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沃德曼是欧洲一家公司的职员,一次他从好几位竞争者中为自己的公司拉到一笔生意。但是当他递上一瓶墨水和一支当时人们使用的羽毛笔,请对方在合同上签字时,不料从笔尖滴下几滴墨水,把合同给弄脏了。
更糟糕的是,合同上的关键的字句被染得模糊不清。沃德曼只得请对方稍等片刻,让他去重新拿一张合同纸来。可是就在沃德曼离开的那一会儿,另一家公司的业务员乘机抢走了这笔生意。这使沃德曼十分沮丧,他认为问题出在那支羽毛笔上。强烈的悔恨与愤慨的感情,变成了一种巨大的力量,他决心研制一种使用方便、墨水能自动地均匀流出的笔。经过努力,沃德曼终于发明了自来水笔。虽然当时的自来水笔远远不如现在的钢笔这样精巧,但也不再像羽毛笔那样使用不便和容易滴出墨水了。
由于沃德曼是这样研制出自来水笔的,所以有人把自来水笔的诞生叫做“盛怒之后的发明”。我们把象他这样因为激愤的心情促进创造性思考叫做利用情绪思考法。
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有过一次向杂志杜投稿的经历,那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四年过去了,失败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我的头顶,到现在仍未散去。如今,我虽然参加了校文学社,写作水平也早已今非昔比,但我始终没有敢再尝试投一次稿,也许那次失败的打击太沉重了。
初二的时候我是语文课代表,是班级里公认的“写作尖子”,几乎每篇作文都被老师当作范文,或张贴展示,或当堂宜读。我不免有些飘飘然,觉得报刊杂志上的学生作文不过如此;语文老师也经常鼓励我,要我积极投稿,并说希望很大。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充满自信地把这个念头付诸行动,花了三个晚上誊写了两篇最得意的作品,又绞尽脑汁给杂志社写了一封自以为很得体的自荐信,专门挑同学订阅最多的《作文通讯》发了出去,
信发出后,也许是得意忘形了,我当即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老师和几个最要好的同学。很快它就传开了,侮天都有人问我作品发表了没有,而我每次都很肯定地回答道:“大概快了!”暗地里,我天天在计算日子,好儿次在梦中大声喊了出来:“发表了!发表了!”把爸爸妈妈都惊醒了。有时我又会呆呆地出神,仿佛看见同学们拿着登有我的作品的《作文通讯》,围着我,纷纷向我道贺……
可是,几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杳无音信,我开始焦急起来,跑传达室的次数增多了,而同学们的调侃也慢慢多了起来,转眼三个月了,我变得沉默了,整天低着头,承受着几个顽皮同学的冷嘲热讽,躲避着那些要好同学的安慰,一种沉重的感觉牢牢地攫住了我的心。儿天后,班主任悄悄地塞给我一封信,我在没人处打开了它——一张铅印的退稿通知单。顿时,一种酸酸的感觉涌上我的鼻子,想哭,却又哭不出来。回到家,关在房间里,又把退稿通知读了好几遍,似乎还不敢证实自己真的失败了。
四年过去了,这次失败的尝试一直让我感到压抑,尽管我的作文还是经常被老师表扬,又成了校文学社的骨干,但我总不敢再尝试投稿。虽然看着同学们一篇篇作品变成了铅字,我心中也会有一种再尝试一次的冲动,然而冲动始终未能变成行动。
前几天,读到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自古成功在尝试,尝试成功自古无”。我突然觉得解开了自己心中的一个疙瘩:“尝试成功自古无”,让一次失败的尝试牢牢缚住了自己再次尝试的手脚,这是多么的愚蠢啊!
我知道,我该再尝试一下了!
那年我四年级,不知为什么我对数学这一门学科不敏感 ,那时我仍清晰地记得,当一年级时,在同班同学因参加各种数学数字加减而获奖时,我仍在家中苦练一到一百的加减法。当二年级时,在同班同学将乘法口诀倒背如流时,我仍因一个算式想半天算不出来时被妈妈批评。
当时,正是数学老师发提高题让我们做的`时候。看着卷子上上大大小小的数字,头脑有些发昏。我定了定神,下定了决心,目光坚定地看着题目。可我越看越晕。不知过了多久,当我还在咬着笔头,眉头皱成一个倒“八”字冥思苦想时,耳边传来了同学们拿笔在纸上写字的刷刷声,那声音就像催命符一般在我耳边来回穿梭,使想不出答案的我更是心急如焚。
又过了一会,刷刷声终于停止了,正当我松了一口气时,坐在我前面的同学转了过来,看了几眼我纯洁如雪的纸,嘲笑地对我说:“天啊!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说完后又转了回去,虽然他的声音不大,但周围的人都转过来看着我。我连忙低下头,不甘的看着没写一个字的题目。“我教你吧。” 只听同桌轻声的对我说道,我顿了顿后又摇了摇头,心想:我一定要靠自己的实力做出来!
