一种巨大的蛤蜊)吐气而成,故又称之为“蜃影”或“厦楼”。《史记·天官书》载:“海边蜃气像楼台。”《本草纲目·鳞部一》载:“(蜃)能呼气成楼台城郭状,将雨即见,名蜃楼,亦日海市。”
海市蜃楼因其迅速消失的特性而被人们认为是虚幻的事物。其实不然,它是大气中光折射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很多的科学道理呢!在一定的条件下,近海面或近地面的温度比高空低,空气由于热胀冷缩,上层的空气比近海面或近地面的空气稀疏,远处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在射向空中的过程中,由于空气疏密发生变化而折射,逐渐向地面或海面弯曲,进入观察者眼中,逆着光线望去,就觉得好像是从海面上空的物体射过来的一样。而当空气的密度发生变化时,光的折射消失,这种景象也就消失。这个道理也可以用个简单的实验来演示。拿一枚硬币放在一个空杯子里,观察者选择好一个位置刚好看不见杯中的硬币。再往杯中倒水,就会发现硬币在慢慢上升,并能完全看见原先看不到的硬币。这也是一种光的折射。我们后来看到的“硬币”只是一个虚像,就如空中的海市蜃楼一样。
海市蜃楼的出现有特定的自然条件、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它常发生在夏季的海面或沙漠。我国山东的蓬莱是观海市蜃楼最理想的处所,在那里常常可见渤海庙岛群岛的幻景。《梦溪笔谈》载:“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碟、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1988年6月17日下午14时20分至19时左右,在蓬莱阁出现了海市蜃楼,山东电视台记者孙玉平拍摄到现场实况,并在山东电视台播出。
海市蜃楼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造物主给人类的一份奇妙的馈赠。
春日,雾蒙关,只见海天相边处,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有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似的。满山都是古松山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一会儿山头上出现一座宝塔,一会儿山洼里出现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渐渐消散,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出现了。这些描写,不是神话,不是仙境,而是散文名家杨朔笔下的海市。海市这种奇异的自然景象古人就有记载,他们误认为海市是蜃(一种巨大的蛤蜊)吐气而成,故又称之为“蜃影”或“厦楼”。《史记·天官书》载:“海边蜃气像楼台。”《本草纲目·鳞部一》载:“(蜃)能呼气成楼台城郭状,将雨即见,名蜃楼,亦日海市。”
海市蜃楼因其迅速消失的特性而被人们认为是虚幻的事物。其实不然,它是大气中光折射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很多的科学道理呢!在一定的条件下,近海面或近地面的温度比高空低,空气由于热胀冷缩,上层的空气比近海面或近地面的空气稀疏,远处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在射向空中的过程中,由于空气疏密发生变化而折射,逐渐向地面或海面弯曲,进入观察者眼中,逆着光线望去,就觉得好像是从海面上空的物体射过来的一样。而当空气的密度发生变化时,光的折射消失,这种景象也就消失。这个道理也可以用个简单的实验来演示。拿一枚硬币放在一个空杯子里,观察者选择好一个位置刚好看不见杯中的硬币。再往杯中倒水,就会发现硬币在慢慢上升,并能完全看见原先看不到的硬币。这也是一种光的折射。我们后来看到的“硬币”只是一个虚像,就如空中的海市蜃楼一样。
海市蜃楼的出现有特定的自然条件、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它常发生在夏季的海面或沙漠。我国山东的蓬莱是观海市蜃楼最理想的处所,在那里常常可见渤海庙岛群岛的幻景。《梦溪笔谈》载:“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碟、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1988年6月17日下午14时20分至19时左右,在蓬莱阁出现了海市蜃楼,山东电视台记者孙玉平拍摄到现场实况,并在山东电视台播出。
海市蜃楼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造物主给人类的一份奇妙的馈赠。
弄清说明对象,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如《食物从何处来》,它的语法结构是“食物‖从何处来”。文章要说明的是食物“从何处来”,即要说明食物是怎么样来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是个修饰语,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人民大会堂”是说明对象。由此可以判断出《食物从何处来》是事理说明文,《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事物说明文。
弄清说明对象之后,就要就题立意──确定中心思想。确定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正确。也就是说,我们解说的`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是深刻。深刻是指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是集中。所谓集中就是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丰富的,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没有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文章里面面都说到。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