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爸爸说,从我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带我来吃牛肉面了。那时,坐在婴儿座椅上的我,看到服务员阿姨把热腾腾的牛肉面端上来,就眉开眼笑的。
每一碗牛肉面,都是老板的精心杰作。绿油油的葱花,金黄的酸菜,和几片嫩绿的小白菜,点缀在老板用牛大骨跟中药精心熬制十几个小时的\'浓郁汤头上,几片油亮亮又厚实的牛肉块摆在面中间,滑溜溜的白面在红色的汤头中若隐若现。先喝一口浓郁香醇的汤,再吃一块牛肉,嗯!老板把牛肉炖得软烂适中,筋还带着嚼劲,越嚼越有味,让我差点连舌头都要吞下去了。面条呢!也不让牛肉专美于前,吃起来Q弹有劲,滑溜顺口,再加上吸收了牛肉汤的菁华,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真让人回味无穷啊!
每次妈妈带我去量身高时,都笑瞇瞇地夸我:又长高啦!这里面有牛肉面的功劳喔!我满脸疑惑的问:为什么啊?妈妈回答我:因为牛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如铁、锌、钙,等等帮助人体成长发育和滋补健体的元素,多吃牛肉,自然长得又高又壮啊!哦!这样啊!我恍然大悟,这么好吃又营养的食物,怎能让我不爱呢!
听了我对牛肉面的简单介绍,无私分享,大家有没有想吃一碗的冲动呢?心动不如马上行动,我们去吃美味又营养的牛肉面吧!
立冬那天,姥姥说要吃饺子,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是个传统的习俗,如果立冬不吃饺子,耳朵会被冻掉的。我哈哈大笑,不吃饺子真的耳朵会被冻掉吗?!这真是个有意思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包饺子,只见姥姥把馅儿放在饺子皮的中间,两只手捏着两边,两个大拇指轻轻的往下一压,一个圆溜溜的像个小元宝的饺子就出现在手上。“这么简单,我也行。“学着姥姥的样子,我拿起一块现成的饺子皮,放了点肉馅,使劲的一捏。哎呀,不好,饺子两边漏馅了。”嘿,不信了,再来一个。“为了不露馅,我使劲扯,饺子的中间破了个大口子。没办法,我慌里慌张的又拿了一个皮儿包外边。哎呀,终于把馅包住了,可是我的饺子变成了个“饺子哥”,比别的饺子大出一圈来。姥姥看着我这个“饺子哥”,眼泪都笑出来了。
我折腾了半天,终于包完了一盘。瞧,我包的饺子花样百出,最大有“饺子哥“那么”威武“;最小的像弹球那么”圆润“;最尖的似乎能把手心扎破;最扁的如同小鸭子的嘴巴;最细的又细又长,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躺着;最胖的如同姥姥的身材,敦敦实实的戳在那里……不过没关系,因为外观的丑陋不会对饺子的美味有丝毫改变。况且爱因斯坦说过:”如果箱子比里面的肉好,那可真是太糟糕了。“姥姥看着我这歪歪斜斜或躺或卧的饺子,有预谋的说:“没事,没事,一会自己吃自己包的哈。“
姥姥在包好的饺子上轻轻洒了一层面粉,我问为什么,她说为了不让饺子粘在一起。我笑了:“这些饺子是不是“扑面而来“啊!“姥姥指了指我鼻子上沾着的面粉:”你不也是“扑面而来”吗!“
下饺子了,我期待的看着饺子在锅里翻滚着,口水流了一地:“马上就要吃饺子喽。“话音未落,饺子仿佛要跟我作对似的立刻露出了”五脏六腑“。我傻眼了,看着一锅片儿汤,低下了脑袋。
包饺子让我认识到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事情,学起来其实真的不简单。
在那么多的.水果中,我最喜爱的水果只有一样-----西瓜! 西瓜穿着绿色的上衣,身体有一个篮球那么大,西瓜皮是由翠绿和淡绿组成的,就像一个穿了绿色连衣裙的小姑娘。西瓜里的瓜肉可好吃了,比蜜糖还要甜,颜色是红色的,比火的颜色还要深一些。
在果肉里会“挤”出一个个小黑点或小白点,你一定猜到是什么东西了吧!没错,那就是西瓜的孩子——西瓜籽。黑色西瓜籽从来都是那么的饱满,没有一点的瑕疵,说明它的妈妈很爱这些黑色小籽;所有白色的小籽都是刚生出来的,可却很扁很扁,像一个从来没有吃饱过饭的小孩子。
在生活中,也有关于西瓜的常识呢,接下来就让我来介绍给你听吧!在买西瓜时,人们常常要敲一敲西瓜,再听一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大人们敲击,可以听出西瓜是熟了还是没熟。如果听出西瓜是很清脆的声音,那就说明西瓜熟了;如果听出西瓜是非常模糊的声音,那就是没有熟透,还需要再等几天。
西瓜的用处也是数不胜数呢!它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有助于暑热、中暑、解酒毒等症。皮还可以做菜、入药。 西瓜还有其他的吃法呢,你们知道吗?我知道把西瓜榨成汁......不过,我最喜欢用勺子吃西瓜。
一串串红色的核桃般大小的荔枝,就像一颗颗红玛瑙,挂在树上。又像一块块槟榔,看着我口水直流,我多想吃它呀!我小心的摸摸它,凉凉的、硬硬的、痒痒的,就像有人在挠我一样,我用手轻轻地摘下,拨开它的皮。雪白雪白的,汁水像牛奶一样流出来。荔枝的果肉是透明的。里面还有一颗黑黑的核。
甜甜的、冰冰的、爽爽的,略带一点酸酸的味道。那个美啊!一直美到我心里,几颗荔枝下肚,连呼出来的气息也变成荔枝味的了。不过,你不要贪嘴,要不然你就会上火。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关于立冬的一句俗语。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由此,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再来,咱不是还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