过了七,八分钟后,下课铃响了。当同学们一窝蜂地跑出去玩时,我仍坐在座位上想。我看着题目 尝试着不同的方法去解题,可次次都不行。不一会儿,草稿纸上写满我尝试失败的方法。我看着那些失败的方法,继续的低头尝试另一种方法,没有因为那些失败的次数而影响,因为我明白每失败一次也是成功了一次,因为从失败中我知道了哪些方法是行不通的,就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一样。
时光流逝着,不知在尝试第几次时,答案竟在我纸上飞舞着的铅笔下诞生了!“求出来了!”我拿着卷子激动地喊着,有些同学惊奇地看着我大喊,可没人能我的心情,如在沙漠中喝到甘甜的清水一般的感觉。
因为那次我不止一次的努力尝试,我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也是因为我的努力尝试,我明白了成长更是靠坚持不懈地尝试,脚踏实地地尝试换来的。
物体为什么会燃烧?18世纪时的权威理论的回答是“烧素说”,认为能燃烧的物体内含有一种名叫“烧素”的特殊物质。
1774年,英国有位叫普列斯特列的科学家,他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从中分解出的纯粹气体可以促使物体燃烧。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普列斯特列习惯地从“燃素说”的常识出发,就将它命名名“失燃素的空气”。
同年10年,普列斯特列带着他的实验到法国游历,受到化学家拉瓦锡的接待。当拉瓦锡得知普列斯特列的实验后,他立即重做一遍得到了那种新的气体,并第一个命名为氧,再通过思考研究建立了燃烧的氧化理论。这是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为此,我们除了对拉瓦锡敢于从“常识”头上迈过一步的勇敢精神表示钦佩外,对普列斯特列被“常识”像梦魔一样拉着,不能不为之叹惜。
有位伟人曾说过:“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组成的。”小时候,我曾疑惑过,汗水是指努力,勤奋地去学习吗?后来发现,汗水还包含着不止一次的尝试。
那年我四年级,不知为什么我对数学这一门学科不敏感 ,那时我仍清晰地记得,当一年级时,在同班同学因参加各种数学数字加减而获奖时,我仍在家中苦练一到一百的加减法。当二年级时,在同班同学将乘法口诀倒背如流时,我仍因一个算式想半天算不出来时被妈妈批评。
当时,正是数学老师发提高题让我们做的时候。看着卷子上上大大小小的数字,头脑有些发昏。我定了定神,下定了决心,目光坚定地看着题目。可我越看越晕。不知过了多久,当我还在咬着笔头,眉头皱成一个倒“八”字冥思苦想时,耳边传来了同学们拿笔在纸上写字的刷刷声,那声音就像催命符一般在我耳边来回穿梭,使想不出答案的.我更是心急如焚。
又过了一会,刷刷声终于停止了,正当我松了一口气时,坐在我前面的同学转了过来,看了几眼我纯洁如雪的纸,嘲笑地对我说:“天啊!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说完后又转了回去,虽然他的声音不大,但周围的人都转过来看着我。我连忙低下头,不甘的看着没写一个字的题目。“我教你吧。” 只听同桌轻声的对我说道,我顿了顿后又摇了摇头,心想:我一定要靠自己的实力做出来!
过了七,八分钟后,下课铃响了。当同学们一窝蜂地跑出去玩时,我仍坐在座位上想。我看着题目 尝试着不同的方法去解题,可次次都不行。不一会儿,草稿纸上写满我尝试失败的方法。我看着那些失败的方法,继续的低头尝试另一种方法,没有因为那些失败的次数而影响,因为我明白每失败一次也是成功了一次,因为从失败中我知道了哪些方法是行不通的,就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一样。
时光流逝着,不知在尝试第几次时,答案竟在我纸上飞舞着的铅笔下诞生了!“求出来了!”我拿着卷子激动地喊着,有些同学惊奇地看着我大喊,可没人能体会我的心情,如在沙漠中喝到甘甜的清水一般的感觉。
因为那次我不止一次的努力尝试,我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也是因为我的努力尝试,我明白了成长更是靠坚持不懈地尝试,脚踏实地地尝试换来的。
“学问”,就应该多学多问,问就是要质疑,只有发现问题,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学问才能有进步,所以学习贵在质疑。
人们将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所以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有不知道的地方,而质疑就是探索知识的一种途径。基于这点,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事实的确如此:达尔文如果没有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对《圣经》中的“神创论”提出质疑,就不会有“人猿同祖论”的诞生;如果哥白尼不怀疑“地心说”,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可是我们的许多青年人并不善于质疑,更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书本上的内容是对的,凡是书本上的东西也是对的,凡是前人说的的,就是正确的。他们过于依赖于书,崇拜前人,不敢越雷尺一步。事实上,这些人不可能有创新。像这样的人多了,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
即使我们的质疑是错误的,不对的,那也并不是坏事。敢于质疑,就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而那些敢疑不敢言的人也只有将疑问永藏心底。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增长知识,就必须质疑,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有进步,才能打开科学的大门。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 60 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
据说,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齐白石先生经常告诫弟子的'一句话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这样才会赋予艺术鲜活的生命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