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声》,当看到这绘本的名字时,我着实愣了愣。说起来还真巧,曾有朋友向我推荐过这本书,我没放在心上。不久,喆妈公益阅读“父亲节”征文活动,我有幸获奖,得到这本书。看来这真是缘分了,怎么“躲”也“躲”不掉呢。有些自嘲地笑着,又转念一想,咦?既然连家长与朋友都一并打动、认同,一定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定有它值得称道之处,不是吗?于是,我好奇地翻开了这本书。
这是“耕林文学馆”专门引进并大力向少儿朋友推荐的一套书,《柳林风声》属于“最美的名著——我的10堂经典文学课》中的一本。本书从封面上就可以看出是一本写动物的童话书。故事里的动物个性都十分的鲜明,害羞闪亮的鼹鼠,足智多谋的河鼠,慷慨友善、爱车如命的蟾蜍,智慧的獾。尤其是蟾蜍闹出的一大堆关于车的笑话,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它就有这种魅力,让人看了第一页,就要接着翻第二页、第三页,中途父母让你去干什么事,你都舍不得放手,必须要看完了才能舒心。我就是这样,在半个小时内将它全部看完,可一点没有马虎哦。
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是《蟾蜍历险记》。前面已经说到,蟾蜍爱车如命,一会儿没有开车就手痒痒,但是技术不好,喜欢飙车。它自从惹了交通事故,被朋友们绑在家里后,就一直不得安分。这次它找机会逃出来了,却被警察逮个正着。在监狱里,狱卒的女儿十分同情她,便向姑母借了一套女衣,将蟾蜍偷偷地送走。它坐上了一列火车,却被警察发现,跳下车后,在树洞里睡到天亮。第二天,她请求一位绅士载它一程,然后要求自己开车,原本它还耐得住性子,开得十分平稳的,可它老毛病又犯了,又飙起车来,一头栽进了河里。可喜的是,河鼠救起了它。从那以后,蟾蜍终于消停下来,这个故事也告一段落。这个故事听起来,真的是有滋有味,有起有伏,有声有色啊!它不像别的童话,虚无缥缈,纯粹是捏造的。可是,这就很真实了,不妨将这蟾蜍想成一个爱车e族,当然,它只不过是喜欢飙车的感觉,却不是真正的热爱,你瞧,它几次三番的开车,哪一次不是出了事故?然后,它屡屡获罪以后,就变成了亡命天涯的逃亡者,与警察上演着一出出猫和老鼠的游戏。呵呵,现实生活中,不也是大有人在吗?
可是我不得不说,这蟾蜍也的确可爱。瞧瞧这插图,蟾蜍换上女装之后,头戴着黑色蝴蝶结的女帽,穿着白纱裙,真的别有一番风味呢;再看看它向别人求情的摸样,耸耸肩,翘着嘴,那无可奈何的摸样,到真是让人怜惜;再看它开着绅士的车子往前冲的画面,原先的矜持,一点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它脸上的欢悦,刺激,以及车后座的夫人们尖叫恐惧的表情,猜想它一定又是在飙车,又会惹出一个不小的祸端了,便情不自禁地叹了口气。
从一幅图,一篇文字上,轻而易举便可以发现这本书的童话魅力。改日有机会,我希望能将”最美的名著“系列都买来看一看,再与我亲爱的朋友们交谈交谈。
在公园的大门上,有四个闪亮的大字——清河公园。
走进大门,我看到了三棵高大的白杨树,它们像巨人一样笔直 地站在公园大门旁,像永远守着的大门的战士。
从白杨树一直向前走,就到了一个大花坛。花坛里的花五颜六色,有紫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 ,真好看。
走啊走啊,我们来到了一个专门让小孩子玩的地方——小石子坑。我睁大眼睛一 看,有的小孩子手拿石子摆成了一个心形,然后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有的小孩子摆成了一只小花猫,有的小孩子摆成了一只小狗,有的小孩子摆成一条小鱼,有的小孩子摆成一只小螃蟹,有的小孩子推成了一座城堡…
穿过草丛,我们来到了大清河边。水面上波光闪闪,漂亮极了。忽然,一只小船从远方悠悠驶来。我一看,原来是农民伯伯在钓鱼啊!
游览完了清河公园,我和妈妈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迷人的地方。
《柳林风声》是一部具有英国散文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在田园般的故事中,拟人动物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宠物,而是生活在草丛树洞中的鼹鼠、河鼠、蟾蜍和獾等。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癞蛤蟆靠祖传家产过活,挥霍浪费,追求新鲜玩意儿,结果上当受骗,连家也保不住,最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才把家夺了回来。
《柳林风声》这本书生动形象,把动物的拟人心理和人类对动物的行为交织在一起,描述了一个生动的充满情趣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吸引了孩子,也迷住了许多老于世故的成年人,使他们悟出了人间的别一种处世准则。使我陶醉的不仅如此,还因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对儿子的爱子之情。肯尼斯5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比其他的孩子经历了更多的艰难,他读完中学开始谋生。20岁进入银行工作,并用业余时间写作,在纸上展示出对生活的感觉和向往。他不断地把自己的情感编成故事讲给儿子听。肯尼斯能把坎坷的人生抛到脑后,为自己的孩子专心致志地写故事,这是何等的不容易啊!
一鸟进林,百鸟噤音。《柳林风声》的出版,使热闹的英国儿童文学界从此沉寂。英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那经久不息的风声不知撩拨了多少儿童和成年人的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